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自己》来自于点滴

花了断断续续两周的时间,在带娃间隙读了古尔浪洼老师最近出的职场指南《了不起的你》。

​古老师写的书,特点是案例鲜活。看到他一次次从工作生活中提炼做事法则,更加明白他如何从工厂的一线工人一步步升级到企业的负责人:总结验证再修改不断学习升级;也明白一本书是怎样在繁忙的工作中积累出素材:时时处处留心生活,总结案例提炼主题,即使是工作繁忙的企业负责人,也有办法把书踏踏实实地写好。

了不起的你

看他的书,就是和一个出色的职场人士聊天,听他不厌其烦地把触动自己的慢条斯理地分享给你,我边读边带入自己有限的经历,常有点头赞同的冲动。我想写书的梦想也又一次被触动,哪怕用零碎时间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任何行业和领域都能产出果实。

这本书适合职场新人,也能为进入职场一段时间遇到迷茫到朋友提供解惑,看看他的故事与心得,总有让人豁然开朗的地方。

列几个特别有触动我的点吧:

1 谋生--不放弃,不干崩,在自己的赛道上坚持做下去

古老师本人在一个领域做了二十几年,从工人到管理者,从问问题的人,到能够给人提供答案的人。我觉得这是对谋生领域的正确态度,要一直坚持做下去,就会超出大部分人。不在于天赋,跑得快和跑得久在职场上还是后者更具有穿透力。

我的一位同事,是非常有天赋的厨师,最近突然告诉我她想离开这个行业了。她还很年轻,在行业里有很好的前景,我很看好她的能力。可是她说已经厌倦了在高级餐厅后厨每天工作14个小时,给有钱人做饭的日子。我听了为她惋惜,我知道她有多拼命,再往上一步很有可能成为有影响力的业界新星。可是每天过于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干得崩溃了,兴趣已经不在。如果可以真希望她能让热情均匀地分配,不要一下燃尽。这样或许能走得更远,有不一样对行业的体会。

《选择卓越》里讲的故事:阿蒙森和斯科特两人1911年10月分别带队前往南极,前者没有节奏狂突猛进,结果全军覆没,后者日行三十二千米,无论晴雨最终成果达到。重要的不是一时凶猛,而是节奏稳定的持续行动。

不要一次性把自己干崩溃了,留得青山在,我自慢慢烧。

2.做事--不追求完美,享受做的过程

不纠结意义是我和闻韶的一大不同,闻韶做事情是结果导向,不参杂太多情绪,只要分析利弊决定要做了,那就会坚决执行,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完成。我就会

对必须做的事情非要问个意义,导致我很多重要的项目纠结意义,而疏于行动,因此常被闻韶吐槽。比如,我做视频太看重数据和反馈了,觉得没反馈没意义。其实我只是想记录自己学会更多菜的过程,同时也分享教别人,加深自己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享受就好,不必要求所有事情都达成才有意义。做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古老师书里也提到了这一点,只有做了才有意义,很多事情不做不会真的了解意义,靠着想永远不会知道。

边做边修正,不追求完美。享受过程,过后检讨。注重过程和经历。我想我应该做的就是关闭我的敏感感受,先沉浸在做这件事里本身,比如,赶紧把昨天做的recipe总结分享一下。

3.习惯--写日记重要,总结日记更重要

古尔浪洼一开始是写日记的,但后来发现写完了也不会看没有什么用。后来他开始写“中央笔记”是把流水账日记用周记总结一下,重要的数字以及灵感想法提炼出来。有了提炼,每天的反省才有了穿透时间的总结,更有价值,反复咀嚼仍然有用的被留下编辑在一起,方便翻阅。这样坚持一年数据和感悟许多都被用在他的论文里面,再也不是没用的日记了。

我自己的日记最近一年断断续续地写,带娃的日子过得比较荒芜,以娃为中心经常生活不规律,要随叫随到,日记也经常忘记,自己很多反省和自查也流失掉了。应该每天写写简单的感受或知识收获笔记,每周再总结一下。把周记从计划和总结得失,扩展到复习知识和信息。笔记必须复习和提炼,否则就是收集而不归档,必然不会好用。

4.修养--遇见两位同事,先问候职位低的同事

古尔浪洼分享自己做事的原则中有一条是,路上遇到职位高的同事与职位低的同事同行,应该先想职位低的同事打招呼,然后在想职位高的同事打招呼。

自认为是个善于体会他人情绪的人,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直觉会先和上司打招呼,仔细想实际上你打招呼的如果是同级同事或者更低职位同事,这更能体现对人本身的尊重,其实比按照等级打招呼更让在场每一个人舒服。

读完书觉得工作忙并不是不总结的理由,只要留心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我们总能够打破环境的束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不起的自己》来自于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