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式创新

Theranos的风波已经过去有些年头,但不得不承认,她的兴衰依然是我读过最耸人听闻的商业故事之一。

这家公司创立于2004年,取名Theranos的原因是由治疗(therapy)和诊断(diagnosis)两个词拼合而成。创始人是斯坦福的辍学生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旨在通过他们的仪器—被取名为:爱迪生,让人们可以仅用指尖的一滴血,来完成对身体200多项指标的检测。

直到在2015年《华尔街日报》踢爆这个美丽且宏大的故事之前,所有你想象得到的来自创投圈最高的赞赏都被加诸于Theranos和伊丽莎白身上:比肩盖茨和乔布斯的女人、特斯拉之后最伟大的商业公司。

但事实上,这家公司宣传的一滴血检测身体指标的服务根本无法做到。他们将参与者的血液样本带回总部稀释多份后,依然用传统厂商如西门子生产的血液检测仪器做检测试验,取平均值寄回给参与者,结果自然是错的极其离谱。

除了卖白粉,像这样能把商业、道德、医学、科技的禁区一桌全掀的打法实属罕见。

但Theranos不仅一度估值90亿美元,公司内一众科学、工学博士被牵着鼻子走。政商界大佬们完全被下了降头:董事会囊括了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舒尔茨,投资人里有默多克,Oracle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多说一句,这些big names的投票权加起来0.3%都不到。99.7%的投票权都在伊丽莎白手上。

不封PUA女王实在说不过去。

前面说到的深度报道这一骗局的《华尔街日报》记者约翰·卡雷鲁(John Carreyrou),写了本名为《坏血》(Bad Blood)的书来还原Theranos创业-倒闭的过程。

我读完后甚至感觉应该被归到宗教传奇,处处诡异,页页降头。

硅谷创投圈对待新公司的两句F打头的名言流传甚广“Fear of missing out”&“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前者简称FOMO,指代投资者一种“害怕错过”伟大生意的担忧。后者更直白:先这么造假吧,总会成功的(要硬是理解为“等我找到韭菜接盘”也可以)。

奇妙的是,两句话结合后,就可以变成一场薛定谔的生意。不像我这样事后诸葛亮的话,很难判断真假。为Theranos工作的那些高智商博士们,尽管经历了一遍又一遍反常识的东西,但也大多只能怀疑自己智商降了维,默默地把课本知识还给了教授。说到教授,毕竟圣地硅谷中圣地斯坦福工程学院的副院长钱宁·罗伯特森(Channing Robertson)——伊丽莎白在校的老师,也在为Theranos站台。

另外,尽管硅谷依旧是全世界科技创新的来源地,但隐隐感觉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美国互联网泡沫后的复苏,人们对于革命性技术的关注远逊于对英雄式人物和故事(Heroic)的关注。这里你可以列出一大串名字,不管是不是404 Not Found的那种。也许是碍于双F名言的影响,英雄之名如雷贯耳,言谈举止奉若圣经。但至于他们真的创造了什么价值,少有关注且无从分辨。

不能怀疑英雄,怀疑就被盖上没有梦想的名头。英雄不会错——至少英雄的投资者们是这么认为。

当然,大众偏爱故事的这一特性符合传播学的规律。只是没料到规律准到了藐视贫富差距,藐视行业特性的水平。毕竟“塑造英雄”这一行当,贫穷国家的平民行业更拿手才是。

至于硅谷,“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code”这话你们自己不是说到嘴唇起老茧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骗局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