玛丽苏的絮絮叨叨

玛丽苏是什么?衍化到现在,似乎已经成了脑残狗血的代名词。然而回溯我的童年,就是妥妥的一部玛丽苏大戏。

小时候住在姥姥家,因为姥姥不怎么出门,所以我也经常宅在家里,唯一也是最振奋人心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之所以说振奋人心,完全是因为我的玛丽苏幻想。

看个新白娘子传奇会把沙发的罩布或者要洗的窗帘披在肩上,假装可以腾云驾雾;看家有仙妻就开始想象自己也有一个镯子,然后真的尝试意念移动眼前的汤勺;会偷偷在葫芦里灌满白开水或者雪碧,用一摞吸铁石冒充十两白银,自己和自己过家家,吸铁石往桌上一甩:小二,来壶酒!然后痛快咬开葫芦嘴,大大地喝上一口,不错,好酒!当然,台词都是心里默念的,不然姥姥真的要被吓坏了哈哈。

因为这种天然的脑补能力,所以从来不觉得自己的童年是无聊的,纵然没有小伙伴的陪伴,没有有趣的动画片,但是在自己想象幻化的神奇世界里,我觉得是开心的自由的温暖的心安的。有时候只是单个的画面,有时候是小剧场,有时候是一个长长的故事。

记得9岁的时候,我可以信口胡诌地跟父亲扯一路的童话情节。通常是夏日傍晚的晚餐后,我会和父亲沿着湖边散步,慢慢走遍整个水上公园,走多久我便说多久,有时候还会来个连续三天的系列短篇。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怀念那时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现在的自己,满脑子都是房租水费饭钱交通费,哪哪又出新规了,啥啥又要改动了。有时候想胡言乱语的扯几句,竟不知如何开始。

记得小学有看过弗朗西斯的一部小说,叫做《小公主》(没错就是后来秀兰邓波儿演的那个哈哈),说的大概是小女孩原本家境优渥,父亲身份显赫,后来父亲去世了,自己的生活也随之没落,周围人的态度也产生了很大变化,但她始终保持善良积极的心态。最后的结局当然是她被家人找回,又重新过上了公主般的生活。

现在看来,可以说是玛丽苏本苏了。每次看这种故事,我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这种习惯延续至今甚至渗透到了生活中,遇到不顺遂的事情,就蒙蔽自己说,这是在拍戏呢,下一场我就可以满血复活了吧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以上的所有种种,都只是自己一个人的疯言疯语,不敢贸贸然讲给别人听,直到后来看到一本书:你好,旧时光。作者是我很喜欢的八月长安,据她说,原名是想要叫“玛丽苏病例报告”的,我立刻明白是什么意思。原来这个世界上居然真的有跟我相同的一类人啊,一样的胡思乱想,一样的不知所谓,甚至是一样的“主角游戏”。然后我就好像找到组织一样,痴迷的看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就好像又经历了一次那些年的成长。

我当然没有同主角一样的传奇经历,可是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那些特定时刻的体验都是相通的。成长是什么,就是过程里你多愁善感,敏感得甚至能够捕捉到空气的流动,可是真正长成之后,却麻木地好像忘记了一切,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直到你突然在某个街角听到了一个熟悉的旋律,或者闻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小时候吃过的煎饼的香气,记忆便一下子被唤醒,混杂着单调的复杂的绚烂的不知名的过往,扑面而来,毫无防备。

这本书,便是那几段旋律,那一缕香气。难为作者用无数鲜活细腻的描写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其实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都是如此,个人最喜欢的一部是《最好的我们》,其次是《你好旧时光》,但因为最近看了剧版的改编,私以为还是后者的改动更符合原著精神,而前者把一个平凡女孩的成长蜕变硬生生扯成了校园狗血三角恋……人家书里都说了,高中时期女主很平凡,所以哪里来的路星河(剧中男二,一个苦追女主而不得的高富帅)......这让我等平民如何随意代入!相比之下,《你好旧时光》就好了很多,但如作者所言,缺陷也很明显。余周周过于传奇的经历,遇到了过于美好的林扬,经历了过于小说化的相逢与别离。

可是这样的一点点过分,我想还是可以接受的吧。毕竟生活已经这样了,故事就不要再破碎了。这不同于毫无逻辑的狗血,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许多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巧合,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当然,现实很大概率是,你拥有着余周周一样的天马行空,却被赋予了耿耿的泛泛平庸,比如我啦哈哈哈。

很高兴有这样一本小说,没有堕胎没有辍学,没有吸毒没有炫富但也终于完成了对青春的描绘。学校家里公交车站是永恒的三点一线,上课放学吃饭就是涵盖大部分的日常生活。也有为数不多的校花校草,虽然优秀但却在我们可以仰望的高度所及。八卦走神偷看言情,熬夜备考后又通宵游戏,讲不完的习题,听不完的唠叨,这才更像是大多数人的青春吧。

类似的还有一本,是曾蓓写的“天才集中营”,也是好多年前的书了,名字很中二,但情节很写实,估计很多人没有看过。我记得好像是六年级那会逛书店看到的,从随便翻翻到不可自拔,自那时起,我便开始无比向往高中生活。虽然后来的实际经历与书中的描述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我仍然感谢在那些年它曾带给我的期待。

忍不住看了下豆瓣,评价人数也太少了吧~~~)

这大概就是所谓青春小说的意义吧,在青春到来之前给你以希冀,在缅怀青春之时赋予你回忆。无论是怎样的故事走向,不同的味道,但都是一样的配方,散发出一样的迷人魅力。毕竟青春本身就是最动人的玛丽苏,有它参与的调色,稍稍涂画一下都是掩不住的光彩。

感谢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系列,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与之共鸣的部分。那些发霉的遥远的旧时光里的黄昏,那些个奔跑的流汗的操场上的身影,微风吹过时鼓起的窗帘下笼罩着的我们,语文课上耳机里只有周杰伦的音乐,就这样重新浮现,晾晒在阳光下,再次变得温暖,清晰。

一直记得《蓝色大门》里最后的一段话:“小士,看着你的花衬衫飘远,我在想,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由于你善良、开朗又自在,你应该会更帅吧。于是我似乎看到多年以后,你站在一扇蓝色的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仍有几颗青春痘,你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你点点头。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

《你好旧时光》里的米乔也一直在问,你想过十年后的自己么?

这个秋天,很多名家泰斗相继离世,直到金庸先生的逝世,所有人的痛心达到了最高峰。网上有这么一段话:“追过的球星退役了,看过的漫画完结了,喜欢的歌手隐退了,读过的作者去世了,崇拜的偶像成家了,童年的坐标没有了。90后已经开始失去了,一个时代落幕了。”

一个时代正在过去,可是还在缅怀过去的我们,好像并没有准备好。

从高中毕业到现在,大概也有十年了。现在的你,是不是那时想要成为的自己呢?很古老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一直这样问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如果答案一直是肯定的,那么终此一生,便也了无遗憾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玛丽苏的絮絮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