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Web三层架构

什么是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界面层(User Interface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又称为持久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表示层(UI层):

表示层也称为界面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BLL层):

负责关键业务的处理和数据的传递。复杂的逻辑判断和涉及到数据库的数据验证都需要在此做出处理。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数据访问层(DAL层):

主要负责对数据库的直接访问,为业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根据传入的值来操作数据库,增、删、改、查。

为什么要用三层架构呢?

1.团队开发,便于管理

三层架构使得合作开发成为可能,由于各层相互独立,一个小组只需负责一小块就可以。结构化的编程方法面对大型的项目会感到力不从心,因为结构化设计必定会使程序变的错综复杂。逻辑主要在BLL层,就使得UI层也就是客户端不承担太多的职责,即使更新业务逻辑,也无需修改客户端,不用重新部署。

2.解耦

上一层依赖于下一层,如果测试下一层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就只有可能发现在本层了,便于发现和改正BUG。体现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比如楼房是分层的,我们要到哪一层楼非常方便,只需在电梯里按下那个楼层的层号即可。而三层架构就好比开发的软件“楼”,哪层出现Bug,哪层有问题,我们作为开发人员能够随时找到,并修正。 各个层次分工明确,将一个复杂问题简单拆分了。

3.代码的复用和劳动成本的减少

分层的根本在于代码的复用和劳动成本的减少。分层的最理想化的结果是实现层与层之间的互不依赖的内部实现,所谓的即插即用!

三层架构也是有一定的缺点,但是总的来说,利大于弊

你可能感兴趣的:(#,web开发,Java,前端,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