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l

国外曾经做过这样一份问卷调查:如果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65%的家长都认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也就是孩子被欺负的时候,一定要打回去。还有25%的家长认为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应当向老师求助。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教育孩子打回去,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打人是一种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影响孩子的社交发展;

如果教育孩子一遇到问题就去找老师寻求帮助,长期下来,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弱小的,是需要被保护、被帮助的,这样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

从SEL社会与情绪学习的角度看,这件事并不是简单的打和不打的选择。

家长在选择方法之前要经过很复杂的思维过程,再给与孩子干预和建议,才能让孩子在这件事中汲取经验,获得学习,增强未来处理类似问题的能力。


                                — 1 —

孩子真的被欺负了吗?

孩子和同学打闹,受了伤、留了血,而对方孩子却毫发无损。我们看到孩子受伤,气的不行,告诫孩子以后离那个同学远一点。

而孩子呢?好像啥事没发生,没过几天,又和那同学高高兴兴一起玩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通常情况下,孩子受到伤害时,我们会习惯性的将受伤害的一方界定为“受欺负”。

一旦这个想法形成,就会难以掩饰自己的生气情绪,可能会把情绪宣泄在对方孩子身上,谴责他的欺负行为;也可能会责怪自己的孩子,为他的懦弱感到愤怒。

这些行为反应都是因为“我的孩子被欺负”这个想法,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

然而孩子不是这么想的。

两个孩子之间打打闹闹、玩着玩着,孩子无意间碰到了对方,对方情绪一下失控,抄起身边的铅笔盒就打,然后孩子就受伤了。

这个过程与对方情绪失控有很直接的关系,致使做出不知轻重的举动,伤害到了孩子。

孩子的情绪脑本身就很发达,加上控制情绪的理智脑还没发育好,所以情绪失控是很正常的事情。

俗话说:小孩的脸是六月的天,一阵阴一阵晴。孩子被打是真,但两个人一旦从情绪状态中回到理性状态,一切就都仿佛没有发生。

这种情况,我们定义为情绪失控下的无意识行为。

一般来说,一旦冲突引发情绪失控,身体会做出三种应激反应:逃跑、攻击和木僵。而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同,经验也不同,会让不同的孩子形成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

很显然,孩子和对方都在打闹中进入情绪失控状态,但对方形成的行为模式是攻击。他会无意识的拿起一切可以保护自己的武器战斗,力量大、动作快,以保护自己。而孩子,是逃避或木僵的行为模式。

如果这两个孩子遇到一起,我们外人看到的就是,一个人是在打人,另一个人是被打。

其实,他们两个人都处在情绪失控的状态,只是他们的行为模式不同而已。

除了情绪失控下的无意识行为,还有一种矛盾冲突是有意识制造的,比如校园霸凌。我们本次简单讲解、不作深入探讨:

这种与前面情绪失控的现象截然不同,是主动的状态,是大脑皮层指挥下,有意识有计划的欺负对方,甚至他们都想到了如何应对欺负人的后果。小学阶段,这种类似校园霸凌的事情发生的比率比较低,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大脑结构还处在发展中,他们很少有意识的去组织这样的以强凌弱的行为举动。

如果遇到这类问题,家长应该坚定地站在孩子那边,找到合适的机会帮助孩子出面,让我们家长成为孩子身后强大的后盾。

                                  — 2 —

家长该如何应对

1、耐心倾听和感受孩子

如果孩子回到家,爸爸发现他的脸被抓破了,而且还有血印。

看见孩子脸上的抓痕,爸爸心疼的不行,于是爸爸当下就对孩子说:

“是谁把你的脸抓成这样的?” 还没等小小回答,爸爸又说,“唉,你怎么这么老实。被人欺负了,你都不知道还手吗?下次再有人打你,你就给我打回去,听见没有!”

听了爸爸的话,孩子突然哇哇大哭起来,爸爸一看就更生气了。

于是爸爸又说“哭哭哭,就知道哭!没出息,一点都不像我儿子!你告诉我谁干的,明天我去幼儿园给他点颜色看看!”

这个时候妈妈在旁边说,“你先问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吗?动不动就打回去,找别人算账,儿子都被你吓坏了。”

说完了,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关切的询问小小:

“爸爸刚才那么凶你,你一定吓坏了对吧,是不是很委屈难过呢?你脸上的伤还疼吗?你可以告诉妈妈,今天和小朋友发生了什么事吗?”

听了妈妈的话,孩子开始停止哭泣,开始和妈妈陈述了事情的详细经过……

爸爸的批评指责,不仅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自己是无能的、自己是没用的。

他可能以后都不敢把学校的事情告诉爸爸了,同时孩子还会产生自卑心理。后来爸爸还说要去学校找小朋友算账,他会更加的担心和害怕,而且会感觉事情很严重,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妈妈就做的特别好。妈妈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

一、她抱起小小,这样小小会感觉到自己很重要,同时这个举动还可以消除孩子的不安。

二、妈妈说,你一定吓坏了,这是看到孩子,说“你是不是委屈难过,你现在身上还疼吗?”

三、她说“你可以告诉妈妈,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吗?”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经过,引导他自己说出,这就是让孩子还原事实。

父母只需支持、聆听,同时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之后,我们可以找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与孩子讨论,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以,当孩子受到伤害之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耐心的倾听孩子。

注意,整个过程当中不批评、不指责。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拥抱、共情、引导孩子说的更多。

2、不强化孩子“被欺负”的想法

当爸爸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老实,被欺负了也不还手,你真没出息。”

听了爸爸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呢?是勇敢的、有能力的,还是懦弱的、没出息的呢?

孩子有可能受到负面的心里暗示,我是被欺负的、我是无能的,从而从小就产生自卑的心理。

那如何帮助孩子淡化被欺负的感觉呢?

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贴标签:你被欺负了。

我们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说:

“他用铅笔盒打了你的头,让你的头流了血。看来他还没有学会用其他更好的方式表达着急生气的情绪。”

这个时候我们就淡化了他被欺负的感觉,当我们淡化了这种感觉之后,孩子本来受到伤害的心灵就不会再一次被否定,同时,也会从情绪的角度理解对方的行为。

如果妈妈再问:“如果是你,你有什么不同的方法表达你着急生气的情绪呢?”

这样的问题会让小小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欺负的对象,反而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前后的差异之大可想而知。

不贴标签不强化,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保护,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件,孩子首先不会因为“我是个被欺负”的孩子感到低价值感。

3、教会孩子处理的技巧

教会孩子学会洞察对方情绪

我们的SEL课堂教过大家一招,了解感受的三把钥匙:看表情,体会身体感觉,找一个词说出来。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体会这三把钥匙,在家里多训练孩子洞察对方的情绪。一旦对方有情绪,孩子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感受到,提早预防或离开,避免伤害。

❤️教孩子学会拒绝

首先,教会孩子在被欺负时,勇敢的说“不”。

如果被打了,要大声的对打人者说“你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请你立刻停止”。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抢了,要大声的对抢玩具者说“不,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抢,我不喜欢你这样,请你立刻把玩具还给我”。

平时在家里面,我们可以经常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决定。

我再重申一遍,在家里面要一遍一遍的帮助孩子,让他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决定。除了锻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还要允许孩子说“不”,要给他说“不”的权利。

很可惜的是,很多孩子在家庭成长中,不被允许和父母说“不”,当父母打骂他的时候不能反抗,这样就容易形成出门被别人攻击的行为模式。

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会防御攻击,家长在家中也要用尊重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并给孩子反抗和说不的机会。

❤️让孩子不羞于求助

家长要鼓励孩子向老师、向家长或者向周围的朋友求助。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这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求助并不丢脸。

很多家庭教育中,会把孩子求助当作无能的表现。

所以有些孩子宁可被打,也不愿意求助。

或者一旦求助,反而会遭到家长的指责和否定,这种求助更让人感到难以接受。

4、家长要主动沟通

是不是遇到这样的事件,就一定由孩子自己去解决呢?

当然,每次事件都是锻炼孩子社会与情绪能力的机会,但家长也要知道,他们毕竟是孩子。

培养和训练是一方面,家长也需要有针对性地介入帮助孩子。展开沟通就是家长可以做到的。

❤️与老师沟通

当和老师沟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保持冷静,因为你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老师。

我们来举个例子,假如你这样跟老师说:

“黄老师,我小孩昨天在你们班被打了,你们老师是怎么管理这些学生的?”

你这样一说,想一下老师能好受吗?她马上就会觉得难受。为什么呢?因为你一开口可能就在责备。

所以她马上就会竖起防御机制,她会说:

“没有啊,他们只是在玩而已,我觉得这并不算欺负啊!”

如果这样的话,你们的沟通就很难再往下进行了。

那如果你换一种温柔的方式跟老师说:

“黄老师,我孩子说最近班里面有个小朋友经常抢她的玩具,昨天还动手打了她,我知道老师要照顾这么多的孩子真的是不容易,可能您没有留意到这件事,我非常理解您。

同时,我想作为幼儿园,还是需要给孩子安全感的,而且要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所以,我今天想和您沟通一下。看能不能,我们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

你看,这种说法是不是让老师更容易接受呢?

❤️ 与对方家长沟通

我们换一个角度,当沟通对象换成对方的家长时,其实原理是一样的。

但除了保持冷静之外呢,我还是主张先交给老师去处理这个问题。


在协调无效的情况下,你实在要和对方家长直接沟通的时候,我建议一定要有第三方在场,让第三方的起到缓解气氛、缓冲情绪的作用,防止你们双方因为过激的语言和行为产生更进一步的冲突,要避免由孩子的冲突演化为家长的冲突。

第三方可以是监委会或者是别的家长。

❤️与打人的孩子沟通

我们家长自己要明白,其实打人和被打的孩子,他们的情绪状态是一样的,这两种孩子只是行为不同而已。

打人的孩子在事后也不会好过多少。他们会紧张、害怕,会被老师和家长批评,说不准还会承担难以承担的责任。

这时,他们也更容易处于情绪即将失控的状态。

如果,我们直接找到打人的孩子,劈头盖脸骂他一顿,或者教育他,威胁他,都会令他的大脑盖子再一次打开。可能会把这份愤怒再次迁移到孩子身上。

这样,家长的沟通就没有帮到孩子,反而增加了他的危险。

所以,我建议,家长也要用共情的态度与打人的孩子沟通,促进他的大脑盖子合上,融合矛盾。

我们可以这样和那个孩子说:

“小明,你昨天和我儿子打架了,叔叔现在特别理解你,你是不是昨天没控制住自己呢,你当时是什么感觉呢?你是不是也特别生气呢?你看看当时结果是什么呢?下次再生气的时候,能换一种方式吗?”

你看,如果我们学会共情,同理到对方,那个孩子的情绪也一定能缓和下来。

我们替自己的孩子去和打人的孩子去谈,其实就是帮助自己的孩子缓和他们的关系。

一般打人的孩子,也很痛苦,各种人都说他不对,被打的孩子可能还有人理解,但是打人的孩子,很少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会觉得,反正也没人理解我,我下次还打人!

但是,如果我们能同理到对方,他们的行为,就会有变化。至少他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懂他的叔叔的孩子。

我们要知道在处理孩子被欺负的这个问题时,核心是孩子本身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孩子构建起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有勇气和能力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你就会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何时,我们家长都是他最坚强的后盾。那么孩子自然就会拥有不可欺负的强大气场。

下次我们再遇到孩子被打的情况,针对要不要打回去这个问题,我们先判断性质,再采取行动。

核心是,家长要通过社会情绪技能建立孩子本身的自信心,并且把这些人际交往的能力教给孩子。



文章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