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厝:潮汕胶己人的精神寄托

潮州厝:全球潮州人的精神寄托

似乎各地民居都有爱与皇室比拟的嗜好,潮汕民居亦有“潮州厝,皇宫起”的说法。来到当地,更多人讲述的乃是潮汕乡民原本即是皇室,被贬谪来此,但原有的气度不可弃,便造房如此,大有拱手让天下,独在桃花源之意,听来消遣,自不可考。

这里的潮州是指整个潮汕地区,潮汕并非行政区划,而是指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在内的,具有共同的地缘、族群、方言、民俗,历史相承、山水相连、族群相同、潮语相通、利害相关的整个地区。该区历代同属潮州府,史称潮州八邑,是全球潮汕人和潮商的发祥地。厝是潮汕方言,指宅屋。

潮汕人作为广东省三大民系之一,与广府、客家并立,极具特色,属福佬民系,由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汇而成,极富冒险精神,擅长经商,被誉为“中国犹太人”,与徽商、晋商合称中国传统的三大商帮,他们对待生活追求古典雅致、精雕细琢,观其民居潮州厝体会尤深。

格局的执念

最近有一部潮汕方言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在广东颇具话题性,拍摄地便在潮汕地区的金灶镇,片中潮汕特色建筑“下山虎”在影片中更是一大亮点。“下山虎”是是潮汕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也叫爬狮、下双虎,是一种三合院的形式,因其后高前低,仿若猛虎下山而得名,中间为天井。


潮州厝在电影中剧照

基本形式还有“四点金”,系四合院,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得名。后大厅祭祖,两边“大房”长辈居住,门厅两侧“下房”晚辈与仆人起居,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格仔”与大房之间有通往外面的侧门,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间。其他民居大多是以四点金作为基本单位加以组合发展而成的。潮汕的宗祠和家庙就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与京城建筑格局相似。

潮州讲究房屋坐北朝南,中间敞开为庭院天井,窗只开向内庭,堪舆学来讲,是为了“聚财”,正所谓“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

建筑学看来,潮汕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辐射热量大,兼之南方气候湿度大,室内空气闷热,民居的防晒、遮阳、隔热之用尤为重要。在民居中,要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朝向,以使取得引风条件。在朝向和引风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住宅内部通风效果将取决于平面布局。潮汕民居在平面中采取了厅堂、天井与通道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来组织自然通风,非常科学。

当地对风水的热爱近乎偏执,因此堪舆学在此久盛不衰,然则这份朴素美学,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是潮汕人永远不肯放下的,对格局的执念,一种民俗之美与人居科学的完美结合。

极致的绝美

潮州厝相依相傍,厝边头尾,潮汕人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数百年来矗立在潮汕平原的襟山带水之间,时至今日,潮汕富商仍钟爱回乡盖房,且要按传统格局来建造房屋。


聚族而居的潮州厝

潮汕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使得当地民居除实用性之外,更富有艺术气息,人文情怀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寻常百姓家。

揭阳民居屋顶多为灰色瓦片盖成,潮州一般为黑色及灰色,潮阳惠来一带则为红色,大型民居建筑的屋顶,一般会塑置各种神仙瑞兽、瑶花琼树、戏曲人物,或营造凤舞龙翔的吉祥气氛,或讲述人神杂陈的故事情节,被誉为是“鸟革翚飞”的世界。装饰重点在门楼、屋面和厅堂。内部装饰建筑有木雕和石雕等,雕工精细、别致,配以漆画和嵌瓷等。飞檐画栋上则绘制花鸟虫鱼和飞禽走兽、历史人物故事等,造型生动形象,使整座建筑富有文艺气氛。

屋顶建筑物,最容易受到风雨侵蚀,采用建筑通常的贝灰材质很容易老化,况且潮汕地区受海风的吹蚀,老化就更显突出了。潮汕先辈能人巧匠根据本地盛产彩瓷的特点,发明了用打碎的彩色瓷片,调上灰泥糖水和桐油,粘在泥坯造型上,而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形象,瓷片虽经风刮雨淋日晒,却能日久弥新。

山墙,指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当地俗话谓之“厝角头”,以五行金、木、水、土、火命名,有五种不同的造型,且用各种颜色的瓷片来镶嵌,成为潮汕民居工艺美术的一种独特风格,气势恢宏、高耸挺拔的“厝角头”是潮汕民居的显眼之处,巨大的山墙是潮人认家的标志之一。

门前往往书画并举,无论是旧瓦房还是新盖的楼房,门上都会镶嵌一块牌匾,寓示主人家的身份或者祈祷平安,例如姓张,匾额便是“清河旧家”以示其家族来源,两侧石刻写着“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醒世名言,进出的是子孙门,两侧是火巷,细看飞檐画栋,或为希望家族平安多子多福的吉祥画饰,或为文人墨客或附庸风雅多的琴棋书画,或为孟母三迁、二十四孝等名人典故,表现了一定的文化气息及艺术品位。主人要用品位的高雅体现自己乃至整个宗族的地位。

自山墙至门楣,自庭院至窗棂,彩绘、书法、石雕、木雕皆融入其中,单看,并无惊艳,集合为一体却让人目不暇接。不以其建筑之奇而叹其技艺高超,细品方寸间却别有洞天。

潮汕历来不重学历,却从不忘诗书之本意,通过壁画雕刻的历史故事和书法作品,传达的是他们的人生哲学和对家族子孙做人处世的要求。

故土的牵挂

如果问潮汕的年轻人,他们可能都无法详尽回答什么是“下山虎”“四点金”,但大部分人家却依然在居住,这可能是潮汕民居至今不衰的魅力所在。在窑洞、蒙古包都已变成景点需要,矫揉造作地迎接着各地游客,潮汕人还依然固执地住在他们的潮州厝里,仰头即是天,进出子孙门,生生不息,惬意且诗意。

谈及建筑,必须要说到澄海一处景点——陈慈黉故居,泰国华侨富商回乡自建的宅院,被人誉为潮汕的小故宫,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是由旅外侨胞陈慈黉家族兴建而成。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回曲折,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细分析该景点的人数不胜数,此处不再赘述。

单说一事,曾有游客到了前美村,看到路旁有两株开满红彤彤花朵的金凤树,在巨大的树冠掩映下,是一排排古朴的潮汕民居,门楣上有“儒林第”、“郎中第”字样,无法区分是否为景点,颇为疑惑,待再前行至看见“寿康里”字样,便笃定此地为“陈慈黉故居”了,于是很兴奋地开始拍照,居然闹出笑话,原来只是普通民宅,尚有人居住使用。尴尬之余,可见在外地人眼中,潮汕普通民居的风格几可作为景点。

如果去陈慈黉故居参观后更会明白,故宫之意,绝不是因为奢华宏大,最起码不仅仅是,所谓“京城地王府,潮汕百姓家”,恰如其分。潮汕民居更多的是传统意义的象征与传承,一丝不苟地依照代代相传的规矩,却在照搬“驷马拖车”“下山虎”之余,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所长,并为己用,融入自己的居室。向传统要渊源,向西方要经典,探索着符合时代进步的居住艺术。陈慈黉故居在上个世纪之初兴建,已大量使用瓷片、地砖等装饰材料地砖,均从外国进口,中西合璧,精美绝伦。潮汕地区的普通民居均是如此,既吸收了西洋装饰理念,又有潮人能匠的精工细琢。


陈慈黉故居

潮汕人勇于闯荡,不惧万顷波涛,数百年来远赴他乡,足迹遍布全球。无数成功的潮人商人,每年清明,数以万计的海外侨胞返回故土祭祖,令人震撼。很多富商在外发展,却愿意回归故土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庭院,不外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乡土情结,无法割断,更是深深烙刻进骨血里的“我是潮汕人”的骄傲和文化认同感,令他们无论经过了多少代人,身处何处,都有一腔赤诚,望故乡。

写在最后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集合体,潮州厝作为民居,首先肯定的是其使用价值,小时候它是父母所在,遮风挡雨;长大后离开故乡,它是对乡愁的寄托,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故里,潮汕人这种将治家做人立身之道融入生活的家这个建筑,使得民居早已超越了单纯建筑物的内涵,更远非人为用福尔马林浸泡着的一座座变质的商业古城可以比拟,比起那些没有了灵魂,只剩下空壳,供后人凭吊的古城,潮汕无疑是个性且富有活力的。在各地铺天盖地发展古镇经济的今天,去看看独树一帜的潮州厝,不妨多一些关于如何赋予传统以生命的思考。

本文最早发表于期刊《地理与人居环境》2019年2月“观筑”栏目,并收录于知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潮州厝:潮汕胶己人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