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B端产品经理转型准备

前言

为什么要引出这个话题呢?虽然目前只换过两家公司,但越来越感觉到再好的技术始终是在为产品做业务输出的。光有技术并不能维持一个好的产品。尤其看到最近关于 2020 年 4 月 2日 瑞幸咖啡因伪造收入,盘前暴跌 90%的新闻后,认为一个好的用户群体以及一个好的生态闭环是多么重要。瑞幸的总部在恰好在厦门,萌生出的这种危机感,让我置于居安思危的立场,愈来愈坚定了定位为产品经理的想法.

职业规划 大数据工程师 --> 数据/B端产品经理

screen.jpg

首先,产品经理按照面向用户类型的不同,分为B(Busniess)商业端和 C(Consumer)用户端 。以几个简单的例子而言,虎牙直播,Instagram这些娱乐、工具类软件主要是提供给大众用户用的,属于C端产品。而唯品会(供应链仓储)、乐信(分期付款)主要是提供给商家用的,属于B端产品。

C端的特征

优点:直接面向广大用户群体,收集需求多,迭代速度快。容易推广产品。可以根据产品初期的用户留存率进一步明确产品定位,调整流量入口

缺点:产品迭代速度快,如果不经常做用户增长分析,会导致用户流失,产品定位和业务边界也会不明确。相同竞品存在很小的差异性,用户容易转移到其他平台

B端的特征
优点:面向企业,有稳定的资金流。容易合理的设计业务流程,根据企业的需求,定期进行汇总迭代,迭代周期长。因为面向的客户群体已经确定,不需要关心产品定位

缺点:初期的用户群体很难确立,需要跟需求方进一步研讨业务流程的设计,以设计兼容各个企业的业务逻辑

数据产品经理

数据产品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会有:流量怎么暴涨(或暴跌)了?新上的渠道效果怎么样?用户的ARPU或者人均PV怎么上升(降低)了?数据产品经理,需要基于数据解释产品或功能的某项核心指标(包括收入、DAU、ROI等等)的走势及背后的原因,往往需要细化到多个维度(比如:时间、区域、渠道等)。基于这些解释,做事后总结或者提前预警,试图保证产品及功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下图是某服务的实时PV数据,并有今日数据与昨日数据的对比。数据产品经理应该学会经常阅读和理解数据并培养对数据的直觉,当数据出现异常的时候,能迅速往下深追找到真正的理由。

以上三种,以B端最难入行。在上家个人是做交易结算业务的时候,深感到后端对于业务数据流的把控多么重要

所以在未转行产品之前,给自己定了两个基准

  • 在大数据上沉淀技术功底。并主动上PMtalk或者其他产品社区的同行多多沟通数据产品的概念

  • 寻找开源项目,在其中充当PM角色,了解产品从0到1的建设

对于第一个基准,可以利用社区平台沟通。而第二个基准,则是最近半年有幸参与的一个开源项目 DevOps测试平台。主旨是为了解决研发侧和产品侧沟通不便的情况,帮助企业完成自动化测试能力的接入

mmexport1585914009556.jpg

自定义权限系统的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张竞品分析的需求画布,这里我们以比较出名的DevOps平台coding为例

image.png

接着,作为输出竞品画布的产物。思维导图要先输出

测试平台原型-统一账户体系.png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规划,下面是产品能为企业提供的能力

tapd_33140928_base64_1582032701_16_1_.png

简单来说,通常我们的测试在对项目进行回归测试的时候。会往jenkins上加上一个测试脚本,比如

jmeter -n -t test.jmx(脚本的绝对路径) -l result.jtl(自定义的名称) -e -o \tmp\result_report(测试报告的绝对路径)

测试脚本的输入参数被称为测试对象,输出参数为测试结果。在我们通过调度器执行后,会将不同的测试结果汇总生成一个相应的测试报告。 配置管理就是加上测试脚本的前置步骤,我们需要配置一些元数据以写入脚本文件

接着由于这个项目的服务用户是给企业用的,我们说下scurm敏捷开发中的iteration,story,task,rank,backlog,现在大多数项目都在做敏捷开发。自己也深有体会

  • iteration 就是指迭代,产品给研发侧指派任务时,需要指派影响范围为整个流程的新功能,或者新流程

  • stroy 指的是用户故事,根据李宽的B端产品必修课一书中所提到的需求描述,切换为结构化的形式如下:

    • who?用户是谁?
    • what?用户想要什么样的功能?
    • why为什么想要这样的功能?实现它的价值是什么?
  • task就是从stroy里面拆分出的小需求,比如说我们上面的配置管理可以划分为多个页面的数据交互

  • rank 是指对于本次迭代里每次任务的完成度,每个人做了多少需求,产生了多少bug,会在各个团队有个task的完成度排名

  • backlog 有点像我们每次要开的晨会,每个人及时汇报工作进度,然后向上级汇报。一个迭代的周期开始循环

然后,我们言归正传。对于目前这样的系统,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待执行的测试请求看成是一个事件。对于每一个事件,用事件+可视化配置+规则拦截的方法来进行拦截。之后交给调度器模块。但是问题在于,测试的种类的是非常多的。比如单元测试,接口测试,回归测试。压力测试,集成测试。要根据不同职位的人员约定进行测试,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约定大于配置”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 迭代较快,无法进行集成测试 :一个前后端分离的项目。前端发了,后端还在回归测试部门功能。那这个时候要测其他功能就只能灰度发布。但流程上可能阻塞了其他功能的提测,比如说结算对账单生成功能的下一步是对账确认处理,此时结算对账单由于后端在进行测试,所以在测试环境对于前端而言会产生脏数据。对于这种情况,发布只能由前后端的组长进行评估发布时间,决定好各自发布的顺序

  • 对服务器性能损耗,需要下班后执行:如果我们要执行的定时测试脚本,需要查询的数据量过大,又或者会mock大量数据进行压力测试,此时就需要主管级别的人来进行评估,给客户造成的影响范围

  • 接口测试:已经指定了一个测试脚本的测试对象,但是在执行中的时候,在配置管理里面又改了测试对象的配置,导致测试结果出现不一致。这种也需要用户提测时约定好。

总结,对于以上需求,显然需要通过权限控制的方式来使其接入相应的测试能力,避免生产环境上事故的发生。经过调研,采用了RBAC模型+权限接入测试能力的方式设计自定义账户体系

登录时序图

用户中心-分配角色权限时序图 (1).png

对于权限模型的选择,从ABAC模型,CBAC模型,OrBAC模型,RBAC模型中选择了RBAC模型
根据RBAC权限定义,设计如下:

权限资源

系统的所有权限信息。权限具有上下级关系,是一个树状的结构。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系统管理

  • 用户管理

    • 查看用户

    • 新增用户

    • 修改用户

    • 删除用户

对于上面的每个权限,又存在两种情况,一个是只是可访问,另一种是可授权,例如对于“查看用户”这个权限,如果用户只被授予“可访问”,那么他就不能将他所具有的这个权限分配给其他人。

用户

应用系统的具体操作者,用户可以自己拥有权限信息,可以归属于0~n个角色,可属于0~n个组。他的权限集是自身具有的权限、所属的各角色具有的权限、所属的各组具有的权限的合集。它与权限、角色、组之间的关系都是n对n的关系。

角色

为了对许多拥有相似权限的用户进行分类管理,定义了角色的概念,例如系统管理员、管理员、用户、访客等角色。角色具有上下级关系,可以形成树状视图,父级角色的权限是自身及它的所有子角色的权限的综合。父级角色的用户、父级角色的组同理可推。

为了更好地管理用户,对用户进行分组归类,简称为用户分组。组也具有上下级关系,可以形成树状视图。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知道,组也可以具有自己的角色信息、

权限信息。这让我想到我们的QQ用户群,一个群可以有多个用户,一个用户也可以加入多个群。每个群具有自己的权限信息。例如查看群共享。QQ群也可以具有自己的角色信息,例如普通群、高级群等。

针对如上提出的四种对象,我们可以整理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总体设计思路是将系统分为组权限管理、角色权限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组织管理和操作日志管理五部分。

其中组权限管理包括包含用户、所属角色、组权限资源和组总权限资源四部分,某个组的权限信息可用公式表示:组权限 = 所属角色的权限合集 + 组自身的权限。

角色权限管理包括包含用户、包含组和角色权限三部分,某个角色的权限的计算公式为:角色权限 = 角色自身权限。

用户权限管理包括所属角色、所属组、用户权限、用户总权限资源和组织管理五部分。某个用户总的权限信息存在如下计算公式:用户权限 = 所属角色权限合集 + 所属组权限合集 + 用户自身权限。

组织管理即对用户所属的组织进行管理,组织以树形结构展示,组织管理具有组织的增、删、改、查功能。

操作日志管理用于管理本系统的操作日志。

ps:因为组和角色都具有上下级关系,所以下级的组或角色的权限只能在自己的直属上级的权限中选择,下级的组或者角色的总的权限都不能大于直属上级的总权限。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B端产品经理转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