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回忆录》

1个月的时间,上下两册,唐德刚大作,期间考了个日语N4,深圳市考,都是划水啦。

说到李宗仁,首先想到的几个词“桂系”、“台儿庄大捷”、小李白、副总统、代总统,这几个名词,但中学历史课本上关于李宗仁的叙述还是十分有限。虽然李宗仁跟白崇禧选择了不一样的路,一个回了大陆,一个逃到台湾,但上镜率并没有比白多出多少。成王败寇,我当然理解,历史书上写的永远是胜利者的叙述,但是作为国民党的第二把交椅,我们对他的认知比蒋介石少了很多,这本书就是李宗仁在美国养病期间,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唐德刚做笔录,整理的作为一个战败团体的二把手的一生写照。

这本书主要讲了李宗仁几方面:年少时期-参与北伐-十年党内纷争-八年抗战-迅速解体。

年少时期的李宗仁出生于一个贫苦之家,从小在学习上没有很大的兴趣,但体格很好,身体素质不错,因此在偶然的机会下加入了广西陆军小学堂,体能测试总是名列前茅,是个不折不扣的武将。

参与北伐,是全书文笔最多的一环,也是讲述李宗仁自己如何从一个平民小辈慢慢坐大,称为一方‘军阀’(当然,书中都是以国民革命军自称)。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粤桂战争,打倒旧桂系陆荣廷,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滇桂战争,统一广西,北伐路上,打湖南,收湖北,攻入江西、安徽,龙潭战役,打倒孙传芳,收复东南省份。在这一段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第一在几次大战中,李宗仁福大命大,逃过了好几次死亡的边缘,有时候榴弹能击中在身边一米距离的战友,李宗仁却相安无事。所以命运,真是一种玄学的东西。在几次战争中,李宗仁作为一名军事家,在战争上的灵敏度、作战的缜密和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对敌我双方的了解,和白崇禧的战略规划可谓是精准,因此才会有关键战役的胜利。

十年内战,主要讲的是几大军阀或因利益不公,或因个人私利、或因蒋介石的偏袒、或因性格上的强势,参与直系冯玉祥、晋系阎锡山、粤系陈济棠的反蒋运动,李宗仁看不惯蒋介石的阴谋和权术,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与蒋有背道而驰的想法,但这些个人的恩怨最终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变了。

抗日战争,统一作战,作为第七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攻陷东北、占领淞沪、南京,发起的徐州会战,其中的台儿庄战役,阻断了日军沿津浦铁路北上的行动,严厉打击了日军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称为抗战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李将军也一战成名,在国际上站定脚步。抗日战争的胜利,虽然有刚打的第七军,铁打的第四军之外,但欧洲战场的胜利,美国加入太平洋战争占主要原因。

解放战争,李宗仁的关于迅速瓦解,疾风扫落叶的分析是共产党占领了东北这一强势的地区,把当时日军无法在短时间带走的重型武器收为己有,扩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国民党内部纷争厉害,在几次对共的战役中,蒋介石没有听从李的军事指挥,将所有精锐部队注入上海南京,导致被一举灭亡(在这一篇幅中,李宗仁说几句就会对蒋介石骂一下,是真愤怒了),美国的姑息政策,苏联对共的支持,当时的金融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李宗仁说通货膨胀是比共产党的进攻更猛烈的失败的原因,而美国迟迟不进行外援。社会舆论,当时民主派代表孙科、宋庆龄等都开始不支持国民党,社会舆论压力大,国内群众呼声此起彼伏。其实蒋介石在南京、武汉失守之后就预想到失败了,这时就开始将金银细软开始逐步运往台湾,辞去大总统职位,让给李宗仁,然后李就带着残局,一步一步退,退到广州、广西、云南、海南、美国。

读史使人明智,虽然读的一目三行,但也大致理清了一些思路,这样的历史比起历史书上的历史有趣的多,我相信也相对比较公允。读个人史,李宗仁将军虽然全书都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具有前瞻性、正确性,但太过于正确,又会给我带来矫枉过正的嫌疑,是不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是不是有一些个人的编造情节?但读个人史,我觉得这种想法是要摒弃的,如果你什么都怀疑,那么还读什么?所以在抱着“你说的都对”这种想法之后,我从书中认识到的李宗仁,是这样的:憨厚正值,这是农民的属性,李将军不论在多高的地位上,总会带有一种谦卑的正义感,我猜这可能是由于从农村出来的原因,他和蒋介石不一样,和毛主席也不一样,蒋介石是痞子出身,他身上带有着社会性质浓厚的权术和心眼。而李较他更注重面子,更注重人际交往,所以有些问题,他选择的打掉牙和血吞,但在军事指挥上,却没有这种优柔寡断,能据理力争的时候,必定出头。所以对于他最后的结局,我是惋惜的,良将庸庸碌碌、披荆斩棘一生,为的是什么?可叹。但谁的一生不是这样的呢?生命的意义在于细节当中,看李将军在台儿庄车站拍的照片,多潇洒多神气,有种挥军万人,从容不迫的淡定和豪迈,生命的意义就在这一刻绽放了。

李宗仁的老婆在美国突发癌症,所以他夫妻两选择了回国,以至于本书英文版没有录完就终结了,李在美国甚是孤独,台湾又回不去,当初抗日战争刚胜利他在北京做北平行营主任时,住在了中南海,那时候经常和北京的各界文化名人交往,所以最后他选择的回北京,像他这样一生忙碌的人,应该也受不了美国的别墅、郊野的安逸,回去的好,虽然历史已写就,但望有知己二三,品茗阔谈,落叶归根。

除此之外,书中的白崇禧、唐生智、吴稚晖、张发奎都给我留下了印象。有机会再研读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宗仁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