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和智慧的推动下,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和共享单车,让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大家所熟悉的共享单车现状却不容乐观,今年开始走下坡路的ofo深陷困境,超1000万ofo用户面临退押金难的问题,去无奈被骂“穷疯了”、“太闲了”。
倔强的小黄车愤怒的用户无奈的用户
据网络数据统计,截止今日,ofo线上排队退款用户数已经超过1000万,涉及押金规模至少高达10亿。
12月17日,ofo线下总部就聚集了超过400名的用户,排队等待办理退款手续。消息称,ofo表示:“现场退和在线退押并无区别,我们会对申请退押金超过15个工作日逾期未退的用户进行登记,并将重新核查,但并无现场退押金的情况。”
如此看来,用户申请退押金的道路要比想象中的长远了。那么,曾经风光无限的共享单车巨头为何沦落到地步了呢?
从初建到狂奔
2015年6月,ofo创始人戴威,还是名北大研究生,他自掏腰包采购 200 辆小黄车,在校园推出「共享计划」,当年10月份获得了第一笔 900 万的融资。
在获得第一轮融资后,ofo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校园,到2016年,小黄车覆盖了20多个城市、200多所高校、80万用户,日均订单达到了20万。在发展势头一片向好下,2016年10月,ofo开始瞄准城市市场。
受益于短时间内获得了多轮融资,上亿美元的融资金额支撑,2017年开始,ofo开启了狂奔模式。据统计,2017年共享单车投放量高达2300万辆,与摩拜瓜分的市场份额超过90%。
直到2016年 10 月,ofo 正式走出校园 ,进军城市市场。背后是大量资本的急速推动,仅在 2016 年几个月时间里,ofo 就经历了 5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了 2 亿美元。
在发现ofo的潜力后,无止境的融资、烧钱、扩张……,业务发展的疯狂速度在互联网行业实属罕见。但是,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上帝欲其死亡, 必先令其疯狂。
倔强后的战略危机
2017年6月,在经历了E轮融资后,ofo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共享单平台,创始人戴威也摇身变成第一位登上胡润百富榜的90后。一时的风光无限,倔强的ofo拒绝了投资人的提醒,一心打造小黄车共享帝国。
《左传》中有句经典名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可惜的是,ofo在盲目狂奔中却未曾有危机意识,导致战略和方向发生偏移。
无限制的造车、投资和扩张,让ofo在2018年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今年1月份,媒体报道就曾报道ofo账面资金最多只能支撑1个月,传闻中的巨额融资也迟迟未兑现。即便如此,ofo仍坚定拒绝了滴滴的并购邀约。
随着共享单车品牌增多,市场需求减少,当年称霸业内的摩拜开始了新动作,企业结构重组,并拿到美团的15亿资金。相比较而言,ofo一意孤行,继续深陷资金链断裂危机,可以说,ofo此举丢了不仅仅是资本,更是民心。
挑事的键盘侠比旁观更可怕的是道德绑架
如果将自己的宏图之志,建立在损失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相信搁谁都不愿意再去信任这个企业和品牌,原本能简单快速解决的问题,却一拖再拖,拖垮了民众的最后一丝好感。
近日,ofo用户上门总部退押金,以及线上要求退押金的庞大用户数和资金,将ofo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即便11月戴威明确表示ofo不会倒闭,但现实情况又是怎样,“退押金”浪潮只是不断的高涨。
面对消费者的维权行动,各大媒体也纷纷关注和报道,令人惊讶的是,挑事的键盘侠无处不在,站在到的高点发表着自认为的正义感,而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两个。
穷疯了、太闲了……,一句句讽刺的字眼让人心寒。有句话叫,医不自医、人不度己,相信这些人中也不乏闲着没事做的吃瓜群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净说些风凉话。他们狭隘的眼光只关注了那不算多的押金费用,却忽视了整个事件的本质。
一个人的押金可能百元不到,但100人、1000人、10000人、10000万人呢?超过2亿的押金费就这么算了麽?
正如一网友所说:“无论ofo最后打算如何解决此事,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逼得用户在冷风里排队等待退押金都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毕竟,如果线上退押顺利,用户又何必大老远跑到线下呢?”
网络发展衍生了“键盘侠”,他们的存在总是能刮起一起邪风邪气。
就拿12月的热点华为事件来说,很多网民的爱国情怀瞬间高涨,纷纷出来拥护国产品牌。另外,国内神农山风景区对持有华为手机的用户,提供免门票参观的权利,同样引起了热议。
这些爱国和支持国产的行动都可以理解和支持,但却给了一部分人道德绑架的机会,借此批评用苹果手机的民众都不爱国。
其实,在很多发生过的热门事件中,大家都会看到这些键盘侠,比如今年的滴滴杀人案、中通强奸案、京东掌门人事件等等,这些键盘侠说的不好听点就是网络喷子。或许当下的社会太浮躁,大家只会相信看到的听到的,自带着极强的主观色彩。
虽然耳听为虚,但眼见也未必为实。严重地说,这类人的言行属于网络暴力,在不了解实情和背后真相就妄下定论,毕竟因舆论压力身亡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之前,泰国短片《用智慧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事》刷爆网络,说的也是正是如此,用伪善良和道德,对表面看似不义之举口诛笔伐。虽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抵制网络暴力,但至少能拥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和教养,因为刀子没有扎在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会有多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