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老板无缘无故冲我发火。”朋友和我讲。
“他怎么无缘无故?”
“不知道,就是突然对我发火,我们老板总是针对我。”
“嗯……这是你自己的判断吧?”
“啊?为什么?”
在沟通技巧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分清自己或对方的陈述是事实还是判断。
Fact是:What is it?
Judge是:What do you think?
Fact是不用自己的想法和固有观念对对方的行为或讲话进行判断,能够做到客观地接受对方的信息。
Judge是根据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对对方的行为或讲话进行判断,这样容易误解对方。
搞清楚什么是fact,什么是judge,才能帮助你更好地采取对策。
回到前面的对话。
“昨天,我的老板冲我发火。”这是事实。
“昨天,我的老板无缘无故冲我发火。”这是判断。
根据第一个事实描述,你会想老板对你发火是不是因为工作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会追根溯源探讨实际情况。如果是工作上没有做好,那你会进一步去关心自己的工作,优化你的工作方法。如果你思考来思考去还是没有找出工作上的问题,那你可能会去请同事请领导帮忙指点。
当然,你也可能会进一步再想想老板生气的其他与你工作无干的原因。而当你知道原因是“老板最近情感不顺”,那你就不会再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也就不是那么care了。
而根据第二个判断描述, 你只会觉得老板就是在针对你,嘲讽你,就是看你不爽想逼你走。于是,你也处处针对老板,你变得暴躁,你变得焦虑,你到处和人说自己惹到老板了,却从来不会想自己存在什么问题……
再又比如,“这个活动来了100多个人,大家觉得这门课程很好,希望下周再开一场!”这句话,前半句是事实,而后面就是判断了。
当你把这样的反馈上报给经理时,经理会问你这个判断从何而来?你说,这是从现场观众的反应得出的结论。
可是,这个结论有数据支撑吗?真的是大家的想法吗?
你不知道。
这只是你的“我觉得”。
因此,你需要进一步做个XX活动反馈调查问卷,发放给这100多个人,从而根据他们填写的答案来得出是否有超过80%的人期待再次参加系列活动。
我的爱情心理学课老师,曾让我们在纸条上写下另一半最容易惹怒自己的话,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走动、交流,看看都能得到什么样的答案。
“你怎么总是这样子。”
“算了,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
“我和TA只是朋友,你怎么老是疑神疑鬼。”
“我没什么好说的。”
……
我们把这些能够轻易激怒你的地雷拎出来看,会发现它们在传达的意思都是:哎呀你怎么老是这样想啊,你有没有意思,我都解释N遍了,你还要生气?你还没完没了了?
或者是:你怎么总是get不到我生气的点?我在乎的已经不是这件事本身了好吗?我在乎的是你的态度啊,你怎么总是这样,从来没好好哄过我啊!
KO,完爆!
老师说:“老是”,“总是”,这样的词最容易激怒别人。
说“你怎么老是这样”的人,本质上就是在judge别人。
在一段感情里,你的judge很容易伤到TA。
因为这说明,在你那里,你一直觉得我是这样的。
男生没有发觉女生情绪不对,没有及时哄女生。女生越想越崩溃,直接质问:“你怎么老是这样,一点都不照顾我的感受!”
男生问:“我哪有老是啊,我就这次没及时发现啊,那你说说以前还有哪几次?”
女生哭:“有哪几次你不知道吗?自己总是这样子,还好意思质问我吗?不爱就拉倒!”
男生崩溃,一边不知道该怎么哄女生,一边又觉得自己也很憋屈。
就因为这一次的错误,我之前哄过你的一切都不算数,我上周给你煮粥不算数,我上个月请假陪你去医院也不算数,我半夜两点给你下去买便当也不算数,我对你的好通通不算数?凭什么啊。
所以,在这样的沟通中,用“老是”去judge你的另一半,是很容易引起矛盾的。
你要表达的,应该是fact,而非judge.
Fact是什么呢?
是“你这次都没有照顾到我的感受”,而不是“你每次都不照顾我的感受”;
是“你今天回家晚了,十点才回来”,而不是“你怎么最近总是回来这么晚”;
是“今天我生日,你没送我礼物”,而不是“你怎么没送我礼物呢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所有的沟通,都应该是讲fact,后面你judge的未必是fact,只有当你把fact即客观事实讲出来,对方才会知道你在意的是什么,才能进一步给出他的理由。
所以,如果你说“你最近两天都是十点才回来”,你的另一半会哄你:“不好意思啦宝宝,我最近工作实在很忙,今晚加班,忙完这周,下一周就陪你去玩哈。”
但,如果你说:“你最近怎么总是这么晚回来,你是不是在外面有别的狗了?是回家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压力吗?你以前不这样的。”你看,一上来你就带着judge的语气质询他,字里行间充满火药味,他还能接你的话好好哄你吗?
就算他能,那你还能安静下来听他的解释并且不生疑吗?
很难吧。
前不久,朋友Z和我聊天时说起另一位朋友P和他聊我时提到“HR门槛不高”这件事。
“HR门槛不高。”
哇,我瞬间炸了。
“他什么意思?”
内心OS是:他什么意思?是说我找的工作挑战不大,轻轻松松就可以进,进来也不需要什么能力么?这是在挖苦我吗?还是瞧不起HR这个工作?哇,那我觉得他这样很不nice诶,怎么可以因为自己不是做这个的而跑过来说这个门槛很低呢?……
我就越想越生气。
气了一段时间后,我去找P理论,问他什么意思,既然是朋友,为什么我会在别人那里听到这样有指向性的言论。
他拼命解释说自己没有别的意思,当时也只是为了安慰另一个朋友关于工作上的事,所以提到了HR入行门槛不高的话,但没有恶意。挂完电话之后也知道自己不应该这么想,但他觉得自己知道就好了,也便没有再过多解释,没想到我听到了会有这么大反应……
这个时候我突然冷静下来……
天呐我在气什么?
我是觉得自己的观念很正,所以过来挑战他说服他吗?
他有说我能力不行吗?
他有说做HR这个工作的人低人一等吗?
没有!他没这么说过!他说的仅仅是一句“HR门槛很低”。这明明是一句客观陈述啊,我竟然以此来judge他的职场观念,judge他对我的评价,judge他的动机?
所以,不注重fact,而关注自己的judge,十分容易产生矛盾。
意识到这点,我突然冷静下来,跟他道歉,和他说我的想法。就这样,矛盾才解开,两人的沟通也才进一步深入。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A因为有事没有及时帮你忙,你觉得他从来都没帮过你,他不够朋友。
B请别人吃饭没有叫上你,你觉得他就是不想请你,自己偷偷记仇,完全不听他解释,也不想把话说开。
C上课举手质疑老师的某个观点,你觉得他是强行装很懂学术,说他不尊重老师。
D睡到中午才起床,你觉得他这个人一点都不自律,生活邋遢,丝毫不管他前一晚是几点睡的……
我曾和朋友们讲述我的成长:“最近我发现,我的世界好像在重构,起码世界里的很多观念是在重构……走多了看多了听多了之后,我愈发能够把焦点放在客观事实上,能安静下来听不同的声音,因此也就能更包容更能不judge更理解不同声音了。可是我又会质疑自己,是不是也没有什么主见了,好像这也可以那也可以,存在即合理,有点痛苦,有点人云亦云。”
有位朋友是这样回答我的:我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一些事情,没有一个确定的立场,是一个骑墙者,可能会给人一种三观不健全的感觉,但是我认为我本身也还在成长中,知识带给我看待事物更多的角度,我是很感激的,每多一个角度,每让我的世界观崩塌一次,我都会很开心,我会感觉又多感受到一点这个世界不一样的地方。这是我觉得很舒服的一种活法吧,也没有对错,人本来就有多样性。
人本来就有多样性。
每崩塌一次,每多一点新的东西,就会多一点开心,多一点成长。
可能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不带着主观想法去做判断吧,所以,我们才理解更多的不同,才逐渐优化自己的各方面,才能在一次又一次良好的沟通中得到自己与他人的答案。
通过事实,我们学会更好地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继续热爱它。
关于沟通/倾听的3F法则
还有两期 · 敬请期待
3F || Feeling,是“亲爱的,我也很想懂你”
3F || Focus,是“对不起,我是警察”
Thanks a lot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