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误会的人---秦·始皇帝

在秦以后书本记载的史书、文人的著作中,始皇帝的形象是:“暴虐”、“残暴”,‘’杀人的恶魔,‘’堪比桀纣‘’;秦之律法是严酷无情的。例如著名的焚书坑儒、骊山秦始皇墓、阿房宫。那历史上的始皇帝是否真的如此呢?
本文会分个部分来进行分析说明:
第一, 对焚书坑儒、骊山秦始皇墓、阿房宫、严酷法律进行辟谣;
第二, 分析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第三, 秦始皇帝生平进行简介。

一、 辟谣篇

据著名历史文学家司马迁先生所著《史记》一书与后世文人所著文章而知,始皇帝是与桀纣并称的暴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焚书,毁先秦之文化;坑儒,杀害当时之文人;修阿房宫,奢华、荒淫无度;建骊山墓,劳逸人民;律法严苛,杀人如麻。这些都是真实的吗?

(一)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焚书”两个字在后世人心中是指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坑儒”则是指坑杀天下之儒,很不幸,这个认知是巨大的错误。“焚书”是焚烧了民间之书,但是博士官署收藏了诸子百家,并未焚毁;后世凡修好史书后,都会销毁参考书籍的,销毁宣传前代文化的书籍;因此“焚书”是文化垄断。
至于坑儒,就是后世杜撰了,侯生、卢生等一帮术士欺骗了始皇帝几年后欺骗不下去了,于是开始造谣,然后逃之夭夭,始皇帝抓捕术士,于是将他们全部坑杀了。封建社会,欺君是大罪,都要杀死的,甚至诛连;但是从史书中并没有发现始皇帝诛连这些术士的家人。杀的是术士,不是儒生。
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就占据了主要地位,儒家树立了尧舜禹等不可超越的古之贤君(是否真的存在待考察),那么便要树立昏君的典型,桀纣太少,只好树立了始皇帝这个典型。儒家的心思很容易被看穿:第一,汉承继秦,那么秦必定残暴不仁、杀人如麻,不然不足以彰显大汉之德,借此宣传儒家的德治,简单说来就是“你看秦那么强大,用法治都灭亡了,你要向兴盛,就用我们老儒家的德治”;第二,秦灭六国,诸侯国之后人皆怨恨秦,于是在新朝(汉)就大肆诋毁秦朝;第三,西汉出于政治目的需要,大肆诋毁秦朝,与唐人诋毁隋一世、二世一般。

(二) 骊山秦始皇墓

著名文学家司马迁在其创作的《史记》中记载了始皇帝陵的景观(此处不赘述了),并有记载奴隶修完始皇帝陵后,被全部坑杀。问题来了,假如始皇帝坑杀了奴隶,其目的是保住陵墓的秘密,那么他就没有理由相信监督奴隶的士兵了;如果始皇帝再派军队杀了监工的士兵,那么司马先生描述的陵墓景观是谁告诉他的呢。
人民群众常常被影视剧、小说欺骗,于是认为始皇帝是残暴不仁的了。静心下来,即使翻阅文学家司马迁先生的《史记》,也看不到始皇帝屠杀百姓的记录。或许后人开掘始皇帝陵墓时,才能一观究竟,不过后人有什么理由去打扰这位千古一帝呢?

(三) 阿房宫

阿房宫,是一座没有名字的宫殿,不得不说,杜牧先生的名作《阿房宫赋》一出,洛阳纸贵,世人尽知阿房宫。其实,阿房宫是从始皇帝35年开始建造的(37年,始皇帝崩),在秦朝灭亡时,阿房宫也没有建好呢。每个朝代在开国之处都会大兴土木,西汉之初,民不聊生,汉高祖刘邦就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当然必须说的是,大兴土木,确实需要征调大量的农民、奴隶干活,会影响农业生产,不是一件好事。不过西汉宣传阿房宫是始皇帝奢靡生活的证据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就像清朝宣传明朝的各位皇帝都是奇葩、明太祖朱元璋奇丑无比一样的道理。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杜牧先生在《阿房宫赋》中随口胡诌,说是项羽同学烧了阿房宫,绝对的冤枉,考古发现,阿房宫没有焚烧痕迹!不得不说文人写的东西,为了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或者发泄一下情绪,是会夸大事实,或者胡诌一二的,不可偏信。

(四) 严酷法律

所谓严刑酷法,只是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律法体系,不是后世以讹传讹的酷烈法律。例如陈胜世家中的“失期,当斩”就是大文学家司马迁先生的胡诌,凭想象大笔一挥,就定了秦朝一个律法害民,实在不是一个称职的史官。《秦律·徭律》规定:“失期三日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谇是训诫,赀是罚款。迟到5天以内的,只是训诫,也就是批评教育。迟到六天不足十天的,罚款一盾,超过十天的罚款一甲。也就是说最多罚一副盔甲罢了……是不是有些被骗的无话可说的感觉?

二、 秦二世而亡原因分析

秦二世而亡,原因很大,但是致使其灭亡的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 文化统一,即:食之易,化之难;
第二, 政治制度,即:郡县制;
第三, 社会阶层的凝固;
第四, 继承人问题;
第五, 意外原因。

(一) 文化原因:没有使天下产生文化认同

鲸吞或蚕食最大的区别在于鲸吞会产生消化不良,进而影响到整体;而蚕食则不会有这个问题。周武王灭商后,由于国都位于岐山,远离中原,偏居一隅,于是采用分封制,即宗族嫡长子制度,靠小宗(诸侯)控制天下。周历经八百载,至秦一统天下,天下已经分崩离析六百载,各地文化、思想各异。例如燕赵之人,一个不顺眼,就拔刀砍人;秦人则把战场上收货的人头系在腰带上;楚人信巫术;齐人短视贪财;吴越之人刚刚开化。
始皇帝从始皇帝16年到26年的11年间,灭了六国,一统天下,可以用鲸吞来形容了。占领一个国家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如果需要同化一个国家,则需百年,何况秦在11年内统一了六国,因此极难在文化上同化六国。秦自秦昭襄王(范雎为相)开始,执行远交近攻的战略,逐渐蚕食楚、韩、魏、赵四国领土,并牢牢控制着占领的土地,用秦的文化区浸润这些占领的土地,效果很好。然而当秦占领天下时,一下子有些懵逼了,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统治天下了。
从秦始皇本纪中并未发现始皇帝统一天下大肆屠杀的记载,并有始皇帝去泰山封禅期间与儒生讨论的记载,这说明始皇帝在世期间,文化相对宽松,各种文化仍在可以传播。
始皇帝在一统六国当年,便统一了文字、货币、车子,极大的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但是同时也会促使各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抵抗意思。当步子迈大的时候,容易扯着筋,而秦在一统天下文化、思想、言行时,确实操之过急了。于是,始皇帝不得不从27年开始不停地巡视天下,直到生命的尽头。

(二) 政治制度:郡县制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郡县制必分封制更为先进,中央更为集权,同时也更为强大;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天下均采用郡县制是不合适的。生产制度远远领先于生产力之时,会被生产力所抵触的。郡县制在当时社会,由于交通、信息的落后,中央政府难以直接控制地方,需要通过诸侯去控制地方;这也是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灭掉异姓王后,仍然采取分封制的原因,直到汉武帝刘彻执行推恩令之时,郡县制的制度才得以执行下来。

(三) 社会阶层的凝固:商鞅变法后遗症

商鞅变法后,秦国给予了平民更多的上升渠道,打破了贵族制,整个国家的平民都可以通过军功改变自己的命运,整个秦国也成为了一台战争机器。秦统一天下后,战争没了,那么秦国该如何一下子扭转整个国家的制度呢,仍然保持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了,并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致使原秦国人民丧失了努力奋进的方向。

(四) 继承人问题

始皇帝嫡长子扶苏,历史评价颇高,然而因得罪始皇帝,被迫离开咸阳(儿子太有能力,父亲是会忌惮的),前往蒙恬大军中监军;次子胡亥留在身边。始皇帝死后,具体发生了什么,后人很难判断,最终的结果是扶苏被勒令自杀,胡亥登基,秦二世而亡。始皇帝时,一直未确立扶苏的朝堂地位,并未给予大义名分,致使身死国灭。

(五) 意外原因

一场大雨,迫使两个小人物起义了(当时平民起义是开创性的事件,对后世影响极其深刻,因为秦之前,只有国人暴动的记载(贵族起义)),于是乎,天下之人都知道原来作为平民是可以起义的,天下大乱……

三、 始皇帝大事记

为了消除今人对始皇帝的误解,本文将给出始皇帝大事记,以消除误解,如下:


image.png

四、 木叶说

读史使人明智(知人者明,自知者智),读些史书,悟些道理,大抵是件好事,但是读书需谨慎。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需要思考每件事甚至每句话背后的逻辑,是否加入了个人感情,比如杜牧先生的阿房宫赋从文学角度是篇美文,足以流传千;然而从记事的角度来说,无疑是篇极其糟糕的文章,可以说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胡编乱造,甚是可恶。然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极少看到这种说明,当然编辑也是出于某种目的的需要而无视的。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被误会的人,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有喜有忧有怒有愁,不应该一一被脸谱化,成为一个单一的人。秦始皇帝在后世越抹越黑,一至于斯,成为后世一个负面的典型。读书时,不应该总是看第一百零一手资料,偶尔也是应该翻阅一下一手、二手、三手的资料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看看,总能更准确清楚地了解那一个个多彩的面容,不应该让他们随着历史的沉淀,失去了颜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历史误会的人---秦·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