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风情】05,葛底斯堡的硝烟与战争是达成统一的最后手段

聊完音乐咱再回到密林深处石兄家的故事接着侃。

离开石氏夫妇后,施爷驾着他那匹丰田驹子,穿过密林,上了83号公路不久便转入30号公路。

今天主要的目的地是维吉尼亚州,施爷寻思着去维吉尼亚不妨顺道儿瞻仰一下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葛底斯堡战场,潘哥附议表示同意,我也认为搂草打兔子是我们村的光荣传统,于是施爷一声吆喝儿,那匹丰田驹子立马在30号公路上飞奔起来,穿过约克镇、新牛津,很快便来到久仰的葛堡。

这个始终保留着19世纪建筑风貌的小镇,恬静与清净的环境与我们想象的那个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场景大相径庭。众人在诧异之间不禁开始安静下来。

眼前是一个绿草茵茵的高地,四处是乱石垒起的矮墙,以及当年战场遗下的火炮,还有各参战部队的纪念塔和雕塑,一股肃杀之气突然迎面扑来。

施爷云:此乃先人马革裹尸之地,吾等必严之神,肃之态。

潘哥附曰:是也,约之形、束之状。

吾附道:古人云,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

大凡顺利的历程容易忘却,唯有曲折才值得将经历编成故事或历史。葛堡的往事就是用铁与血写成的历史。

一,葛底斯堡的硝烟

葛底斯堡(Gettysburg)是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的一个小镇,1863年7月,北方联邦政府的北军与南方邦联李将军指挥的南军在此鏖战三昼夜,最终北军击溃南军,扭转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战局。之后林肯总统来到此地发表演说,从此这座小镇成为了美国历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59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场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是战争的痕迹依然可以看到,我站在高地上,利用手机确定方位和站立点后,放眼望去,一幅当年惨烈的战斗场景立马出现在眼前。

葛底斯堡正南方为墓园岭高地(Cemetery Hill),向前延伸为墓园山脊突出部(Cemetery Ridge),东北方(左后方)为寇普岭(Culp’s Hill)。

此地背靠绅士山(Seminary Ridge)和麦克佛森山(McPherson Ridge),东面罗克河(Rock Creek,波托马克河的支流)、西面威洛比溪。整个战场东西狭窄,南北纵长,进攻正面窄,防御纵深大,易守难攻。

北军决心依托东西两条河以及北部的山岭为天然屏障,西背罗克河,建立桥头堡式的防御阵地,扼守汉考克大道(Hancock Ave),在此背水一战。

北军的防御态势大致如下(从浩瀚的文档中查阅筛选翻译资料实属不易,请各位弟兄点个赞):

北军参战部队为波多马克军团,下辖7个步兵军(第1、2、3、5、6、11、12)、1个骑兵军及1个炮兵预备队,总兵力超过9万人。

核心阵地兵力部署:

纽约第1轻炮兵团、纽约第140步兵团、明尼苏达第1 步兵团1营。

西侧为宾夕法尼亚第106步兵团、南侧为佛蒙特州国民兵。

北翼为特拉华州第1步兵团(我判断该部应当担任战术预备队)。

主阵地在墓园山南侧,汉考克大道两翼,层层部署,构成大纵深梯次防御,依次部署为:

明尼苏达第1 步兵团2营、宾夕法尼亚第98、99、149步兵团、纽约第40步兵团、联邦第7 步兵团、马萨诸塞第32步兵团。密西根第1、5志愿步兵团、阿拉巴马自愿步兵旅。

第1军麦克劳斯师塞姆斯旅。

第5军第3师。

纽约爱尔兰人旅第63、69、88团和第14独立炮兵营(我估计【纽约黑帮】电影里刚下船就被送上前线当炮灰的爱尔兰新移民,去的就是这个部队)。

缅因州第20步兵团配置在最南面,应当是担任警戒任务。

在东翼靠近罗克河渡口附近配置:

第6军、康乃狄克州第20步兵团、新泽西州第13步兵团、宾夕法尼亚第21骑兵团(担任逆袭的总预备队)、宾夕法尼亚后勤分部和野战医院等。

缅因州第5步兵团配置在葛堡的北部,应当担任后方警戒任务。

南北战争联邦参战人数最多的是纽约州,共计413.686人,最少的是特拉华州,计12.280人。

南军参战部队:

第1、2、3军,总计7万余人(具体部署与态势略)。

葛底斯堡战役爆发前,南北双方在总的态势上互有攻防,但从战役上来说,南军胜多败少,此次李将军率军北上,企图绕道宾夕法尼亚,从西北形成对华盛顿的包围,进而彻底瓦解北方联邦。

葛底斯堡战役从7月1日开始,连续三天展开厮杀,南军攻,北军守,期间战局多次起伏,南军主攻方向主要沿着汉考克大道两侧由南向北进攻,其中最著名的是皮克特冲锋,由于骑兵部队指挥员误判形势,没有及时投入战斗,加之南军后勤补给困难,炮兵弹药不足,导致步兵进攻伤亡过大,而北军增援不断到达,火炮支援十分有效。

最后南军被北军打败,不得不撤出战场。此战双方至少有4.6万人死伤、被俘及失踪,其中近8千人战死,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战役结束后,北军乘胜追击,将南军赶过波多马克河(Potomac River),此后南军便开始转入守势。葛底斯堡战役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在南北战争中北军普遍装备的是M1857型12磅拿破仑式加农炮(大拿破仑),这是一种前装式滑膛野战炮。12磅(5.44公斤)指的是火炮常用实心炮弹的直径(117mm)。

该火炮长度1.68米,重约550公斤,由青铜铸造,初速493米,以5度射角可精确命中1480米距离目标,使用10度射角射程达到1910米,甚至可对2750米外目标射击。

M1857型火炮由马萨诸塞州的埃姆斯公司制造成功,之后由波士顿和俄亥俄州的公司大量生产。

而南方邦联主要使用的则是老式的M1841型6磅(2.54公斤)前装滑膛加农炮(小拿破仑),尽管此种火炮机动性强,但是该炮口径小,射程近,最大射程1392米,无法有效构成对北军火炮的压制和对己方步兵的支援。

火炮对步兵杀伤最厉害的是中距离(400码)的榴霰弹和近距离(200码、182米)的霰弹 。配置在墓园岭高地核心阵地的纽约第1炮兵团B连,就是使用霰弹击退了乔治.皮克特少将指挥的皮克特冲锋冲上高地的南军士兵。

葛底斯堡战役北军共投入360门火炮(大部是大口径火炮),而南军则只有272门火炮,而且严重缺少弹药。炮兵在南北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之后的世界武器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站在那个垒着乱石矮墙(凸角墙)的制高点上,俯瞰整个战场时,脑子浮现出了红蓝两军刀光剑影、炮火纷飞的情景:

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唐.李华 【吊古战场文】)

在罗克河畔,葛底斯堡的广阔原野上,一场残酷惨烈、决定米国命运的战役就这么结束了。我在想,如果李将军率领的南军攻上炮台后再多坚持一会儿,他的骑兵再早出击一会儿,南军的炮火再猛烈一些,也许局势将彻底反转,那么北美将有两个、三个,甚至五个米国,米国也就是南美诸国一般的存在于世。

历史没有如果。

南北战争参战的350万人中绝大多数为志愿兵。战争造成62万士兵死亡,40万士兵伤残,相关协会估计阵亡人数可能更多,不明数量的平民也遭到波及。

南北战争是工业革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在此期间确立了战术、战略思想、战地医疗等现代战争的标准,极大的影响了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

1863年11月19日,林肯总统前往参加公墓落成仪式,并在揭幕仪式上致词,这就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

林肯总统在致词时,心中想到的并非战争本身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对国家未来走向的考虑,他特别希望南北双方能够宽容和解,并为重建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国家而重新团结一致。林肯在演讲中,对南北双方阵亡将士表达了一视同仁的哀悼之情,五次使用国家(Nation)一词,而没有用单指北方的联邦(Union)一词。

葛底斯堡因北军的胜利而成名于世,因林肯的演说而流芳于世。

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在他结束时所说的话始终被后人所传颂:让这个国家在上帝的福佑之下,获得新生的自由;让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存(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二,战争是达成统一的最后手段

1861年--1865年,发生在美国的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

由于北方的工商业集团和南方的庄园主之间经济利益上的深刻矛盾,反映在国家政治上就是南北方对国家体制认可上有很大的分歧

共和党代表着北方工商业、金融业和整个工业带的利益,反对奴隶制,支持政府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发展。

民主党代表着南方庄园主和农业带的利益,拥护奴隶制,支持自由贸易,采取比较优势型经济政策(选择自身优势型产业)。

由于受欧洲影响,19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宗教大觉醒(Second awakening),北方的清教徒从命定论开始转变为自我救赎和拯救世界,对宗教伦理的理解转变为对政治的诉求,例如对废除奴隶制的大声疾呼。

南方的教徒更多的是信奉传统基督教的上帝预定论,等待上帝的救赎,他们对去除罪行缺少内在的积极动因,也造成心里对奴隶制的默认。

美国建国以后一直是一个松散存在的联邦体制和各州分治的状态,宪法没有定义它必须是绝对不可再分的整体,还是自愿则合,不自愿了则分的联合体。

欧洲列强(英、法、西、俄等)也始终没有放弃肢解和遏制美国的崛起和发展,采取包括封锁美国的港口、经济制裁等措施。

在南北战争期间,英、法两国暗中支持南方邦联,俄国则支持北方联邦。欧洲甚至希望美国分裂成北方、南方、中部、西部和太平洋5个国家。

欧洲国家表面中立,却偷偷向交战双方运输物资,试图阻止美国统一。只是由于德意志的崛起,导致英、法、俄面对眼前的危机,各怀鬼胎,把遏制德国列为优先,美国才得到了较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的良机。

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形势,美国联邦政府破釜沉舟,决心通过战争达成统一。最终,南北战争以南方联盟炮击萨姆特要塞为起点 ,以北方联邦胜利而告终。

美国内战主要是一场统一与分裂的政治较量,何时以何种方式解决奴隶制问题,是要服从于这一总目标的。1865年5月26日结束的美国内战,重新确认了联邦主权的最高权威,刺激了全国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相应地,确立了所有美国公民首先是美国的国家公民、其次才是各州公民的原则。

南北战争使松散的联邦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而强盛的国家。

美国内战同时解决了自1776年以来一直困扰全国的奴隶制问题。内战期间解放了黑奴,并于战后通过宪法第13条修正案从法律上正式废除了奴隶制,使得这场战争被赋予了革命的色彩。

战后在南部重建过程中,通过战争摧毁的与国家宪法相抵触的旧法律已经不适用,南部各州通过新的州宪法,确认联邦的最高权威,之后方得以重新被接纳,回到联邦。内战还考验了美国联邦政府在非常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主体制的能力,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和影响。

北方在战争中的胜利,在巩固国家统一的同时确立了北方工商业集团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内战消灭了奴隶制,从而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因此,南北战争也是美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美国跨入现代工业社会的革命性分水岭。【宅地法】的实施,加速了西部的开发,促成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美国式道路的成功。因而19世纪末,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大国。

任何国家和民族,统一才能真正崛起、复兴与强大。面对分裂,如果政治无法解决争端,绝不能犹豫与姑息,必须不惜付出流血的代价,战争是达成统一的最后手段。

汝等可哉,吾等亦可哉,为何不可乎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夏日风情】05,葛底斯堡的硝烟与战争是达成统一的最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