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金龙
一
曾经的手工造纸技艺早已被机械化生产所替代,纸张不再页页金贵,我们不再像公元105年时的东汉书生们一样,下笔于纸上,脸上难掩惊喜与震撼。我们对天天所需的纸张信手拈来,随手丢弃,对经过历史沉淀的古法手工造纸更是鲜有了解。
纸寿千年,纸是怎么来的?对于这一被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我们有必要了解他的前世与今生,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走进纸乡,我们领略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奥秘,重拾了古法造纸最温暖的工匠记忆,重温了纸乡金姑田曾经有过的辉煌。
姑田是一个散发着墨香纸韵的文化古镇。放眼纸乡,老巷与新街依溪而筑,密集的商铺老店,遮盖不住曾经的灿烂与繁华。我一边走,一边打量姑田人的生活;一边听,一边揣摩纸的繁华历史。一座座寂寥的厅堂老屋阅尽人世沧桑,仍能勾起我们曾经的记忆与乡愁。古纸作坊遗留下的槽房、漂塘和水碓在村头溪尾时隐时现,在真实与幻境间摇摆。
夏日里,丝丝凉风袭来。走在纸槽遗址,驻足山涧、溪畔、田头,随处可见昔日的漂料纸槽。用水车作动力的碓寮因年久失修,荒荒垮跨,再没有了以往“沿溪水碓无停事,一片舂声撼夕阳”的热闹繁忙景象。走进永存堂和美玉堂,我沿着千年宣纸织就的脉络,一直走向它的内部。
二
当蔡伦用植物纤维造纸,取代了厚重的竹简与羊皮卷,这一张纸像是承载了中华几千年历史的时光机器。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史温度,也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中国在丝绸路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深度。纸上流淌的都是岁月浸染过的历史章节,而我们总是被精妙的故事所吸引,看不到走过七十二道工序的纸浆里,凝结着造纸术的智慧与神奇。千年来,中国的四大发明曾一直成为国人淘金的宝藏,在祖国的经济文化史上,亦有自己辉煌灿烂的一页。
关于宣纸的由来,民间传说的是:东汉造纸家蔡伦仙逝后,他的弟子孔丹在安徽宣城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眉头一皱,灵光一闪,马上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又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而姑田宣纸有其独特的原料及加工制作方法,柔软而有韧性,有“千年寿纸”之誉,其长期保存不腐不蛀,是书画创作、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自诞生以来即为书画艺术服务,经艺术家妙笔,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可以“墨分五色”,可以体现中国书画艺术的“妙味”。
三
那么宣纸又是何时传入山高地迥的姑田的?是宣纸选择了姑田还是姑田选择了宣纸?据姑田乡志记载,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姑田镇元甲村人蒋少林到建州向当地人学习造纸技术,花了三年时间才掌握了蒸煮竹丝、天然漂白、打浆捞纸、烘干检纸等手工技艺,回家后就开始着手创办纸槽。
家住姑田老街的“永存堂”老板华金鑫,讲起姑田造纸史和古法造纸技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从他的讲述里,我读懂了他对连史纸的自豪之情以及对造纸工艺无比热爱的情怀。
姑田镇,绿色植被丰富,自古以来以植竹为主。终年不断的潺潺溪水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动力,满山遍野的柴薪为造纸提供了廉价的燃料,造纸胶液的各种纸药以及造纸的辅助材料石灰等都可以在本区域就地取材,这一切为姑田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艺成归来的蒋少林看中了家乡的这些优势,因地制宜,把当地出产的大量毛竹,加工成青丝,并经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制出了天然漂白的手本纸。
也因此,造纸成为姑田人的最佳选择,试想,能因地制宜把笨重的竹子做成一捆捆土纸,再把土纸通过车载肩挑水运外卖,兑换回钱币,那是多么让人振奋的事情。智慧的姑田人选择了宣纸,宣纸也哺育了勤劳的姑田人。姑田人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不断进行工艺创新,终于产出了“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的连史纸。
美玉堂连史纸古法传承人邓金坤饶有兴趣地给我们介绍:“历史上最上乘的竹纸即连史纸(旧称帘史纸),是修族谱的最佳用纸。”他认为,姑田连史纸优于传统纸的地方,就在于它采用了天然漂白这一工序。原料经过大自然近一年的风吹雨淋,日晒光暴,天然漂白后造出的宣纸既具有宣纸同样的颜色,又具有宣纸经久不变色的特征,是竹纸中的上品。由于纸质薄韧、颜色洁白、吸水力强,它成了印刷古籍、书法绘画、篆刻拓印的好材料,曾被选为官府文书用纸。历史上,质量上乘的姑田宣纸,也一直是四堡雕版印刷产业用来印刷较为重要书籍的纸料,被四堡人称为“上等纸”。可以说,姑田纸业的发展也为四堡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为大多数以刻书和贩书为职业的四堡书商提供了发财致富之路。
四
那么,究竟是姑田培育了宣纸?还是宣纸造就了金姑田?总之,纸,成了纸乡生命中最为华彩的篇章。因为纸,才有了姑田纸市的喧嚣鼎沸,才有了金姑田的经济繁华,才有了浓墨重彩的文化传承,才有了享誉天下的“世界第一大龙”;因为纸,才让无数达官贵人、商贾巨富不辞劳苦,魂牵梦绕。
宣纸给纸庄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也给姑田经济带来大繁荣,造纸造出“金姑田”。“富庶”一度成为金姑田的标签。由于纸业发达,大量的黄金白银输入姑田,姑田一度成为闽西北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
民国时期,纸商贸易活动已经相当有规模了,埠外的商品也络绎不绝地倾入姑田。因为市场的需求旺盛,从而带动了姑田纸业的产业化发展。毛竹户、煮料户、纸槽户、纸帘户、纸贩、纸商、纸铺……围绕纸业链带来了各个行业丰厚的财富。
富得流油的丰头村是当时姑田最繁忙的造纸村,全村男女老少无一闲人,男的造纸,女的碓料,老人小孩检纸包装,在当时八百多人的丰头小村拥有36个纸槽,有句话至今还在流传,“猪肉当青菜,纸样当田契”可见纸乡当时是多么的富庶。
造纸造出金姑田,姑田巨富知多少?
清朝道光年间,富豪邓启华以纸起家,发达致富,建造了姑田最大的房子。邓礼宸继承祖业,以经营义隆号纸庄闻名海内外。1949年初,邓礼宸的小儿子被土匪绑架,后来被共产党人张鼎丞率领的部队救了出来,抗美援朝时,为感恩共产党,他倡导连城商贾共同捐资购买了一架“连城号”飞机献给志愿军,光他一个人就捐了80担银元金条。
而最让人咋舌的富豪当数沈家强,人们称他为“姑田的沈万三”。1943年,他从广东汕头卖回连城县有史以来第一辆“劳斯莱斯”轿车,由于当时连城到姑田的公路尚未修好,他就通过水路运达蓆湖营码头,最后请人把车抬回姑田,这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富甲一方的他当时拥有18个谷仓的银元。
中堡村的华家,祖辈也都是大纸商,据说银元盈室,多到只能用大水缸和谷仓来装。
纸业的发展最受益的是纸庄商家,在姑田,有商号的纸庄就有50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有姑田上堡的洪春号、中堡广泰号、下堡吉兴号三家。洪春号由六大股东合资经营,每年每股可分纯利白银一千两,折合光洋一千四百元,人们称该庄号为“一颗摇钱树”。
五
姑田宣纸造出众多商贾巨富,但谁又了解一张宣纸,从毛竹到成品,前后需要花费360天时间,经过72道工序。整个手工制作过程环环紧扣,制作技艺实为不易。
来到姑田时,正值立夏,大龙宣纸文化公司总经理池沧海是纸帘制作的传承人,他正带领着员工忙着砍竹取材。他说:“今天是立夏,我们必须在立夏前后这十天内砍下嫩竹,取竹竿的上一截为连史纸竹料,截成每节1.5米长,削去青竹皮,中间破开。分层放入竹塘中浸渍。60天后,新竹腐烂,再用木槌敲打成丝,清洗干净,上竹架,晒干便成青丝。然后是蒸煮黄坯:把青丝拧成小股放入石灰中浸渍,进行翻堆后再泼上石灰浆,使青丝深软化。把青丝搬至水塘洗净石灰浆,然后上竹架晒干。把青丝浸渍石灰浆4天后成“灰青”。接着把灰青放入坯炊房蒸料1天,然后将灰青出炊,洗净上竹架晒干。再把灰青放入碱水池里进行过碱,然后蒸煮一天一夜,出炊后洗净碱水上竹架晒干成了“黄坯”。接着才是天然漂白:把黄坯撕装成80公分大的饼状,放在朝南方向的山坡的茅草和灌木丛上,每个月翻揙一次,三个月后黄坯经过日光雨雾的自然漂白已成了白料。”当然这三个阶段还只是材料的准备阶段。
接下里才开始造纸。造纸工艺分碓浆、荡料、捞纸、焙纸、检纸等流程。当然,造纸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这项环节最考验师傅的手艺,要捞出高质量的纸张,一般纸工要经过两、三年的训练才能把纸的厚薄捞匀,接着就是焙纸,把纸烘干或晒干,最后是检纸,每100张折成一刀,盖上字号、商标、品名、等级印章,包装出货。
72道工序,360天,从竹子变成薄如蝉翼的宣纸,其间的奥秘与技艺,不伟大吗?
六
几百年过去了,随着工业文明不断推进,纯手工制作的连史纸因生产成本高而失去竞争力。机制纸的大量生产,使得手工土纸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下降,因而,辉煌四百余年的姑田纸业逐渐凋敝,连史纸昔日的风光也大不如前,仅保留小规模的手工生产。
时至今天,姑田古法造纸在阅尽沧桑世事之后,已不仅仅是纸的概念了,而是厚重的纸业文化传承,是连史纸兴衰演进的历史记忆。作为价值不菲的文物,姑田古法手工造纸旧址既是时光的印记,更是绵韧千载的文化余脉。
时光一放手,姑田的昨天,就如同孩子们脚上踩着的滑板,一滑,就滑过了千年。如今,在键盘迅速取代书写的今天,岁月的流逝会不会是连史纸的深情告别呢?
还好,池沧海、邓金坤以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在坚守着,坚守这绵韧千年的文化根基,虽然经济效率再没了昔日“金姑田”的辉煌,但传承祖辈这一“千年寿纸”,痛却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