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的时候, 脑袋里面一直有很多问号, 问号的关键点都是指向一个地方,如何才能系统的读书。
随着读书种类越来越多,看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复杂,站位立场也越来越模糊,所以在看待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反而变的更加圆滑和事故,然而在看书这个纯粹的角度上也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急需一款良药来纠偏,让眼睛能够以正常的视角看世界。
具体的来讲,很多模糊的地方导致最终的结果就是,不知道了如何读书,如何去用合适的方式来获取内容,记录和存储知识,检索知识,同样一些提升自己的一个转化方式,尤其是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拆书帮里,我学到了很多工具,找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经常听罗胖的一些观点,从很多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世界,来面对世界,话虽如此,不过当面对一堆堆的解决方案点的时候,不自觉的忘记了框架内的方向,也模糊了战略上的解决方案,一本书,里面有很多拆点,也有很多可以解决问题的how,然而零散的重点反而消耗了大量的注意力,降低了很多的读书乐趣,尤其是忘记了最初开始的方向。
所以,需要寻找一个在这个阶段能解决读书获取信息的方案,来应对模糊的现状,后面再考虑完善提升的问题。
奥野宣之讲到的读书比较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任务型的读书,一定要有目标,接下来的操作一定要有结构化,就是读书要结构化。所谓结构化,就是开始从目标作为源头,第一要会选书,根据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能解决问题的书,接下来就是购书,线下购书,不过现代社会,线下和线上几乎能做到互补,线上同样能看到相关类别的书籍和信息;第三是开始读书;接下来就是笔记,从抄到记,到想,把信息整理总结和转化;最后就是活用,偏向于使用出来。
同样在书里面,奥野宣之讲到了很多具体的小技巧,相对于现在来讲,或者对于自己来讲有相当一些不是那么适合,比如剪报式做记录,比如时间顺序依次笔记等等。不过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选书,多选几本,多几个观点来参考分析;设立可以检索的关键词,作者,书名,种类等等;多读百科全书,可以从一定的系统角度来看待问题的维度;通过订阅等方式来涉猎信息的宽度,不时之需,交替看书等等。
同时,根据奥野宣之的参考,也掺杂自己以前粗略的读书方式,建立了暂时的一套阅读体系。
首先无论什么类型的读书都是有方向的,即都有目的性,只不过目的性有相应的区别,有时候自己都不注意去区分,不过既然对于解决问题需要边界,那么就必须有边界的划分问题。一般来说目的性分为三大类:
一、信息拓展,新闻类别、新知方向、增加趣闻;
二、丰富类,对于情感上,对于一些阅历上等等,增加虚拟满足的积淀,可以是精神鸦片,也可以理解为提前感悟人生,不代表不能感悟新知,也不代表不能学到客观解决问题方式,但方向上为感悟类别;
三、解决问题类别,对于问题,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客观唯物问题,客观存在的现实事项,需要一种方案来疏导、来运营、来提升技艺等等方式;还有一种就是向内求的唯心问题,对人生观的思考,对世界观的探查,对价值观的定位等等,从而指导人生前进的方向和拓展探知未来的容纳度。
借鉴奥野宣之的一个思路框架,读书是有流程的,
首先明确明确的需求,明确目的;
然后选书,从网络,从线下,从朋友介绍,从线上课程,从行业人群等等多维度来获取达到目的的学习方式;
购书,从获取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边角资源和可扩充方向,或者有能会重新引导追溯目的的本质性,涉及面不要单一;
读书,读书方式暂时根据内在需求和书的种类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第一种书籍是可以通读的书籍,值得系统性的学习和借鉴;第二种为关键点类别,更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寻找目的答案,其他的框架仅仅可作为一个标题来做了解;第三种为研读类别,需要多角度,多遍数来看,来读,也可以理解为高频次的通读。具体的实施方法在下面记录。
最后一步,则是活用。这一点我借鉴拆书帮里面的A1和A2,比较有实际意义,从自己的人生现实角度来使用和反馈学到的方法,变成自己的一个惯性思维。
具体来说一下三种自己的读书方式,也是对于自己的系统性读书方法做一个How的记录,以便于将来的沿袭。
三种类型方式主要区别在于笔记记录和剖析的过程。前端了解都需要从系统性来了解背景:
1、了解作者,生平、贡献
2、了解这本书的背景,有可能就一句话,但就一句话有可能颠覆整本书思路的局限性
3、书的整体框架了解,写书的目的性做了解
4、对于通读类书籍,
需要在每一个片段过程做记录和笔记;
在每一个片段(一个信息点或者一个章节)通过4w的方式来记录总结,What,why,how,where,陈述内容,这样做表现的优势,如何明确的达到,分条实施,对于操作适用边界在哪里;
接下来I的反馈,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综合其他信息来思考书里面知识的可实施性和适用性;(有点像A1)
对片段汇总和回顾,综合自己的反馈,完善上面的4w,形成自我意识的信息;(变成新的4W)
对于关键点类书籍,
需要筛选片段需求点,及时在书的中部,也要将前面草草了解框架即可,不然浪费无意义的精力;
对于需求点,通过4W+1I的方式来形成自己的新的4W
对于研读类书籍,
相对于其他类的书籍,最为大的区别就是重复的获取信息,根据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状态获取的信息也有区别,多频次的通读,获取信息,更多的获取是向内求,对唯心方面的探索。
5、读完之后,汇总书籍的框架和目标,贴合自己的需求,贴合自己的角度,来总结。并且突出在过程中的新4W,去经历自己新的A2,应用于生活。
暂时性的一个方案有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打磨,完善,对读书方式形成新的4W,对目标的追逐更加的精准,信息的拓展更加的全面,唯物和唯心维度更加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