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引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记忆那么多东西?不管是面临考试压力的学生,还是想要通过考证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职场人士,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工作。尽管有很多记忆方法和技巧,什么「关键词记忆法」、「联想串联记忆法」、「记忆宫殿」等等,还要克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定期进行复习……如此操作,确实有些苦不堪言。
我们之所以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工作,就是因为这考试呀,它它它是闭卷的,对不对?而走出社会参加工作,那都是开卷的呀,何必那么苦哈哈地死记硬背呢?
之前我听过《叶武滨时间管理100讲》,叶老师提到「记忆是大脑的低级功能,思考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大多数人往往把脑子过多地用于记忆,这其实是对脑细胞的浪费。所以应该把大脑更多地用于思考,而把枯燥的记忆工作交给笔记软件,利用笔记软件构建「第二大脑」,代替我们记忆各种信息。
如果对《叶武滨时间管理100讲》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笔记。《叶武滨时间管理100讲》精华笔记 -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说不需要记忆,有的职业需要你把资料背得滚瓜烂熟,比如演员背台词等(不敬业的只知道念数字的演员不在此列)。
对于一般人而言,能记住一些基本信息,比如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等,那也是挺好的。记不住也不要紧,交给笔记软件就行了。对于笔记软件,我比较推荐「印象笔记」,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用,哈哈哈。
接下来谈谈使用「印象笔记」的几个问题。
1、如何科学地建立笔记本?
在分享如何建立笔记本之前,先聊一聊分类的意义。「印象笔记」好比图书馆,如果不对图书进行分类,进了货就往图书馆里扔,当你要在数以万计的图书里找一本书时,其难度堪比大海捞针。
而如果分门别类地摆放,每本书还打上了标签,那么找起来就方便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可以怎样给笔记分类呢?不妨借鉴一下「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该分类法采用三位数字编码,一共可分为10个大分类(000、100……900)、100个中分类(000、010、020……990),以及1000个小分类。基于此,我设计了自己的笔记管理系统,详见下图。
对于笔记,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学习、工作和生活,然后搭配「收件箱」和「归档」,如果没有特殊需要,有这5个笔记本组就够了。「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三个笔记本组的作用无需我多说,这里重点介绍「收件箱」和「归档」。「收件箱」用来临时收集信息,比如来自知乎和公众号的文章,都可以放进去。
从上图可以看到,我在「收件箱」这个笔记本组下建立了一个笔记本——「010-Reading」,目的是给自己一点仪式感,将当前要看的文章放进去,看完后要么收藏起来,放进「610-好文收藏」里,要么扔进「废纸篓」,而如果觉得弃之可惜,将来也许还有用,就放进「归档」这个笔记本组。
我的笔记管理系统仅供参考,没有人规定非得怎样做,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接下来讲一下标签。
2、有没有必要使用标签?
不得不说,标签不是必需品,是否需要使用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笔记比较少,或者「笔记本组+笔记本」这样的二级分类已经够用了(比如笔记本组是本书,每个笔记本对应各个章节),就不太需要使用标签了。
但如果笔记很多,假设有10万条,现在你需要找到某条笔记,但偏偏忘了笔记的标题了,甚至连关键词都想不起来,如果你之前打过标签,而且记得标签是什么,那么这个时候就体现标签的价值了,你可以根据标签找到笔记。
3、如何调用笔记?
总的来说,调用笔记有三种方式。
1、直接在笔记本里找。这种方式适合笔记数量少的情况,如果笔记有10万条,那找出来天都亮了。
2、如果记得笔记的标题关键词,可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
3、如果不记得标题关键词,但万幸的是还记得笔记的标签,那就可以按标签搜索。
4、如果连标签都想不起来,那么我……无话可说
4、如何用印象笔记管理生活?
生活里需要进行管理的信息太多了,比如密码,有银行卡密码、微信密码、QQ密码、各种软件的密码……如果密码各有差异,不利用笔记软件对密码进行存储管理,当我们需要用到密码时,万一想不起来,就不得不浪费时间去找回密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嘛,可以把密码存进印象笔记里。 有人肯定会担心这样不安全,别慌,我会给你两把「锁」,采取两级保密措施(又有人可能会说,那我把「钥匙」丢了咋办,那我只能呵呵)。
第一把锁:给印象笔记设置「密码锁」(电脑和手机都可以设置)
第二把锁:给密码加密,使其不显示(手机端好像不行,但可以用手机锁屏密码代替这把锁)
其实还可以加第三把锁,给笔记本加上「隐私锁」,不过这是专业账户功能。说实话加这么多锁没必要,跟俄罗斯套娃似的,用起来还麻烦。
除了密码,还可以把自己的证件、简历、证书、合同、协议、体检报告、医疗保险等等拍照上传到「印象笔记」,将文档「电子化」。如果有需要,随时都可以拿出来,毕竟现在谁出门不带手机啊。提到「文档电子化」,推荐一款专业APP——「扫描全能王」,比手机自带的相机强太多了,谁用谁知道。
结语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经验,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欢迎与我交流分享,大家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