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这个行业

骗子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深谙人性、勤于揣摩人心、懂得与时俱进、最具有“创新”精神的行业。比如今天大家被巴黎圣母院大火刷屏了,正当大家为应当惋惜还是觉得活该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殊不知骗子已经借助该事件启动新一轮诈骗活动了,不信来瞧阿尔泰公安在线发布的以下内容:

有人一看这样的融资项目就知道太特么扯淡;有人说一看就是骗子,巴黎圣母院门票免费;有人说这也能上当,该是多么的图样图森破啊……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那么恭喜你,按照骗子的筛选机制,你已经出局了。因为能成为骗子目标对象的人一定是那种相对来说太容易轻信的人,比如上面这个案例,某类有宗教信仰而又信息闭塞并缺乏金融投资知识的人就有可能上当受骗。

写到这里,我不禁自动脑补出以下情景:在一个日常生活中有固定宗教活动的房间,大家像往日一样聚在一起祷告、读经、唱赞美诗,不过这一天大家特别地为被大火烧损的巴黎圣母院祈祷,希望马克龙所说的重建能够早日重现(虽然场所固定,但参加活动的人并非互相全部认识、熟悉)。

然后一起参加过祷告活动的跟某些教友有那么一两面之缘的人开始私下单独联系教友,介绍一款为巴黎圣母院重建而发起的私募基金(具体内容你懂的),大部分教友怀疑、拒绝并互相通知熟悉的教友提高警惕,但结果还是发现有那么一两个教友上当受骗。但这时骗子早就卷款逃之夭夭……

其实做进一步剖析,也不难理解骗子为何会“组局”成功: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难以理解教友的宗教感情,辣么多的国人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想象国外辣么著名的景点居然免费参观,缺乏投资知识的人难以理解私募基金是怎样一种组成和运作机制。能够满足情感需求还有钱赚,看起来两全其美的好事正好落在自己头上,就难免总有人心动被骗了。

再举个看起来荒谬无比的诈骗案件——活体葫芦娃事件。2016年5月下旬开始,一张疑似检察院起诉书的照片在网络热传。“起诉书”中称,一名叫“王某财”的被告人,在网络上以出售“活体葫芦娃”的名义,诱骗多名被害人购买。随后,“王某财”向被害人发送空箱子,并告知邮寄的是具有隐身功能的“六娃”。这份“起诉书”中称,依靠此种手法,“王某财”共计骗取被害人36万元人民币。你觉得大跌眼镜,受害人居然特么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有“葫芦娃”存在……但事实往往就是这么吊诡。

此外,我们可以想想最近几年,互联网金融、P2P、私募基金、众筹、比特币/虚拟币、区块链等行业热点存出不穷,但行业开始崭露头角的同时,往往骗子也同步出手,玩坏一个热点再换下一个热点,玩得乐此不彼。中基协诞生于2014年,才到2015年冬天,中基协某负责人在上海召集部分私募基金公司座谈时,很气愤地谈到有特么一撮不法机构利用备案登记身份进行非法私募活动。更奇葩的是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过当地公安机关接到投资人报案介入调查时,有不法机构拿出中基协颁发的纸质版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证书作为“护身符”,把办案的警官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最后当作合法合规经营给放——过——了——。然后——愤怒的投资人把一腔怒火全都发泄到中基协身上,质问道:你家特么为啥充当不法机构的保护伞……然后中基协不再颁发纸质版登记证书,改发电子版。再然后电子版也取消了,只在其网站提供备案登记的信息公示查询。公众在打开查询页面的时候,会直接弹出信息框强制公众阅读提示。中基协苦口婆心的提示内容是酱紫滴:

我曾把上面中基协的这个梗讲给一位在公安机关任职的同学听。同学听完很无奈的说:我们成天疲于奔命忙着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而犯罪分子却在不停的研究新的犯罪套路。当新型犯罪活动出现之初,就会经常出现我们一时半会也难以识别的情况……

骗子设局,抱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心态。他们相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勇于实践”,总有辣么一些人会落入彀中,事实也确实如此。

而公安机关打击各种诈骗犯罪,往往都是在有被害人出现之后。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能自己加强防范意识,多学习、多思考,必要时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万一遭受骗局受损及时报案处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骗子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