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神人恰有功

 

图片发自App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鲲鹏寓言故事是《逍遥游》的开篇,可以说“大鹏展翅”的画面就是《庄子》的开篇。

      《庄子》开篇可谓壮哉!不知有几千里大的大鱼遨游于辽阔的北海上,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翱翔于九万里的高空,而且大鹏是由大鱼幻化而成的。大鱼、大鸟、大海、高天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心胸宽广、志向高远、气度不凡的庄子。多少人从这个浪漫的、激动人心的故事中汲取了力量,树立了鲲鹏之志,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庄子怕世人不相信鲲化鹏的故事,在讲述这个故事后,马上就说《齐谐》上记载了这个故事,但世人依然是不相信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不理解庄子,甚至嘲笑庄子呢?庄子知道世人会嘲笑他,在《逍遥游》的后半部分里,庄子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叫肩吾的人,他嘲笑接舆说话没有边际,跟一般人言谈差异甚远。这里庄子借接舆这个人来表明自己在世人眼中说话不着边际,言行与众甚异,经常被人嘲笑。那么接舆说什么了呢?接舆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若冰雪,体态优美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神情专注,使得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您看您能接受这个“无功”的古代神话者吗?如果不能,就来听听庄先生借连叔之口对您的批评吧。

          “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与瞎啊!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天地万物合一,而天下治。何必忙忙碌碌的治理天下呢?”听听庄先生的批评有多犀利,世俗之人都是瞎子、聋子,难道不是吗?有几人能认清人事?更何谈懂得天地之奥妙呢?更多时候世人还要装聋作哑呢!可见庄子虽承认小和大有区别,也没否认小的就一定是不会逍遥于自我之境,但庄子追求的是大境界,这种境界与天地同在,日月齐光。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就如同老子所说的道,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天地日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即使大鹏令人称赞仰视,但还是因为不够逍遥而被庄子否定了,与天地相比,大鹏还是渺小的不值得一提。

        这位无功的神人其实他的功特别大,他能使万物不受害,年年丰收,天下大治,他的治世之道便是他的德行与天地万物合一,而不是穷心究力地治理天下。可见无功不是不建功立业,而是遵循天地之道顺其自然所成就的功业。再用庄子的寓言故事来讲讲这个道理,田野里的夜猫野狼为觅食小动物而伏在洞口,这些猫狼之流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忙于觅食,功于心计之时,不想却中了猎人的机关,死于网中。而有一种牛,它有庞大的身体,像天边的云,本事很大,但它不能捉老鼠。可见为追名逐利而忙忙碌碌的世人在庄子眼里就像夜猫野狼一般。这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苦心孤诣、反复无常、不择手段,到头来都不能自我保全,何谈功业呢?庄子的思想并不消极,他的逍遥状态非高尚的至人是不能达到的,常人没有“逍遥”的慧根,难以企及逍遥的境界,才会觉得庄子的思想不切实际,玄虚莫测罢了。世人不相信庄子也非故意,只是见识仅到这个地步罢了,庄子也说“小知不及大知”,也承认物的差异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庄子认为大有大用,要因物为用,随顺物性,不要执迷于自我的意识倾向。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是不能当瓢盛水的,但它可以制成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长得弯弯扭扭、疙里疙瘩的大树不符合圆规和直尺的取材要求。自然不会被木匠相中,但大树也因此免于刀斧砍伐,它长于旷野里,供人悠然地徘徊于树下,自在地躺于树下。大树虽无实际之用,却得彷徨逍遥精神之大用。世俗之人只看到实际的所谓“有用”,在庄子看来,这是十分危险的。世俗之人连“小”都谈不上,堪称“卑”“微”“渺”,不能懂庄子的“大”,世俗之人与庄子本不在一个天地间。

            庄子讲尧治理好天下,安定海内后,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拜见四位得到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当尧面对姑射山时,他遇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面对姑射山上通达的神人们,尧忘记原来殚精竭虑治理的天下。尧原来的世界只有一个,而他现在领悟到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价值取向更自然而合于天道,尧不再执着于原来自己那个世界及其价值。心中有高远的境界,在追求极致的境界时全身心投入,连自己都忘记的人,这样的人还在意功名利禄吗?然而因其达到忘我的境界,功名却随之而至,古今中外这样的人物也不少。这就是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功神人恰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