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时时刻刻》The Hours后感

前言——

最近貌似跟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比较有缘,接连着看了几部她的作品。

最早知道她是在大学时期看的《穿普拉达的女王》,后来又看了《走出非洲》(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后来几部就都在近期才看——《朱莉和朱莉娅》,《妈妈咪呀》,《廊桥遗梦》。




首次看《时时刻刻》感觉有些艰深,复看似乎又增加不少新的体会。

一本书,《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将影片三位女主人公的生活串联在一起,平行叙述,互相穿插。

弗吉尼亚·伍尔夫,因精神原因(曾两次试图自杀),暂居于伦敦郊区,并进行着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创作。

劳拉·布朗,一位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身怀二胎,准备给丈夫办生日派对。正在阅读小说《达洛维夫人》。

克拉丽萨·沃甘,一个女同性恋者。一直照顾着生病的朋友兼昔日和现在仍深爱的恋人-理查德,并筹划着一场庆功晚宴。理查德自见她起就称其为“达洛维夫人”。

【若事先了解过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作品《达洛维夫人》,有助于对影片的理解。】



观影——

花,开启了一个女人一天的生活。

劳拉·布朗,平和地从睡梦中醒来,丈夫的鲜花和问候一如往日。而富裕的物质和美满的家庭并未在其脸上增添一丝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达洛维夫人”(克拉丽萨)一大早就开始筹划理查德的受奖晚宴,但晚宴主角并无半分热情,为不辜负好意只勉强应承。

伍尔夫在构思新小说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满腹牢骚的佣人,安排接待姐姐一家的餐点。

女主人们各自处理着这些日常事务,但从中却找不到自己真正追寻的生活意义。

挟带着水草的清流将劳拉·布朗打回现实,在死亡面前重新选择生存,以离开面对自我。

身患绝症的理查德,凝视母亲相片,终于也决定解开枷锁,跳出幽蔽的格子间,放飞自我与爱自己的人。在那一刻跳脱的自由中,想必也已原谅了当年狠心抛下自己悄然离去的母亲——劳拉·布朗。

几近崩溃的伍尔夫,虽有丈夫和姐姐的关爱,但内心的孤独只能独自承受,最终选择在癲狂中陨落,任一切随水流而逝。



后记——

你,我,他,总是在不断的自我交流和互相交流中沉淀,释放。

当自我交流的沉淀不断积压无法通过互相交流有效输出时,强烈的孤独感将自我包围。

是否天赋异禀的人注定孤独,于孤独中将思想以作品形式呈现,使我这样的平凡人有幸碰触不一样的自我。

无论读书,观影,冥冥中总觉得有种缘份主宰。

每碰上一本喜欢的书或是一部欣赏的电影,都有一种有幸与之相遇之感,心里默默存续感激之情,感谢创作者的分享,珍惜每一次的相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时时刻刻》The Hours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