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的IQ智商测试
在电影《天下无贼》的有一个搞笑桥段,范伟扮演的劫匪到火车上打劫,里面提到ID密码之类,也提到IQ测试(Intelligence Quotient)。
在西方数百年来一直有一个理念,人的智力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分数来评价高低。这个理念的出发点在于,一提到某个人的智力,就会冒出一个问题:你的智力有多高?(How intelligent are you?)
这种评价分数体系,经过发展可以用一系列的指标评价一个人的总体智力水平,然后归结到一个具体的分数上。比如,90分,110分,还是天才的130分等。这种总体智力测试给出的分数,在上世界被广泛应用于在生活和工作场合以及军队中对人们进行安置、评判和分组,用来描述人们的总体智力水平。
2,IQ智力分数的质疑
上世纪70-8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质疑简单用一个分数就囊括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方法。
许多实践中的IQ测试方法,被发现带有先天问题导向的设计缺陷,往往会倾向于特定的经济阶层。比如由白人精英设计的IQ测试方法,被认为对有色人种带有先天的歧视而不自觉。也有的是地理人口上的因素,比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人口评价值偏低等。
随着简单以单一分数评价总体智力模型的批评和质疑越来越多,IQ测试开始悄声褪色。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智力模式的多元化也趋向于形成共识:不同的人,可能拥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和智力能力,不是单纯的分数高下之分。因此,人们的问题从你的智力有多高?转到了:你的智力是哪一款?(How are you intelligent?)
在这些涌现出的不同心智模式能力理论中,哈佛教授霍华德.盖特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出版了一本书《心智结构》,提出了多重智力的观点(multiple intelligence)。
3,哈佛大学盖特纳教授的多智力模式
①智力区分标准
盖特纳的心理学心智模式理论是概念性的,但是不是纯粹空穴来风,是在当时大脑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比如大脑分区功能,左右半脑不同的功能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八个普遍存在的科学医学现象作为判断一种独立智力存在的标准。
比如说,人们大脑受伤后,有些功能受损,而其他部分功能正常,说明受损的大脑功能是独立的智力;又比如,研究发现一些天才的大脑确实某一部分异于常人;也有的人音乐有天赋,有的人运动有天赋等等。
②盖特纳的多重智力理论
A,语言智力(linguistic),包括文字措辞能力,音调、词意和用词能力等,如莎士比亚;
B,音乐智力(musical),包括音高、节奏、音色、声部等,如莫扎特;
C,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包括数字、数量、分类、因果关系等如爱因斯坦;
D,空间智力(spatial),精确视觉能力、心理旋转和图像转换能力,如毕加索、达芬奇等;
E,体能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控制处理物体的能力,如卓别林、乔丹等;
F,人际间的智力(interpersonal),觉察别人的感觉、情绪、目标和动机的能力,如甘地、林肯、马斯洛、温弗瑞等;
G,觉察内心的智力(intrapersonal),觉醒一个人内心的感觉、情绪、目标和动机的能力,如柏拉图、海伦凯勒等;
H,感知自然的智力(naturalist),认知和对环境自然分类的能力、对自然世界的敏感性,如达尔文和芮查卡森;
I,存在感的智力(existential),对与人们上升的关注的敏感把握能力,比如人活着的意义、生活的重要性,死亡的意义等,如马丁路德金等。
4,启示
盖特纳本人也承认,自己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所以,按照他的模型构建,后添加上了第八个和第九个,以后还会出现第十个、十一个等等。
①人的智力的判断标准不仅仅是智商IQ,还有许多种智力模式。
有的人可能学习成绩不是多么优秀,但是其它能力较强,完全不必以单纯的考试分数来论高下,决定人的一生。
但在现在应试教育的方式下,为了体现公平,还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替代应试教育。因此,需要社会和教育界一起形成共识,探索人尽其才的解决方案。
②教师应该有教无类,相信人各有才,用激情去让人成才,而不是只关注高分的宠儿。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身体的成长发育期,教师的评判和看待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这在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美国橡树小学的实验中,已经证明。仅仅是教师对孩子抱有成才的期望,就足以让一个孩子感受到激励,从而自我努力向上。
③社会和企业应该探索一套如何让不同智力模式的人才发挥才能的机制,选拔、培养和任用。
④个人也不要过分和别人比较某一方面的能力,也许先天的一些禀赋人家就是强过你。
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一款智力模式是你的优势,对此每个人应该有充分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