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

通行版: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帛书甲乙本矫正版: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罗博士解读:

本章老子讲管理境界分四等。

太上,下知有之:

最高的管理境界(“道”的境界):下面的被管理者,仅仅知道有个领导者而已,但与其不会发生什么直接关系,领导者把制度建立好,隐身于背后,让大家自己自觉地去运转就行了。(领导者很轻松,被领导者很有秩序)

举例1:尧帝期间,老百姓玩《击壤歌》,因为老百姓吃得好,穿得暖,每天很开心,且他们都不觉得跟尧帝有关,都觉得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但其实是尧帝管理有方的呈现,这是老子倡导的最高的管理境界。

举例2:顺丰快递老板王卫非常低调,员工几乎都不认识他,只知道有这样一个人。

领导者能做到这些,不会遭受无端的攻击,可以专心、安心地去经营,这种状态,是你管理有序的一个表现而已。

其次,亲誉之:

第二个境界(“德”的境界),领导者是模范,被管理者亲近他、尊敬他、称赞他。

第一种境界,被管理者不用讨好领导,这第二种境界,很容易造成被领导者讨好领导者。

而且领导者是榜样,特别爱员工,对员工各个方面都特别好,这里有隐患:企业文化由领导左右,当领导者没问题时,便很好,但是当领导者出问题后,那么这个企业就存在危机了。

总之这种境界就是过度依靠个人魅力和热情去推动企业发展,建议向上走到第一境界。

其次,畏之:

再下一种管理境界(“法”的境界),被管理者非常害怕领导者,在他的压力下工作。

道:世间规律,无我利他,为老百姓做事,放下自己的利益;

德:是“道”的外在体现,需要各种榜样,需要好的行为规范;

法: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在管理之道上,“道德法”三个层面需要融汇贯通才可,没有前者,后者在执行过程中压力就会很大。比如,没有“道”,“德”会被质疑,没有“道”和“德”,“法”也会崩溃。

举例1:秦始皇的法律非常完善,但是只有这“法”,没有“道”和“德”,所以在执行法的过程中,就会崩溃,仅仅秦二世就没了。

举例2:新加坡政府的管理之道很赞。

道:建房子,低价卖给老百姓;

德:寺庙特别多,鼓励大家有宗教信仰;

法:相对也比较严谨;

启发:人生修养上,也不要用“建立威严”去管理公司和与人相处,这样,人的主动能动性就会被压抑,因为总想着“我如何才能不犯错?”

其下,侮之:

最下一层境界:被管理者会侮辱管理者。(“道德法”三个层面都不具备)

举例:隋炀帝年轻还“伪装”得不错,当了皇帝后,欲望膨胀,据说他的一生,是巡游的一生,到哪里都要建离宫,每次巡游,大约都20万人随行,这类似一个城市的迁移,劳民伤财,而且还动不动就发动战争,四处征战,民不聊生。“道”的层面,只为一己私欲;“德”的层面,荒淫无度;“法”的层面,过度滥用。

到最后,隋炀帝被自己的士兵起义,把他勒死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

你不讲“道德法”,你的信用不足、诚信不足,没有取信于被管理者,他们会信任你么?

犹呵,其贵言也:

最高境界的领导者做事情非常谨慎,他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也特别珍惜自己的言语,不轻易发表言论、建议和意见。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这种管理境界之下的老百姓,做完了工作后,老百姓觉得是自然而然地去做的,跟领导没关系,且就应该如此。

举例:扁鹊说他们家大哥本领最大,老二其次,自己的本领最小。因为大哥在疾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已经看出苗头开始用药,让病人一直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二哥在病人的病才刚刚形成时,就给解决了;而我治的病都是已经病入膏肓的了。

很多人对“太上,下知有之”有误解,认为是“无为而治”,什么都不做,顺应自然之道,但其实不是。而是制定制度和规则,让大家在这个制度里面发挥就好了,领导者隐身于背后,不为自己捞取。



记得点赞哈~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如果我总结的文字有差异或者不到位的地方,那的确是果然童鞋目前的理解有限,跟罗博士无关,还望大家谅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