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崖实验

内容简介

  视崖,是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

      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理论假设

      想找到动物或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深度知觉的关键点,其中一种方法是把他们放在悬崖边上,看他们能否使自己不掉下去。 这个建议十分可笑,因为从理论上说,这可能伤害到无法知觉深度(特别是高度)的被试。

         “视崖”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能造成视觉上的视崖,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悬崖存在。这种装置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并进行躲避。

        吉布森和沃克持有“先天论”的观点,相信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部分,并非经验的产物,而经验主义者持认为这种能力是经验习得的。

视崖实验

       视崖装置:一张 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谈)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视崖装置

      被试: 36 名年龄在 6 ~ 14 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

      过程: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结果

       1.  在研究中 9 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然研究者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这可能试因为婴儿太过固执。

        2.  当另外 27 位母亲在浅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 3 名婴儿极为犹豫的爬过视崖的边缘。

        3. 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为不能够到母亲那儿而大哭起来。

结论: 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通常他们能透过深的一侧玻璃注视下面的深渊,然后再爬向浅滩。一些婴儿用手拍打玻璃,虽然这种触觉使他们确信玻璃的坚固,但还是拒绝爬过去”

动物的视崖实验

     由于参加视崖实验的婴儿已经六个月了,他们可能在这六个月时间里已经通过尝试和错误学会了知觉深度。然而 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因此,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因为大部分动物较人类更早拥有自主运动能力。

      结果很有趣——不同种类动物知觉深度能力的发展与他们的生存需要有关。

      1. 小鸟、小山羊和小绵羊,都拒绝走向“深渊”

       2. 老鼠对“浅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走向深渊和浅滩的概率几乎相同。吉布森和沃克的解释:小老鼠对视觉的依赖性不大。实际上,它们的视觉系统不够发达。它们在夜间活动,靠嗅觉寻找食物,靠鼻子上坚硬的触须感知物体。

      3. 成绩最差的是海龟:研究者选择的海龟是水栖类生物,因为研究者猜测由于海龟自然生活的环境是水,它们可能更喜欢深的一侧。然而,事实证明,聪明的海龟知道它们并不是真的在水里,“它们中 76%都爬到浅的一侧,但是也有 24%的小海龟”越过边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视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