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后现代课程观》研读小组钉钉群的灌水,直接文字整理形成。未经审校,权当记录,之后完善。
第三章开篇提出了问题:如果范式代表了最终所做的工作,那么还有什么进一步问题留待这个已经统一的团体去解决呢?
01
要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回来看范式一统江湖,获得地位时的情形。
范式是如何获得地位的呢?
范式之所以获得它们的地位,是因为它们比竞争对手能更成功地解决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为实践者团体认识到是最为重要的。
关键词:成功。 这个成功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成功既不是“完全成功”地解决单一问题,也不是“明显成功”地解决一定数量的问题。这个成功只在于“在开始时很大程度上只是选取的、不完备的、有可能成功的预示”。
这种成功在于当时选择了一个性质特别的事实,这个事实的特征使的范式理论脱颖而出。
所以,范式的成功不是蓄谋以久的有计划行动,而是偶然之中幸运女神垂青了有准备的头脑。
虽然继位,但百废待兴,范式需要在更严格的条件下进一步澄清和明确。这就是范式确立之后常规科学需要进行的扫尾工作。
这些扫尾工作既不是发现新现象,因为这些现象在“盒子”外面,完全视而不见,也不是发明新理论,范式本身讨厌新理论。
那这为什么又说”这些扫尾工作令人迷醉“?
没有范式和范式形成后,就科学研究范围而言,变得更局限了。相同的精力投入下,更局限意味着研究的更深入更细致。研究的更深入更细致,许多原本不清楚的问题得到了解释,问题的本质越来越清晰,这对于致力于解谜的科学家而言,难道不是”令人迷醉”的么?
这些研究是在范式指导下完成的。如果范式依然成功,这些研究就有意义,即使将来范式发生了变换,有些研究也具有永恒的价值。这难道不是”令人迷醉”的么?
这就是范式建立之后,常规科学要去完成的重要任务,这些任务构成了常规科学的本质。
常规科学研究在于实现这种预示,其方法是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并且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
这段话也是这一章的核心,回答了题目:常规科学的本质。
这段话有三个要点:
- 扩展那些范式所展示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寻找范式所表明的特别能揭示事物之本质的事实(大概念)
- 增进这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程度(证实、证明)
- 力图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应用)
其中,第三点又分几个小点:一是确定普适常数,二是确定定量定律,三是通过实验探究范式被应用于有意义的新领域的方式,确定范式的应用价值。
总结:
常规科学的本质与任务:确定重要事实、理论与事实相一致、阐明理论。
02
这对于科学教育或科学教师意味着什么呢?
此时,科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科学教科书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科学培养学术继承人,培养拥有科学共同体承认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人。
在借助教科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热爱科学、具有不顾天赋的学生,让他们充分成长,将来进入相应的专业领域。但即使是面对普通学生,也要尽量的帮助他们喜欢科学而不要厌恶科学,掌握基本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
如何去培养呢?
常规科学的第一任务是确定重要事实,那对绝大多数科学教师而言,那必然就是要做大量的练习题。我们也不必谈题色变,必要的练习对于事实的多角度理解、多情境思考是有效果的,也算是在基于相同事实和相同理解的基础上,命题人在和我们进行智力对抗。
我们可以接受做练习题,但不能因此而扩大到科学学习只有做题。我们在确定事实之外,另有任务。
我们还需要通过科学实验、科学活动、参观科学博物馆、交流科普阅读心得、组织观看经典科学纪录片等,将学生领进科学领域的大门。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所知,大胆预测实验结果,大胆猜想某种理论,再通过亲自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这样的过程中培育真正的科学素养。
我们还要引领学生阅读、撰写科学论文。虽然学生当下的科学储备还很薄弱,但不影响学生按照共同体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而且撰写论文的过程无疑是阐明自身理解的绝佳体验。我们不是用论文结果来评判其价值,而是深刻地意识到这对于学生学习科学极其重要。
这其中的难点在哪里呢?
教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改变,教师的改变首先需要教师内在观念的改变。
教师真正的科学观,教师是如何认识科学的本质的,如何认识科学的发展的,如何看待科学教科书,决定教师将把怎样的“科学”带给学生。
是用严格的训练、浩瀚的题海将学生的青春淹没,还是真正带领学生走进科学、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培育科学的素养,这是科学教师的抉择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