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

标题引用自王潇《时间看得见》一书,王潇,趁早团队创始人,本人也是一个趁早效率手册骨灰级使用者,在她的几本书中,都有提到,趁早效率手册帮她实现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终极目标。才成就了现在的王潇。

看过她的故事,不得不被感染,不得不被激励,她曾说,成功的案例大多雷同,失败的案例各有各的不易。让我不禁感慨,成功一定是有特质的,有迹可循的。那么《时间看得见》这本趁早效率手册的使用工具书。让我收获了什么呢?

思考人生,规划未来,是一件从大到小的事情

书中提到,我们只属于宇宙中很小的一粒尘埃,放眼观全局,没有什么事情大的过生死。从预估自己的死亡时间开始,倒叙自己的一生,反观,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我们还剩多少天,用以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分摊到剩下的天数,我们每天还能做多少事情。梦想无限,但人生有限。且行且珍惜。

时间管理并非统一法则,应按场景实施有效的时间分配

时间管理的工具有很多,滴答清单、番茄钟、单核工作法以及各式各样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的方法论,百度一搜,遍地都是。但是,难道每一种都适合我们当下的实际情况吗?年龄阶段的不同,社会身份的不同,职业的不同,都导致了我们业余可用来提升自我的时间段不一样,各自的时间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唯一适用的原则是个性化的实施精力管理和能效管理

培养做事的仪式感

除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节日仪式感外,我们在工作中,学习中,也可以建立仪式感,告诉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比如:晚上洗漱完毕,打开台灯,翻开床头的书籍,这就是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情,属于个人的阅读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排除干扰,专注阅读。培养仪式感前,要充满信念,告诉自己,我会清除杂念,并将这件事情在固定的时间段,每天坚持下去。相对而言,是不是比每天抽时间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日常打卡会更加容易些呢?

碎片化学习无法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

随着新媒体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手机APP查看文章资料。通常我们接收到的都是散乱的知识点,可能单独提一个知识点,我们能说出一二,但谈及系统的知识脉络,我们无法形成完整的学习知识库。所以,碎片化时间可用于接收常见资讯,但深入的学习,建议通过日积月累的专注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日志有助于形成日后个人的避坑指南

错题集想必很多人知道,在学生时代,我们常常整理自己的错题集,人都有惯性思维,谁都没办法保证一个问题不会再犯第二次错误,错题集可以升级为后续的问题日志,可以将生活和工作的问题日志分开,记录下自己犯错的问题,犯错后的解决方案,分析,反思,复盘。时常翻阅。慢慢的错的惯性思维就会被纠正。至少,减少常犯错误的出现频率。这对我们而言,已经减少了很多试错的成本。

阅读方式的多样选择,适合即是最好

阅读若不为功利性进行,大可通过广泛浏览书目,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阅读。不用通过书单推荐,书评或他人建议进行选择,人难得可贵是不附会旧知,我们用自己个人独立的思考方式,选择书籍,发表感想,只有和自己相关的书籍并能被自己所用的,才能称得上是有用的知识输入。所以,一本书,看一部分,发现并不符合目前自己当下的实际情况,或者个人观点,可以选择及时中断,另做选择。看过的书籍就像走过的路,必会在你人生的某一个场景中留下可指认的场景,也许那时,已经距你读这本书很久很久,但重读也不失为另一种加深学习的方式。

《时间看得见》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王潇的个人经历,从浅到深,指引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再根据自我制定自己的人生计划,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方法论能够供我们参考选择。脉络清晰。对于趁早效率手册的新使用者,可谓是一本使用指南。

再结合王潇自己的故事。你会发现,文字是有力量的,根据作者的思路,再回头来整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未来的线条会越发的清晰。她提到,人活一生,当然是要开心的。满足于现在的现状,但是又对未来充满期待,想收获更多,不满足又是另一种追求与执着。

坚持执行,通过效率手册,成全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