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世界观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1. 反思自己的世界观,我们秉持的世界观是不是就一定正确的呢?

2. 构建科学的世界观;

3. 知晓西方世界观的历史变迁进程。

本书内容:

一、介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的基础命题;

二、探讨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

三、探讨新近出现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现有世界观的挑战。

经常听人讲“三观”,那么什么是“三观”呢?

三观是指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是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价值观是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人生观是你打算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在三观里,最为底层的就是世界观,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看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你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了你的人生观。

我们现在秉持的世界观是不是就一定正确的呢?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世界观?我们看的就一定是真的么?我们认定的真理就一定是正确的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看《世界观》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科学哲学史,涵盖了科学史上对世界观产生冲击的哲学思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知晓西方世界观的历史变迁进程,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世界观的。

我最近读了一些科学书和哲学书,大多数书都是晦涩难懂,耗费心神也只能明白皮毛。但是这本《世界观》用通俗的例子给我们讲解复杂的科学哲学史,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强烈建议所有需要完善科学通史板块的同学认真阅读此书,它能让你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以后读其他的书会容易很多。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介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的基础命题;第二探讨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第三探讨新近出现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现有世界观的挑战。

一、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的基础命题

1.什么是世界观呢?

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作者认为,世界观是一个观点“体系”,它是由不同的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起来的。这些不同的观点犹如一个个拼块,相互联结构成了独特的世界观。本书主要讲解两类世界观,分别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和牛顿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公元前300年-公元1600年,统领世界近2000年)并不特指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本人所秉持的观点集合,而是其死后,西方主流文化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基础衍生出的一系列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哪些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土元素有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地球是由土元素组成,这样一来“地球天然地向地球中心运动”,所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核心观点。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所有的行星都是围绕地球运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可以用一系列的生活常识验证其正确性

牛顿世界观

 

17世纪早期,随着望远镜的发明,人们发现地球并非静止的,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就是牛顿世界观。牛顿世界观很难通过常识或一般经验得到。例如,当我在骑自行车时(运动时),我可以感受到迎面吹来的风。如果地球是运动的,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受到持续的强风从我的脸上吹过。事实上,当你望向窗外时,地球好像是静止的。我们之所以认为牛顿世界观是正确的,是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一系列的观点。同样的道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为何能统治世界近2000年,是因为一系列的生活常识验证了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正确性。

现在,当我们审视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时,发现很多观点很古怪、奇特,牛顿世界观才是正确的。同理,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代会不会认为牛顿世界观错的很离谱呢?

2.什么是真理?

每个人都会信奉一些自认为绝对正确的真理,但是什么是真理,很少有人探究。什么使真的观点成为真的?又有什么使假的观点成为假的?有什么共同点能使真的观点成真?假的观点又有什么共同点使它成为假的?

关于真理的理论,有两种比较全面的理论,分别是真理符合论和真理融贯论。

真理符合论

根据真理符合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现实相符合,决定一个观点是假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现实不符。那么什么是现实?你认为是现实的事件就一定是“真的”现实吗?我们认为“真的”现实必须是独立、客观,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

真理融贯论

真理融贯论认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能与其他观点连贯一致,或紧密结合。如果一个特定的观点能与整个观点拼图拼合在一起,那么这个观点就是真的。一个假的观点是不能与整个观点拼图拼合在一起的。

如果我们的关注点是个人观点,这就是个人主义融贯论;如果我们关注的是某个群体的观点,就是团体融贯论;如果我们关注某个科学观点能否与西方科学家群体的观点集合拼合在一起,这就是科学融贯论,科学融贯论本质是团体融贯论的一种。关注点不同,或者说标准不同,可能会导致一个观点在不同的融贯论中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

关于真理的核心问题,不管是真理符合论还是真理融贯论都无法提供让人完全满意的答案,关于真理的讨论,仍然在持续进行中。

3.什么是事实?

经验事实,以观察为基础的事实,通常被称为经验事实。假如你看到一辆车飞驰而过,那么“车是会动的”就是一个明确的经验事实,是你直接看到的。

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如何你看到这辆车开进了车库,消失在你的视野里。你再也看不到、摸不到,也感受不到这辆车了,但是你仍然会认为“车库里有一辆车”是事实,这是源于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你知道:“即使没有观察到,依然可能存在”,这就是哲学性/概念性事实,能和我们的整体观点拼合在一起。

然而,我们并不能直接将事实简单地划分为经验事实或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大多数观点是既包括直接观察的经验性事实又包括概括性的哲学性/概念性事实。比如,古人观察发现,恒星在天空中沿正圆轨道匀速运动。推而广之,亚里士多德世界观认为:“天空中的物体是由以太组成的,以太元素会沿正圆轨道匀速运动。”太阳、恒星和行星都是由以太组成的,他们应该沿正圆轨道匀速运动。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行星的正圆、匀速运动,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虽然正圆运动和匀速运动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当时的人们有合理的理由相信这是事实。同理,我们现在深信不疑的正确事实,在未来也有可能被证实是错误的。所谓“显而易见”的事实可能是一个思维陷阱。

4.什么是证实推理和不证实推理?

证实推理

如果T(理论是成立的),那么得出O (预言是正确的)。

O是正确的,所以T(理论非常有可能是正确的)。

给大家举个例子,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理论T,相对论理论预言O,光线经过超大质量物体时(例如,太阳),由于引力效应,光线会发生弯曲。在日全食时,我们观测到恒星光线弯曲是完全有可能的(O是正确的),所以T(相对论可能是正确的),这就是证实推理。

证实推理是一种归纳推理。在归纳推理过程中,即使所有的前提条件和证据都是正确的,结论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例如,你认为孩子不可能考100分。因为这个孩子从来没有考过100分,最近他的学习方式依然如旧,因此,这次考试,他也不可能考100分。虽然,孩子考100分的概率不大,但是他仍然有可能考100分。因此,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不管有多少可以证明其正确性的证据,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

不证实推理

如果T(理论是成立的),那么得出O (预言是正确的)。

O是不正确的,所以T是不正确的。

曾经有科学家声称发现了实现低温核聚变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冷聚变)。如果冷聚变理论T是正确的,那么在冷聚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中子。然而,实际上并没有探测到大量中子,所以冷聚变理论是不成立的。

不证实推理是一种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特点是,在一个演绎推理过程中,真的前提条件就保证了真的结论。相传柏拉图也曾经说过,无毛的两腿动物是人。他的学生听到后,就把一只鸡捉来,将毛拔光,根据柏拉图的定义,那么被拔了毛的鸡也是人。通常不证实推理涉及大量辅助假设,通过不证实理论得出的结论并不能直接表明理论是不正确的,极有可能是辅助假设是错误的。

例如,乙醇会在78.5摄氏度时沸腾。如果我观察到样本在78.5摄氏度没有沸腾,那么,这个样本就不是甲醇。这是典型的演绎推理。有没有可能是温度计坏了,样本受到了污染,或者是气压不正常?

不证实的推理模式是:

如果样本是甲醇(T),且温度计没坏(A1),样本没有受到污染(A2),气压正常(A3),那么甲醇应该在78.5摄氏度沸腾(O)。

样本没有在78.5摄氏度沸腾(O不正确),那么样本可能不是甲醇(T不正确),或者温度计坏了(A1错误),样本受到了污染(A2错误),或者是气压不正常(A3错误)。

5.科学方法的意义

奎因-迪昂论点

我们的观点不是单独而是作为整体面对“经验的审判”,例如前面关于乙醇的试验,气压、温度计、试验状况和乙醇是作为整体来接受验证的。

波普的证伪主义

刚才我们讲归纳推理的时候说过,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不管有多少可以证明其正确性的证据,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既然证实很难证明一个科学理论的真实性,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呢,从证伪的角度出发,这就是波普的证伪主义。

波普认为科学应该强调证伪而不是证实,应该努力寻找有风险的理论。一个理论冒的风险越大,他的科学性就越强。通过反复反驳,依然能站得住脚的理论才是一个成功的科学理论。

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是我们对待理论的一种态度。当你的头脑闪过“这个理论存在不正确的可能性时”,你所持态度就是可证伪性。理论本身是不可证伪的,你对理论的态度决定了这个理论是可证伪的还是不可证伪的。

6.什么是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人们对待理论的态度,并不是理论本身的特性。工具主义者认为理论必须准确预言和解释相关数据。而现实主义认为理论不仅能准确语言和解释相关数据,还能够描述事物的真实状况

7.什么是目的论和机械论?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是处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600年,统治西方世界约2000年的观点体系。那时的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目的的,有本质的存在。这里就涉及到两个概念,目的论和机械论。

什么是目的论呢?

以苹果为例,苹果是靠苹果核里包裹的苹果籽繁殖的。苹果籽落在地上长成苹果树,苹果树结苹果,苹果里包裹苹果籽,如此循环往复,苹果实现自我繁殖。我们知道苹果树用大量的养分结苹果,并把种子包裹在这些苹果中,但苹果却不能直接为种子提供养分,促进种子繁殖。那么为什么苹果树要大费周折的花费如此多的资源将种子包裹在苹果里呢?

那是因为苹果是种子传播的手段。为什么种子要把自己包裹在如此诱人的“外衣”下传播呢?

假设我们是一颗苹果树,不能移动。如果我们直接把自己的种子撒播下去,那么种子只能落在我们附近,一些已经有了植物的土地上。因此,你需要想一个能让自己的种子传播的更远的方法。大部分植物都面临这个问题,解决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植物把种子包裹在轻盈蓬松的结构里(例如,蒲公英)被风吹走;有些植物把种子包裹在带刺的容器里,有动物经过,就可以扎在它们身上被带走;等等。结果实的植物把种子包裹在果实里,这些果实对于动物来说是美食,当动物吃掉这些果实的同时把种子也吃了下去。随着动物的移动,种子也去了更远的地方。一两天后,动物通过排泄排出种子,种子利用动物排泄物作为自己生长的肥料,茁壮成长。就这样,种子利用苹果实现了长距离传播。这也是为什么苹果树会接苹果的原因。这是一个典型的目的论案例。一般来说,目的论解释就是从为实现一个目标、目的或功能的角度给出解释。

机械论又是什么呢?

机械论解释是一种不从目标、目的或功能的角度解释。关于刚才苹果树结出苹果散播种子的例子,可以用机械论这样解释:在苹果的演化过程中,可结苹果的苹果树相对于不结苹果的苹果树更容易繁殖,最终只有结苹果的苹果树得以存活到现在。这是从演化论角度描述“为什么苹果树会结苹果”。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假设,我扔了一块石头,石头会下落,为什么石头会下落呢?

石头是有什么目的的下落么?不是。石头只是因为重力而下落。这种不涉及目标、目的或功能的解释就是机械论解释。

按照目的论的解释,石头之所以下落是因为石头是由重量较大的土元素组成的,土元素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换句话说,土元素的天然趋势是去实现位于宇宙中心的目标。

对于同一个现象,我们可以用分别用目的论和机械论解释。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里,目的论解释被认为是合理的科学解释,宇宙的存在是有目的的。而在现代科学中,机械论解释占主导地位。

A short summary

1. 世界观

2. 真理 (真理符合论和真理融贯论)

3. 事实 (经验事实和哲学/概念事实)

4. 证实推理和不证实推理

5. 科学方法(波普证伪主义)

6. 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7. 目的论和机械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