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陈皓
文章出处:https://coolshell.cn
我们知道,HTTP 是无状态的,所以,当我们需要获得用户是否在登录的状态时,我们需要检查用户的登录状态,一般来说,用户的登录成功后,服务器会发一个登录凭证(又被叫作 Token),就像你去访问某个公司,在前台被认证过合法后,这个公司的前台会给你的一个访客卡一样,之后,你在这个公司内去到哪都用这个访客卡来开门,而不再校验你是哪一个人。在计算机的世界里,这个登录凭证的相关数据会放在两种地方,一个地方在用户端,以 Cookie 的方式(一般不会放在浏览器的 Local Storage,因为这很容易出现登录凭证被 XSS 攻击),另一个地方是放在服务器端,又叫 Session 的方式(SessonID 存于 Cookie)。
但是,这个世界还是比较复杂的,除了用户访问,还有用户委托的第三方的应用,还有企业和企业间的调用,这里,我想把业内常用的一些 API认证技术相对系统地总结归纳一下,这样可以让大家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些技术。注意,这是一篇长文!
本篇文章会覆盖如下技术:
HTTP Basic
Digest Access
App Secret Key + HMAC
JWT – JSON Web Tokens
OAuth 1.0 – 3 legged & 2 legged
OAuth 2.0 – Authentication Code & Client Credential
HTTP Basic 是一个非常传统的 API 认证技术,也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技术。这个技术也就是使用 username 和 password 来进行登录。整个过程被定义在了 RFC 2617 中,也被描述在了 Wikipedia: Basic Access Authentication 词条中,同时也可以参看 MDN HTTP Authentication
其技术原理如下:
把 username和 password 做成 username:password 的样子(用冒号分隔)
进行 Base64 编码。Base64("username:password") 得到一个字符串(如:把 haoel:coolshell 进行 base64 后可以得到 aGFvZW86Y29vbHNoZWxsCg )
把 aGFvZW86Y29vbHNoZWxsCg 放到 HTTP 头中 Authorization 字段中,形成 Authorization: Basic aGFvZW86Y29vbHNoZWxsCg,然后发送到服务端。
服务端如果没有在头里看到认证字段,则返回 401 错,以及一个个 WWW-Authenticate: Basic Realm='HelloWorld' 之类的头要求客户端进行认证。之后如果没有认证通过,则返回一个 401 错。如果服务端认证通过,那么会返回 200。
我们可以看到,使用 Base64 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把一些特殊的字符给搞掉,这样就可以放在 HTTP 协议里传输了。而这种方式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把用户名和口令放在网络上传,所以,一般要配合 TLS/SSL 的安全加密方式来使用。我们可以看到 JIRA Cloud 的 API 认证支持HTTP Basic 这样的方式。
但我们还是要知道,这种把用户名和密码同时放在公网上传输的方式有点不太好,因为 Base64 不是加密协议,而是编码协议,所以就算是有 HTTPS 作为安全保护,给人的感觉还是不放心。
中文称“HTTP 摘要认证”,最初被定义在了 RFC 2069 文档中(后来被 RFC 2617 引入了一系列安全增强的选项;“保护质量”(qop)、随机数计数器由客户端增加、以及客户生成的随机数)。
其基本思路是,请求方把用户名口令和域做一个 MD5 – MD5(username:realm:password) 然后传给服务器,这样就不会在网上传用户名和口令了,但是,因为用户名和口令基本不会变,所以,这个 MD5 的字符串也是比较固定的,因此,这个认证过程在其中加入了两个事,一个是 nonce 另一个是 qop
首先,调用方发起一个普通的 HTTP 请求。比如:GET /coolshell/admin/ HTTP/1.1 服务端自然不能认证能过,服务端返回 401 错误,并且在 HTTP 头里的 WWW-Authenticate 包含如下信息:
WWW-Authenticate: Digest realm="[email protected]",
qop="auth,auth-int",
nonce="dcd98b7102dd2f0e8b11d0f600bfb0c093",
opaque="5ccc069c403ebaf9f0171e9517f40e41"
其中的 nonce 为服务器端生成的随机数,然后,客户端做 HASH1=MD5(MD5(username:realm:password):nonce:cnonce) ,其中的 cnonce 为客户端生成的随机数,这样就可以使得整个 MD5 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 qop 中包含了 auth ,那么还得做 HASH2=MD5(method:digestURI) 其中的 method 就是HTTP的请求方法(GET/POST…),digestURI 是请求的URL。
如果 qop 中包含了 auth-init ,那么,得做 HASH2=MD5(method:digestURI:MD5(entityBody)) 其中的 entityBody 就是HTTP请求的整个数据体。
然后,得到 response = MD5(HASH1:nonce:nonceCount:cnonce:qop:HASH2) 如果没有 qop 则 response = MD5(HA1:nonce:HA2)
最后,我们的客户端对服务端发起如下请求—— 注意HTTP头的 Authorization: Digest ...
GET /dir/index.html HTTP/1.0
Host: localhost
Authorization: Digest username="Mufasa",
realm="[email protected]",
nonce="dcd98b7102dd2f0e8b11d0f600bfb0c093",
uri="%2Fcoolshell%2Fadmin",
qop=auth,
nc=00000001,
cnonce="0a4f113b",
response="6629fae49393a05397450978507c4ef1",
opaque="5ccc069c403ebaf9f0171e9517f40e41"
维基百科上的 Wikipedia: Digest access authentication 词条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这个细节。
摘要认证这个方式会比之前的方式要好一些,因为没有在网上传递用户的密码,而只是把密码的 MD5 传送过去,相对会比较安全,而且,其并不需要是否 TLS/SSL 的安全链接。但是,别看这个算法这么复杂,最后你可以发现,整个过程其实关键是用户的 password,这个 password 如果不够得杂,其实是可以被暴力破解的,而且,整个过程是非常容易受到中间人攻击——比如一个中间人告诉客户端需要的 Basic 的认证方式 或是 老旧签名认证方式(RFC2069)。
先说 HMAC 技术,这个东西来自于 MAC –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是一种用于给消息签名的技术,也就是说,我们怕消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被人修改,所以,我们需要用对消息进行一个 MAC 算法,得到一个摘要字串,然后,接收方得到消息后,进行同样的计算,然后比较这个 MAC 字符串,如果一致,则表明没有被修改过(整个过程参看下图)。而 HMAC – Hash-based Authenticsation Code,指的是利用 Hash 技术完成这一工作,比如:SHA-256算法。
我们再来说 App ID,这个东西跟验证没有关系,只是用来区分,是谁来调用 API 的,就像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只是用来标注不同的人,不是用来做身份认证的。与前面的不同之处是,这里,我们需要用 App ID 来映射一个用于加密的密钥,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服务器端进行相关的管理,我们可以生成若干个密钥对(AppID, AppSecret),并可以有更细粒度的操作权限管理。
把 AppID 和 HMAC 用于 API 认证,目前来说,玩得最好最专业的应该是 AWS 了,我们可以通过 S3 的 API 请求签名文档看到 AWS 是怎么玩的。整个过程还是非常复杂的,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片流程看个大概。基本上来说,分成如下几个步骤:
把 HTTP 的请求(方法、URI、查询字串、头、签名头,body)打个包叫 CanonicalRequest,作个 SHA-256 的签名,然后再做一个 base16 的编码
把上面的这个签名和签名算法 AWS4-HMAC-SHA256、时间戳、Scop,再打一个包,叫 StringToSign。
准备签名,用 AWSSecretAccessKey 来对日期签一个 DataKey,再用 DataKey 对要操作的 Region 签一个 DataRegionKey ,再对相关的服务签一个 DataRegionServiceKey ,最后得到 SigningKey.
用第三步的 SigningKey 来对第二步的 StringToSign 签名。
最后,发出 HTTP Request 时,在 HTTP 头的 Authorization 字段中放入如下的信息:
Authorization: AWS4-HMAC-SHA256
Credential=AKIDEXAMPLE/20150830/us-east-1/iam/aws4_request,
SignedHeaders=content-type;host;x-amz-date,
Signature=5d672d79c15b13162d9279b0855cfba6789a8edb4c82c400e06b5924a6f2b5d7
其中的 AKIDEXAMPLE 是 AWS Access Key ID, 也就是所谓的 AppID,服务器端会根据这个 AppID 来查相关的 Secret Access Key,然后再验证签名。如果,你对这个过程有点没看懂的话,你可以读一读这篇文章——《Amazon S3 Rest API with curl》这篇文章里有好些代码,代码应该是最有细节也是最准确的了。
这种认证的方式好处在于,AppID 和 AppSecretKey,是由服务器的系统开出的,所以,是可以被管理的,AWS 的 IAM 就是相关的管理,其管理了用户、权限和其对应的 AppID 和AppSecretKey。但是不好的地方在于,这个东西没有标准 ,所以,各家的实现很不一致。比如:Acquia 的 HMAC,微信的签名算法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一下,微信的 API 没有遵循HTTP 协议的标准,把认证信息放在 HTTP 头的 Authorization 里,而是放在 body 里)
JWT 是一个比较标准的认证解决方案,这个技术在 Java 圈里应该用的是非常普遍的。JWT 签名也是一种 MAC(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的方法。JWT 的签名流程一般是下面这个样子:
用户使用用户名和口令到认证服务器上请求认证。
认证服务器验证用户名和口令后,以服务器端生成 JWT Token,这个 token 的生成过程如下:
认证服务器还会生成一个 Secret Key(密钥)
对JWT Header和 JWT Payload 分别求 Base64。在 Payload 可能包括了用户的抽象 ID 和的过期时间。
用密钥对 JWT 签名 HMAC-SHA256(SecertKey, Base64UrlEncode(JWT-Header)+'.'+Base64UrlEncode(JWT-Payload));
然后把 base64(header).base64(payload).signature 作为 JWT token 返回客户端。
客户端使用 JWT Token 向应用服务器发送相关的请求。这个 JWT Token 就像一个临时用户权证一样。
当应用服务器收到请求后:
应用服务会检查 JWT Token,确认签名是正确的。
然而,因为只有认证服务器有这个用户的 Secret Key(密钥),所以,应用服务器得把 JWT Token 传给认证服务器。
认证服务器通过 JWT Payload 解出用户的抽象 ID,然后通过抽象 ID 查到登录时生成的 Secret Key,然后再来检查一下签名。
认证服务器检查通过后,应用服务就可以认为这是合法请求了。
我们可以看以,上面的这个过程,是在认证服务器上为用户动态生成 Secret Key 的,应用服务在验签的时候,需要到认证服务器上去签,这个过程增加了一些网络调用,所以,JWT 除了支持 HMAC-SHA256 的算法外,还支持 RSA 的非对称加密的算法。
使用 RSA 非对称算法,在认证服务器这边放一个私钥,在应用服务器那边放一个公钥,认证服务器使用私钥加密,应用服务器使用公钥解密,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应用服务器向认证服务器请求了,但是,RSA 是一个很慢的算法,所以,虽然你省了网络调用,但是却费了 CPU,尤其是Header 和 Payload 比较长的时候。所以,一种比较好的玩法是,如果我们把 header 和 payload 简单地做 SHA256,这会很快,然后,我们用 RSA 加密这个 SHA256 出来的字符串,这样一来,RSA 算法就比较快了,而我们也做到了使用 RSA 签名的目的。
最后,我们只需要使用一个机制在认证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之间定期地换一下公钥私钥对就好了。
这里强烈建议全文阅读 Anglar 大学的 《JSW:The Complete Guide to JSON Web Tokens》
OAuth 也是一个 API 认证的协议,这个协议最初在 2006 年由 Twitter 的工程师在开发 OpenID 实现的时候和社交书签网站 Ma.gnolia 时发现,没有一种好的委托授权协议,后来在 2007 年成立了一个 OAuth 小组,知道这个消息后,Google 员工也加入进来,并完善有善了这个协议,在 2007 年底发布草案,过一年后,在 2008 年将 OAuth 放进了 IETF 作进一步的标准化工作,最后在 2010 年 4 月,正式发布 OAuth 1.0,即:RFC 5849 (这个 RFC 比起 TCP 的那些来说读起来还是很轻松的),不过,如果你想了解其前身的草案,可以读一下 OAuth Core 1.0 Revision A ,我在下面做个大概的描述。
根据RFC 5849,可以看到 OAuth 的出现,目的是为了,用户为了想使用一个第三方的网络打印服务来打印他在某网站上的照片,但是,用户不想把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交给那个第三方的网络打印服务,但又想让那个第三方的网络打印服务来访问自己的照片,为了解决这个授权的问题, OAuth 这个协议就出来了。
这个协议有三个角色:
User(照片所有者-用户)
Consumer(第三方照片打印服务)
Service Provider(照片存储服务)
这个协义有三个阶段:
Consumer 获取 Request Token
Service Provider 认证用户并授权 Consumer
Consumer 获取 Access Token 调用 API 访问用户的照片
整个授权过程是这样的:
Consumer(第三方照片打印服务)需要先上 Service Provider 获得开发的 Consumer Key 和 Consumer Secret
当 User 访问 Consumer 时,Consumer 向 Service Provide 发起请求请求Request Token (需要对HTTP请求签名)
Service Provide 验明 Consumer 是注册过的第三方服务商后,返回 Request Token(oauth_token)和 Request Token Secret (oauth_token_secret)
Consumer 收到 Request Token 后,使用 HTTP GET 请求把 User 切到 Service Provide 的认证页上(其中带上Request Token),让用户输入他的用户和口令。
Service Provider 认证 User 成功后,跳回 Consumer,并返回 Request Token (oauth_token)和 Verification Code(oauth_verifier)
接下来就是签名请求,用 Request Token 和 Verification Code 换取 Access Token (oauth_token)和 Access Token Secret (oauth_token_secret)
最后使用 Access Token 访问用户授权访问的资源。
下图附上一个 Yahoo! 的流程图可以看到整个过程的相关细节。
因为上面这个流程有三方:User,Consumer 和 Service Provide,所以,又叫 3-legged flow,三脚流程。OAuth 1.0 也有不需要用户参与的,只有 Consumer 和 Service Provider 的, 也就是 2-legged flow 两脚流程,其中省掉了用户认证的事。整个过程如下所示:
Consumer(第三方照片打印服务)需要先上 Service Provider 获得开发的 Consumer Key 和 Consumer Secret
Consumer 向 Service Provide 发起请求请求 Request Token (需要对 HTTP 请求签名)
Service Provide 验明 Consumer 是注册过的第三方服务商后,返回 Request Token(oauth_token)和 Request Token Secret (oauth_token_secret)
Consumer 收到 Request Token 后,直接换取 Access Token (oauth_token)和 Access Token Secret (oauth_token_secret)
最后使用 Access Token 访问用户授权访问的资源。
最后,再来说一说 OAuth 中的签名。
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密钥,一个是 Consumer 注册 Service Provider 时由 Provider 颁发的 Consumer Secret,另一个是 Token Secret。
签名密钥就是由这两具密钥拼接而成的,其中用 & 作连接符。假设 Consumer Secret 为 j49sk3j29djd 而 Token Secret 为 dh893hdasih9 那个,签名密钥为:j49sk3j29djd&dh893hdasih9
在请求 Request/Access Token 的时候需要对整个 HTTP 请求进行签名(使用 HMAC-SHA1 和 HMAC-RSA1 签名算法),请求头中需要包括一些 OAuth 需要的字段,如:
Consumer Key :也就是所谓的 AppID
Token:Request Token 或 Access Token
Signature Method :签名算法比如:HMAC-SHA1
Timestamp:过期时间
Nonce:随机字符串
Call Back:回调 URL
下图是整个签名的示意图:
图片还是比较直观的,我就不多解释了。
在前面,我们可以看到,从 Digest Access, 到 AppID+HMAC,再到 JWT,再到 OAuth 1.0,这些个 API 认证都是要向 Client发一个密钥(或是用密码)然后用 HASH 或是 RSA 来签 HTTP 的请求,这其中有个主要的原因是,以前的 HTTP 是明文传输,所以,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被篡改,于是才搞出来一套的安全签名机制,所以,这些个认证的玩法是可以在 HTTP 明文协议下玩的。
这种使用签名方式大家可以看到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对于开发者来说,也是很不友好的,在组织签名的那些 HTTP 报文的时候,各种,URLEncode 和 Base64,还要对 Query 的参数进行排序,然后有的方法还要层层签名,非常容易出错,另外,这种认证的安全粒度比较粗,授权也比较单一,对于有终端用户参与的移动端来说也有点不够。所以,在 2012 年的时候,OAuth 2.0 的 RFC 6749 正式放出。
OAuth 2.0 依赖于 TLS/SSL 的链路加密技术(HTTPS),完全放弃了签名的方式,认证服务器再也不返回什么 token secret 的密钥了,所以,OAuth 2.0 是完全不同于 1.0 的,也是不兼容的。目前,Facebook 的 Graph API 只支持 OAuth 2.0协议,Google 和 Microsoft Azure 也支持Auth 2.0,国内的微信和支付宝也支持使用 OAuth 2.0。
下面,我们来重点看一下 OAuth 2.0 的两个主要的 Flow:
一个是 Authorization Code Flow, 这个是 3 legged 的
一个是 Client Credential Flow,这个是 2 legged 的。
Authorization Code 是最常使用的 OAuth 2.0 的授权许可类型,它适用于用户给第三方应用授权访问自己信息的场景。这个 Flow 也是 OAuth 2.0 四个 Flow 中我个人觉得最完整的一个 Flow,其流程图如下所示。
下面是对这个流程的一个细节上的解释:
1)当用户(Resource Owner)访问第三方应用(Client)的时候,第三方应用会把用户带到认证服务器(Authorization Server)上去,主要请求的是 /authorize API,其中的请求方式如下所示。
https://login.authorization-server.com/authorize?
client_id=6731de76-14a6-49ae-97bc-6eba6914391e
&response_type=code
&redirect_uri=http%3A%2F%2Fexample-client.com%2Fcallback%2F
&scope=read
&state=xcoiv98CoolShell3kch
其中:
client_id 为第三方应用的 App ID
response_type=code 为告诉认证服务器,我要走 Authorization Code Flow。
redirect_uri 意思是我跳转回第三方应用的 URL
scope 意是相关的权限
state 是一个随机的字符串,主要用于防 CSRF 攻击。
2)当 Authorization Server 收到这个 URL 请求后,其会通过 client_id 来检查 redirect_uri 和 scope 是否合法,如果合法,则弹出一个页面,让用户授权(如果用户没有登录,则先让用户登录,登录完成后,出现授权访问页面)。
3)当用户授权同意访问以后,Authorization Server 会跳转回 Client ,并以其中加入一个 Authorization Code。如下所示:
https://example-client.com/callback?
code=Yzk5ZDczMzRlNDEwYlrEqdFSBzjqfTG
&state=xcoiv98CoolShell3kch
我们可以看到,
请流动的链接是第 1)步中的 redirect_uri
其中的 state 的值也和第 1)步的 state一样。
4)接下来,Client 就可以使用 Authorization Code 获得 Access Token。其需要向 Authorization Server 发出如下请求。
POST /oauth/token HTTP/1.1
Host: authorization-server.com
code=Yzk5ZDczMzRlNDEwYlrEqdFSBzjqfTG
&grant_type=code
&redirect_uri=https%3A%2F%2Fexample-client.com%2Fcallback%2F
&client_id=6731de76-14a6-49ae-97bc-6eba6914391e
&client_secret=JqQX2PNo9bpM0uEihUPzyrh
5)如果没什么问题,Authorization 会返回如下信息。
{
"access_token": "iJKV1QiLCJhbGciOiJSUzI1NiI",
"refresh_token": "1KaPlrEqdFSBzjqfTGAMxZGU",
"token_type": "bearer",
"expires": 3600,
"id_token": "eyJ0eXAiOiJKV1QiLCJhbGciO.eyJhdWQiOiIyZDRkM..."
}
其中,
access_token 就是访问请求令牌了
refresh_token 用于刷新 access_token
id_token 是 JWT 的 token,其中一般会包含用户的 OpenID
6)接下来就是用 Access Token 请求用户的资源了。
GET /v1/user/pictures
Host: https://example.resource.com
Authorization: Bearer iJKV1QiLCJhbGciOiJSUzI1NiI
Client Credential 是一个简化版的 API 认证,主要是用于认证服务器到服务器的调用,也就是没有用户参与的的认证流程。下面是相关的流程图。
这个过程非常简单,本质上就是 Client 用自己的 client_id 和 client_secret 向Authorization Server 要一个 Access Token,然后使用 Access Token 访问相关的资源。
请求示例
POST /token HTTP/1.1
Host: server.example.com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grant_type=client_credentials
&client_id=czZCaGRSa3F0Mzpn
&client_secret=7Fjfp0ZBr1KtDRbnfVdmIw
返回示例
{
"access_token":"MTQ0NjJkZmQ5OTM2NDE1ZTZjNGZmZjI3",
"token_type":"bearer",
"expires_in":3600,
"refresh_token":"IwOGYzYTlmM2YxOTQ5MGE3YmNmMDFkNTVk",
"scope":"create"
}
这里,容我多扯一句,微信公从平台的开发文档中,使用了 OAuth 2.0 的 Client Credentials 的方式(参看文档“微信公众号获取 access token”),我截了个图如下所谓。我们可以看到,微信公众号使用的是 GET 方式的请求,把 AppID 和 AppSecret 放在了 URL中,虽然这也符合 OAuth 2.0,但是并不好,因为大多数网关代理会把整个 URI 请求记到日志中。我们只要脑补一下腾讯的网关的 Access Log,里面的日志一定会有很多的各个用户的AppID 和 AppSecret……
讲了这么多,我们来小结一下(下面的小结可能会有点散)
区分两个概念:Authentication(认证) 和 Authorization (授权),前者是证明请求者是身份,就像身份证一样,后者是为了获得权限。身份是区别于别人的证明,而权限是证明自己的特权。Authentication 为了证明操作的这个人就是他本人,需要提供密码、短信验证码,甚至人脸识别。Authorization 则是不需要在所有的请求都需要验人,是在经过 Authorization 后得到一个 Token,这就是 Authorization。就像护照和签证一样。
区分三个概念:编码 Base64Encode、签名 HMAC、加密 RSA。编码是为了更的传输,等同于明文,签名是为了信息不能被篡改,加密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是什么信息。
使用复杂地 HMAC 哈希签名方式主要是应对当年没有 TLS/SSL 加密链路的情况。
JWT 把 uid 放在 Token 中目的是为了去掉状态,但不能让用户修改,所以需要签名。
OAuth 1.0 区分了两个事,一个是第三方的 Client,一个是真正的用户,其先拿 Request Token,再换 Access Token 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把第三方应用和用户区分开来。
用户的 Password 是用户自己设置的,复杂度不可控,服务端颁发的 Serect 会很复杂,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容易管理,可以随时注销掉。
OAuth 协议有比所有认证协议有更为灵活完善的配置,如果使用 AppID/AppSecret 签名的方式,又需要做到可以有不同的权限和可以随时注销,那么你得开发一个像 AWS 的 IAM 这样的账号和密钥对管理的系统。
无论是哪种方式,我们都应该遵循 HTTP 的规范,把认证信息放在 Authorization HTTP 头中。
不要使用 GET 的方式在 URL 中放入 secret 之类的东西,因为很多 proxy 或 gateway 的软件会把整个 URL 记在 Access Log 文件中。
密钥 Secret 相当于 Password,但他是用来加密的,最好不要在网络上传输,如果要传输,最好使用 TLS/SSL 的安全链路。
HMAC 中无论是 MD5 还是 SHA1/SHA2,其计算都是非常快的,RSA 的非对称加密是比较耗 CPU 的,尤其是要加密的字符串很长的时候。
最好不要在程序中 hard code 你的 Secret,因为在 github 上有很多黑客的软件在监视各种 Secret,千万小心!这类的东西应该放在你的配置系统或是部署系统中,在程序启动时设置在配置文件或是环境变量中。
使用 AppID/AppSecret,还是使用 OAuth1.0a,还是 OAuth2.0,还是使用 JWT,我个人建议使用 TLS/SSL 下的 OAuth 2.0。
密钥是需要被管理的,管理就是可以新增可以撤销,可以设置账户和相关的权限。最好密钥是可以被自动更换的。
认证授权服务器(Authorization Server)和应用服务器(App Server)最好分开。
猜你喜欢
1、GitHub 标星 3.2w!史上最全技术人员面试手册!FackBoo发起和总结
2、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架构师?
3、从零开始搭建创业公司后台技术栈
4、程序员一般可以从什么平台接私活?
5、37岁程序员被裁,120天没找到工作,无奈去小公司,结果懵了...
6、滴滴业务中台构建实践,首次曝光
7、不认命,从10年流水线工人,到谷歌上班的程序媛,一位湖南妹子的励志故事
8、15张图看懂瞎忙和高效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