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风”有情

        从小长在黄河边上,看黄河人家在木头做的大船里做饭,看纤夫拉船行走到河岸的尽头。奔流的黄河水里有淡淡的泥土的微腥,这是我熟悉的家乡的味道。

        上学的路上,经常会刮风。大风裹挟着大大小小的沙粒、煤渣、各种垃圾的碎屑,打在人的脸上,生疼。甚至有时一阵大风直吹得人乱跑,心里一阵阵气恼。小小的我搞不明白,为什么守着“一条大河波浪宽”,却总有那么多黄沙飞满天。

        长大了才知道,早年的乌海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山荒漠。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和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乌海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乌海市。乌海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区,沙质土壤和风成沙分布广泛,属于沙漠化极敏感地区。风大沙多,土地沙化,降雨稀少,草场退化,生态失调严重,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是我国荒漠化治理重点地区之一。从小生长在干旱、少雨的环境里,对水的亲近和对绿的渴望融入在我的身体里,多希望乌海风融融,多希望家乡绿意浓。

                          植树,我来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正式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乌海建设者。还记得第一次参加义务植树,心情好激动。自己动手为家乡种下一株树,栽下一棵苗,那种新鲜感、成就感里,也有一个初入社会的成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很快,锁定了植树的区域,所有单位都领到了任务。领导带头,全员参与。我和同事们带着铁锹、手套,来到远离城区的荒滩里。大家有取苗的,有挖坑的,有覆土的,分工协作,挥锹挖土,放苗扶正,填土压实,好不热闹!现场还有技术人员指导。一提二压三埋,看坑口大小,测植株间距,我也学了些植树的技巧。劳动不摆花架子,也晒也累也开心。自此,每一年我们都会去植树,也听说种过的树没有成活,也见过种过的树绿意盎然。

        多年来,全市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社区群众和青年志愿者们走遍乌海沙地荒滩,集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经年累月初心不改为沙地荒滩披上绿茵,洒下乌海建设者植树造林诚实劳动的汗水。

        干旱的北方种树确实不容易,其中艰难怕也只有专业的治沙人方可与人言说。沙化的土地容不得我们迟疑等待,面对树苗成活率低的问题,滴灌管网先行,沙地荒滩里这就是植物的生命线。从2009年开始,乌海市全面铺设节水灌溉系统,坚持水利设施建设到哪,植树造林推进到哪。优化树种管理,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人工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后期养护,合理浇水、科学控水,做好树木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的养护工作,从而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全市先后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启动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批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形成了乌海市北部及周边的绿色防护体系和生态屏障。全市有林地面积快速增加,沙化、荒漠化土地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末,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9平方米。而建市初期,乌海市森林面积只有533.3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0.38%。乌海市实现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殊荣。

        一代一代的乌海人,接续发力,矢志不渝,把曾经的大漠戈壁滩装扮得生机盎然。

                          修坝,好开心

        2010年4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和庆贺的日子。这天,承载着几代乌海人的梦想,积蓄了几代乌海人的企盼,备受乌海人瞩目的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自治区“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作为黄河内蒙古段唯一一座调节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27.41亿元,是一座集防洪防凌、发电、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还记得开工那一天,突然狂风大作,黄沙滚滚,气温骤降,街上的行人纷纷换上冬装在狂风中疾走。我虽然不在工程开工建设现场,内心却无比激动。

        这一天,终于来了!这骤变的天气,也许隐隐的也是一种召唤,召唤乌海人排除万难也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不可动摇。

        其实,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由来已久,在1954年国家编制的《黄河治理规划》和1997年水利部黄委会编制的《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中,都将该工程确定为梯级枢纽工程开发项目。2008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63号文件批复的《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中指出:“要适时修建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进一步减轻黄河宁蒙河段的防凌负担”。2010年,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乌海人守着穿城而过足有105公里的黄河乌海段,却没能利用好这样大量的水资源。除了少量农业灌溉用水之外,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滔滔东去。并且由于地势原因,常常会受到黄河之害。

        细细算来,从1954年工程列入国家规划算起,乌海人期盼这项水利工程已经有56年了。

        工程建设的这几年间,我时常会到黄河岸边去看看,我心中的大坝它怎么样了。虽然只是远远地望望,想象大型机械在奔流的黄河水下如何施工,想象建成后的水利枢纽怎样威严壮观,它会给我的家乡、我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着大河雄坝起,眼看着平湖日渐丰,河道宽、浅、散乱的局面一去不返。建成后的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塑造了118平方公里的水域--“乌海湖”,每年春秋时节,吸引大量的红嘴鸥飞抵乌海湖休憩、觅食和嬉戏。自此,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区域的小气候得以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的修复功能不断提高。沙地、平湖不是传说,乌海汇聚了集黄河、沙漠、湿地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乌海风少了,沙少了。乌海姑娘防风防沙的春季单品——“纱巾”,也少人问津了。

                          履职,我能行

        成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也是有些小确幸呢。要说最大的不同,当属责任感加身。我为家乡做点什么呢?

        2017年,我参加政协环资法制委组织的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情况调研,结合“关于治理矿区环境的建议”提案,深入到温明煤矿、棋丰煤矿和美方、海美斯两座渣山治理试点及运煤专线、十八公里绿化场地进行现场调研。

        清晨,大家一起乘车去煤矿渣山。

        一路上,想到要去矿区,不由得想到我的童年,心里大约有个模样。

        身为矿区长大的孩子,见惯了黑煤面儿、矸石山、铁道线。矿区里,黑、灰,那是当仁不让的主色调,大人们早已习以为常。洗煤厂常年四季流出的污水,让整个河槽底下淤积了一层厚厚的煤面儿,它们和沙土、石子、垃圾混合在一起,拉拉杂杂躺在那里。大人们挑选略微干净一点的地方,把沉积下来的煤面儿和土用铁锹铲出来,加水和成泥,摊平、晾干,做成一块一块的煤泥,成了家里的免费燃料。煤泥虽然不经烧,也不怎么好用,可它能让家里节省一点开支。院子里晾着的衣服常常会有一层灰,大约是空气里有煤灰的成分吧。站在河槽边上,远远的就看见那个高高的矸石山。它时常会自燃,冒出青灰色的烟。听大人们说也有人灭火,可它也还是时常会燃烧。长大了才知道,记忆中空气里飘浮的难闻的气味,那是二氧化硫的味道。

        矿区到了。眼前的一切完全超出我的想象。记忆中散乱堆放任其自燃的渣山被重新规整,山火已经被熄灭,高大的渣山层级向上被分成若干格子,上面原本黑色的矿渣已经重新覆土,种上了植被,细密的小草被吹得迎风抖动。眼前这个规整的山头,谁知道它曾经让人为难、被人嫌弃。

        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乌海这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西部煤城,作为国家认定的31个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从1958年的“万人上山”开始,以煤炭工业为支柱的乌海地区矿业发展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过去粗放型的开采造成了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比如,地面塌陷、土地资源和地下水系统破坏、“三废”排放污染等,环境问题日渐凸显。

        近年来,乌海市在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邀请地质环境治理方面的专家,科学编制治理方案,压紧压实治理责任,严格落实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矿区煤矸石、排土场、煤层自燃点大量熄灭,煤矸石堆场规范化整治有序推进,排土场也进行了整形和坡面修复,采区道路两侧及外排土场植草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矿区固废垃圾进行了清理并覆盖黄土。

        在棋丰煤矿渣山整治现场,我们看到外排土场大有改观,粉煤灰的扬尘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被黄土覆盖的渣山上,依山势栽种了植被。调研中,针对个别企业对治理责任认识还不到位、露天煤矿生产行为不够规范等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询问,有质疑,敢说真话,直面问题,不怕出糗,不怕露怯,在争论探讨中,思路愈来愈清晰,办法越来越具体,最终拿出具体措施,共同形成了进一步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的意见建议,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如今,矿区污染的老样子正逐渐转变为人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新面貌。那黑、灰的画面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了。今天的乌海,春上还是要刮风的,那迎面吹来的春风里,你会闻到刚刚解冻的泥土的微腥,你会咂出一丝湿润润的春天的味道。

        2011年11月,乌海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今天的乌海人,对于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更为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过去,勤劳的乌海人凭着“敢于无中生万有”的创业者精神,能教沙地荒滩披绿荫。今天,执着的乌海人也一定会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优美的新路来,让乌海风清、地绿、人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海“风”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