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j当年明月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转折期,关乎到孩子未来几年,包括初中,甚至高中的学习生涯。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进入三年级,会出现两极分化,学习上多数孩子表现得似乎很吃力,似乎也没有以前聪明,门门考试不再经常得高分(95以上)。不明就里的家长会疑惑:我孩子以前总是考试90多分,怎么到了三年级就得不到90分,甚至有时还勉强及格?是不是老师的原因?其实,这就是所谓的“三年级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双减”后,“三年级现象”更可怕。
相信许多重视孩子学业的家长,都有听说过“三年级现象”。
一二年级多数孩子表现都挺好的,但一上三年级似乎变笨了。
上课听不懂,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或是不会做,或是拖拖拉拉,成绩直线下滑。
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之间就会逐渐拉开差距。这就像长跑比赛一样,后劲足的孩子跑在前面,而多数孩子稍微使点劲,就精力跟不上,只能慢慢被甩在后面了。
为什么到了三年级会这样呢?
关键是,三年级的课业相比以前跨度增大了,不仅知识内容增多,学习难度也明显增加了。
比如语文学科,从简单的识字、写字到复杂的阅读写作(三年级以前是看图说话,三言两语就可以),现在不行,不仅有字数要求,还有书写工整语句语法通顺等要求。而数学学科,试卷上开始出现大量的应用题,(有时每个题字数非常多,学生读题也很吃力)考试题型也变得越来越难……
凡此种种变化,不仅仅在考验孩子的适应能力,更考验孩子自身的学习功底和阅读水平。
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三年级现象”将更明显。
因为“双减”之后,教育部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再进行纸笔考试,老师也不再布置回家的书面作业。
不可否认,上面这样规定,是想还教育的本质,让教育回归本真。是想从根源上为孩子学习达到“减负”的目的,也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加快乐的童年,快乐的学习,还可以更好的保障孩子的自尊心。
只不过,当一二年级孩子没有了考试和作业的烦恼,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这必然影响到孩子进入三年级的学习节奏。
要知道,一二年级虽然学习的都是基础知识,但正所谓“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在一二年级,孩子没有打语文好识字认字基础,数学口算等基础,养成好读书认真书写好习惯,到了三年级,跟不上趟是必然的。那时,学生学习吃力,老师教学也更难以顺利开展。教学中如果一味讲新课,多数孩子听不懂跟不上,有经验的教师,只能边补旧知边讲新课。
所以,在现在这样的政策下,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进入三年级,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改变(考试),产生厌学情绪,课堂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没有学会听讲,没有学会做作业,也就不知道怎么考试,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这就意味着那些在一二年级没打好基础的孩子,可能就跨不过三年级这道坎了。
由此可见,三年级是过渡期,不同孩子会在这个阶段拉开差距。
哪些孩子容易出现“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就像是一座小山峰,孩子很容易在这里摔跤,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以下这五类孩子最容易出现“三年级现象”:
一、专注力差
“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学习一旦丧失了专注,就必定转化为压力,再而转化为厌学。
凡是在三年级学习中退步最明显的,一定是专注力出了问题。明显的表现是,在课堂上听讲不能专心,容易走神;做作业时,没有自觉性,喜欢拖拖拉拉,丢三落四,经常出现不应该的错误,等等。
二、明显偏科
偏科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致命的,尤其是进入三年级后,差的学科会直接拉开差距,同时也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科。比如,语文识字量少,阅读理解能力差,直接会影响数学的学习,特别是应用题的理解。
孩子的学习偏科多数是仅凭自己的喜好,不懂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
三、基础不扎实
孩子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背诵和作业中出错率较多,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看似是听懂了然而一问三不知,做题时磨磨蹭蹭,磕磕绊绊,需要经常翻看知识点和例题。
孩子基础不扎实,等到上了三年级只会更吃力,难以适应三年级的自主学习。
四、学习不积极
当孩子无法用积极的心态去学习,那么在学习中时常就会有逃避的心理,比如说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举手发言、不预习不复习,甚至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作业等。
五、从不计划学习
学习上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总是被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屁股走,这样的孩子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也很有可能在三年级里成绩一落千丈。
反之,三年级成绩好的孩子在学习上往往有计划,让自己做任何事情都很有条理。
如何预防“三年级现象”?
有经验的老教师警告:三年级滑坡,滑的是成绩,缺的是习惯。
我们所看到的三年级滑坡,往往都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出了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避免孩子陷入“三年级现象”,但要注意一点,千万不能等到孩子升入三年级才开始重视,在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定计划的习惯
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教会孩子制定计划的方法,引导孩子养成凡事做计划的好习惯,学习上要明白自己干什么,如何做才能达到最大效果。
二、认真书写的习惯
郭沫若老先生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引导并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让孩子养成书写工整的好习惯。当然,这是个苦差事,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有责任,要持之以恒去监督,引导。部分家长以为这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是大错特错的。
三、独立学习的习惯
独立学习的意识是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孩子自觉学习必备的素质。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让孩子自己按照学习要求来做,预习、复习等都要自觉。
四、课外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阅读。”坚持阅读的孩子,一定是潜在的优等生。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是孩子一生受用的,也不是与生俱来,需要家长好好培养,以身作则。平时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闲暇时间家长玩麻将,玩手机,孩子自然无心去读书看书,何谈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五、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注意力集中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孩子的毅力。教育孩子课堂上不东张西望,写作业时不三心二意,在学习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记不得哪位教育家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他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可是我们多数家长没有认识到。
双减,不减家长的责任
“双减”,是让学习回归学校,帮助孩子与家长减轻负担。
但无论如何,我们始终要明白的是,“双减”并不是“减少”父母的责任。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家长应该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楚一点,教育孩子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
你在家里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决定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了避免孩子陷入“三年级现象”,家长更要重视家庭教育。
可以说,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在学校往往会过得很辛苦。
“双减”之下,家长更要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用心陪伴,正确教育,共同反思,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孩子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两者缺一不可。
只有家长与老师相互配合工作,真正做到家校共育,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氛围。
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只要家长重视起来,配合好老师的工作,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关键时刻给孩子指明道路,就能让孩子顺利平稳地度过三年级这个小学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