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教练之 逻辑层次 VS 本真

微信图片_20180630.jpg

逻辑层次和成果框架是教练对话的基础。
正是借助罗伯特迪尔茨提出的这个将思想语境、学习层次和感知立场整合而成的逻辑层次,为我们成果导向的教练提供了一个框架和流程来组织和搜集客户的信息,如此一来,教练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帮助客户捕捉到客户期望改变的最佳时机。
在我看来,正是在接触了逻辑层次之后,才帮我解开了一个心结,或者说人的通病。
通常,回首看看自己郁郁不得志或是不开心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把来自不同层次的外界反馈错误地归类到不同的逻辑层次。比如,人们最容易给自己和别人造成困扰的一种做法就是——把人等同于其行为。但人其实作为一个内在的等级体系来存活的。

那到底什么是逻辑层次呢?


逻辑层次.jpg
  1. 挖掘自己的愿景VISION——试着闭上眼睛去找未来的景象是怎样,听觉、感觉、视觉上?
  2. 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WHO——回答我是谁,我如何看待自己的定位
  3. 知道自己为什么追求成为这样的愿景和自我WHY——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追求,这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感觉?
  4. 对标自己能力CAPACITY(HOW)——我具备什么能力?对标这样的愿景和定位我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5. 对比查缺补漏开始动起来ACTION(WHAT)——要想实现这些目标能力,我能做的是什么?我将采取的第一步动作是什么?
  6. 结合周遭环境靠谱点ENVIRONMENT——我将与何时何地开始这项工作?

有了这些梳理之后, 我们目前遇到的80%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工作关系:
上级感觉下属永远把猴子甩到自己身上,永远不可能做出让自己满意的方案,下属在老板眼里的印象就每况愈下——其行为已经完全印证了这个人的所有——这么快速地贴标签其实是因为下属的逻辑层次一直在下三层,而上级的内心却一直希望不用点透,下属就可以弄懂上三层,从而抛出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反之下属对于上司亦然。

亲密关系:
老婆永远觉得老公不够上进,一点没有自我驱动力去追求进步,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难道让一家人以后去喝西北风?早知道他这么不上进,当初干嘛嫁给他?果然三观不合,这日子没法过了!——这么兴师动众的结论其实是因为老婆的境界已经到了上三层,而老公却一直在下三层的做与不做之间来回晃悠,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再也没有人拿着小鞭儿在后面追着打着让你学习学习再学习了,哪成想too young to naive!

亲子关系:
这孩子怎么就不能让省省心?这么简单的作业怎么都不会做?!他怎么就不能听进去点我的苦口婆心,不然,长大了体会到这些用心良苦就晚了!——这么痛苦不堪其实是因为父母是过来人,早就弄懂了不好好学习就怎样怎样的直接后果,而孩子却没有这样的直接感悟,因为他所能够体会到的完全来自于他所经历的具体事件(下三层),还是倒着来的(先说周围什么样,我做到了什么程度,我有哪些能力),他还没有能力去总结形而上的上三层,就算有的话,也是外界环境给到的画面感,而不是发自内心。

所以,高的层次组织控制着低的层次信息;系统的调整效果是自上而下的运作的。
也许,下一次,我们不必那么急着去自我否定、对他人贴标签,而是试着去引导对方梳理出来属于自己的本真。

你可能感兴趣的:(赋能教练之 逻辑层次 VS 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