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对么?

昨天听了老师《论幸福生活》的第2讲,怎样看待“杀人放火金腰带”的不公平现象?心中一直不能平复,思绪潮涌。

如果人世间真的「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我们还有什么勇气屹立在这个世界上?这的确是一个扣心之问呀。自古至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在历史小说或者现实生活中也常见到不少此类现象,但一直都想不透其中的逻辑关系。

自己朋友中或者很多文章中的作者或人物,羡慕金腰带的大有人在,非法占有国家公共资源的人常常大言不惭,甚至有人在别人面前洋洋得意显摆自己或家里可以吃饭报销,加油报销,买东西可以开票等等优越感。周边的听众无不动容,面露羡慕之色。往往好多老老实实干工作的,职位不高工资较低,干的活还很多,在这些人眼中或笑谈中往往充满鄙视和耻笑。

我一直很反感这些人的论调和价值观,但是我当时也没办法找到什么很好的论据去反驳他们。直至昨天听了老师这一堂课,真是醍醐灌顶,困惑心中的问题,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答案,自己内心坚守多年的东西,似乎也找到了依靠或者说是慰藉吧。

从小父母就教育自己,一定要做个好人,特别是我老妈天天挂在嘴边,“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起歹心,不要贪小便宜。老妈子这些话我读书以后都能想得明白,但下面这句话,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想得清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老妈子说起这句话的频次很多,每当我们读书或干活(更多是干农活)有点偷懒的时候,老妈子马上就把这句话甩过来。老妈子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她喜爱听大戏,每年庙会的大戏班都是她最爱,这些朗朗上口略带点哲学意味的警句,应该是大戏里面的台词了。

往往在大戏里面的主角都是忠良后代,为民请命的清官,救国家于苦难的民族英雄,诸如抗金名将、抗倭名将、塞外英雄等等。这些大清官大英雄,一直是老百姓念念不忘的。虽然生活中有很多不公,有很多不愉快,但是老百姓也希望在戏里面能找到寄托吧。听了老师这堂课,我才真正明白,人间真的需要英雄,社会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就应该有主流的正确看法。颠倒黑白虽然可以混淆视听,但最终是阻挡不了时间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吃得苦中苦,就是正确对待苦难和挫折的乐观态度,迎难而上而不是逃避。方为人上人,按照老师课文中的说法,应该就是一个成功的好人了。应该不是指那些成功后开始追求快乐与享受,而不知收敛的人。

老师在昨天课后的问题,“用今天所学内容分析一下「逃离北上广」去大理现象”。我觉得逃离“北上广”去大理就是一个人面对困难时的个人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但是他的行为是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

既然说是逃离北上广,那肯定是这种大城市里面生活受到了挫折,心生疲惫或者投入与产出极不对称,这一种是不适应的逃离。另外一种应该是赚到钱后的逃离,希望换一种活法。其实,我个人心里面挺羡慕那些逃离北上广到大理去生活的人,但是我肯定是做不到的,因为我本来就不在北上广,更谈不上逃离了。

我很赞同老师在《易经》里面所说的那句话,“财富是自由的定价”。很多逃离“北上广”去大理,也许是希望追求自由,如果真是在大城市里面挣到钱,能够到大理去自食其力,自己从事一些旅游相关的小生意,帮助别人从中找到快乐,这是强者行为。

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个生活强者。如果在大理还能帮助到别人,带去大城市的一种清新的理念,把自然旅游资源与商业结合起来,为当地百姓或者外来旅游者提供方便创造价值,也是一种成功吧。我内心特佩服那些在北上广打拼的人,自己办厂做大公司,为社会解决就业困难帮助更多人,这种是最大的成功。

始终觉得逃离北上广,不能说是一种消极的状态,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有人逃离,有人进入,这就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吧。进入大城市打工的乡下人或毕业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早期打工者的离开或者是赚到钱的人的离开,喜欢另一种活法的逃离,正好为新生劳动力进入大城市腾出了空间,接力现象而已。

如果是纯粹意义的逃离者,估计到了大理也是呆不长久吧,新鲜劲过后最终还得回到城市里面去打工的,毕竟要活下去。不敢正确面对困难的人,无论你逃到哪里,相类似的问题还是时刻伴随你左右的。俗话说的好,在一个地方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在另外一个地方同样也会面对的。

大城市代表机会与挑战,大理代表情怀与希望,如果你能把挑战与情怀结合得很好,那就是人间四月天了。无论是哪一种,过程中的苦难都会随时出现的,大城市是快节奏的悲喜交加,大理是寂寞的等候于日落日出之间渐行渐远。想好了就动身,如果没有计划,就老老实实早点睡觉,天亮去上班,多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站得高,看得远,说的就是个人的认知决定他行动方向与取舍。一个人的眼界和认知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也许当下的问题在他眼中已经不存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