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局域网参考模型与协议
局域网的参考模型
IEEE 802标准
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CSMA/CD
令牌环
令牌总线
以太网
以太网的标准和分类
以太网工作原理
传统以太网
高速以太网
交换式局域网
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结构
交换式局域网的特点
局域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虚拟局域网VLAN
VLAN概述
VLAN划分方法
VLAN的优点
局域网地组件技术
架设局域网地硬件设备
局域网的组建
局域网结构布线技术
IEEE: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
IEEE 802参考模型包括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对OSI参考模型来说。其中数据链路层有分为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子层,而网络的服务访问点SAP则在LLC子层和高层交界面上。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方法,适用于总线型和树形拓扑结构的网络。
整个过程简单的总结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发,随机延迟后重发”。
在令牌环网中,所有节点通过连接成拓扑结构。所有节点的数据发送都由在环中传递的“令牌”进行控制。
概括起来,令牌环工作主要有如下3个步骤:
令牌形式为01111111,称为空闲令牌。
令牌形式为01111110,称为忙令牌。
技术要点:
1990年,IEEE发布了双绞线介质以太网标准IEEE 802.3i,即10Base-T。
1993年,IEEE发布了光纤介质以太网标准IEEE 802.3j,即10Base-F。
1995年,IEEE发布了基于5类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标准IEEE 802.3u,即100Base-T。
1998年,IEEE发布了基于光纤的吉比特以太网标准IEEE 802.3z,即100Base-X。
1998年,IEEE发布了基于双绞线的吉比特以太网标准IEEE 802.3ab,即1000Base-T。
以太网按传输速度可分为10mbps以太网,100mbps快速以太网,10/100mbps自适应以太网和1000mbps吉比特的以太网。
以太网体系结构:数据链路层有分为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子层,物理层确定两个接口,即介质相关接口(MDI)和连接单元(AUI)。
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并用p坚持算法和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10Base5:传输介质为直径10mm的粗同轴电缆,阻抗为50欧,电缆的最大长度为500m,超过可以用中继器扩展,最多使用四个中继器,最长距离2500M.
10Base2:阻抗为50欧的基带细同轴电缆作为介质,不适用中继器的最大长度为185m,使用的最大长度为925m。
10Base-T:100m以内
10Base-F:一对光缆,一条收一条发。
10Base36:75欧的有限电视cctv同轴电缆,允许的最大长度为1800m。
传输速率为100m以上的称为高速。
交换式式局域网是指以数据链路层的帧或更小的数据单元(信元)为数据交换单位,以交换设备作为基础构成的局域网。
交换式局域网的核心设备式局域网交换机,局域网交换机可以在它的多个端口之间建立并发连接。
以太网交换机可以通过交换机端口之间的多个并发连接,实现多节点之间的数据并发传输。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交换机的交换控制中心根据“端口号/MAC地址映射表”的对应帧目的地址的输出端口号,建立连接。
数据转发方式:存储转发,直通模式,不分段方式。
地址学习阶段:在每次添加或更新地址映射表的表项时,添加或更改的表项被赋予一个计时器。这使得该端口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能够存储一段时间。如果在计时器溢出之前没有再次捕获到该端口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该表项将被交换机删除。通过移走过时的或老化的表项,交换机维护了一个精确且有用的地址映射表。
生成数协议(STP)是网桥或交换机使用的协议,在后台运行,用于阻止网络第二层网络上产生回路。被确定到根网桥有最小代价路径的端口称为指定端口,也称转发端口,和根网桥端口一样,也运行在转发状态。网桥上的其他端口称为非指定端口,不收发信息,除于阻塞状态。
允许将一个物理的lan逻辑地址划分成不同的广播或成虚拟lan。
根据端口划分VLAN
根据MAC地址划分VLAN
根据IP地址划分VLAN
根据IP组播划分VLAN
网卡:网络适配器(NIC)将计算机要发送地数据整理分解为数据包,转换成串行地光信号或电信号送至网线上传输;反之。
集线器(hub):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充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
交换机(switch)
结构化布线的概念:一个能够支持任何用户所选择的语音,数据,图形图像应用的电信布线系统。
结构化布线的特点: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模块化,扩展性和经济性。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建筑群主干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垂直主干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水平支干线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