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高超思考力,小白需要好好思考避免“跳坑”

查理芒格说:“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而在思考这件需要长期践行的事情上,这个“避坑”思维,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这本书中都告诉我们了,作为一个提升思考力,构建多元思维模型的小小白,这些问题就是书中提到的各种“坑”,首先知道坑在哪里,遇到它们都跳过去,我们将成长为“超级玛丽”,并将练就高超学习力。

(一)关于学习,不是我想的那样

学习了十几年的自己,总想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以为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就是厚重,就是渊博,原来,却不知道自己早已陷入了学习的泥沼。成甲老师说:“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乍一听,什么?我都学习这么多年了,难道还错了吗?放下评判仔细想想,学习是为了“用”,而用不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吗?成甲老师是参透了学习的本质,并且把学习终极目标的心法传授出来了。而书中也对“更好的决策依据”进行了阐述,即:“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而这些就是芒格说的“思维模型”。

(二)关于思维模型,多的是我不知道的事

身在一线城市,没有背景,没有依靠,各方面普通,但想要在这片竞争激烈的沃土立足,仅凭自己最熟悉的决策方式——个人的有限经验,很难看见未来。对于多次听到“思维模型”,却不知道其为何物的小白来说,这仅仅是个高级词汇。好的思考者和传授者总是可以抽丝剥茧,层层剖析,成甲老师在颠覆我的认知的同时,给予好的方法、工具,让我更靠近它、了解它、运用它。“思维模型”既然是学习者应追求的目标,是好的决策依据,那是否应该就是模块化的呢?

书中的答案是否定的。“思维模型”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颠覆了学习和成长的基本单位,不再以知识为单位,而是以各个学科的原理、规律作为知识管理、思考问题的基础。

而模型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根本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间面临的共同问题。找到问题,是学习中寻找更好决策依据的逻辑起点。没有问题,决策依据终将成为一把尘封的“宝剑”,至于是否能传给挥舞他的人,是否后继有人继续传承,都无从谈起。

发现问题真的很重要。很多人往往喜欢做策略的“执行者”,而不愿意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从我自身来看,还是因为习惯于做低维的“不思考者”,而不愿意摆脱“旧”的习惯回路,不愿意跳出舒适圈去追问、去思考。找到问题的有效策略:读书与工作。前者可以借鉴查字典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而后者则不得不谈谈“五星笔记法”。

(三)关于记笔记,别再停留于旧学生时代的记上了

从旧学生时代一路走过来的自己,曾和成甲老师一样,以为做笔记就要记下重点的句子和观点,以便提醒自己,强化记忆。直到看完《好好思考》,才知道自己原来的线性思考的方法是机械的、单细胞的。书中写到:“做笔记应该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记住观点,只能一直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学不好可能重演“东施效颦”;而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记笔记这个动作的价值感显现,目标感也凸显,自己得到了精进,一旦打通,刹那间“破茧成蝶”。想要成为好的思考者,别再“ctrl+C”别人的观点了,学习并领悟了别人的思路,就会成为不会被“后浪”追赶并淹没的“前浪”。

(三)关于习惯养成,你可能有很深的误解,包括我

“训练一个新习惯就是要每天坚持做下去。如果忘记了,或者回到了过去的老习惯,就是自己没有意志力,培养习惯的失败。”看到书中这句话的时候,我直接对号入座。无数次想要建立新习惯,比如运动、早睡早起、各种挑战计划等等。然而,一旦中断,完美主义情节作祟,认为自己失败了,习惯变挫败,再也无从坚持。这个误解的出现时因为我的判断标准出现了偏差。书中解释:“判断我们是否在内化一种新习惯上有进展,不是看自己是否中途打断了,有没有持续坚持,而是要看一段时间内自己践行某个习惯的频率是否有提升。习惯培养的本质是提升频率。”而缺乏思考力的自己,却因为判断偏差,用一个个“断点”给“习惯养成”判了死刑,现在想想自己曾经多么残忍。

前几天读论语,华杉解析说:“人们不知道的毛病,不在于不知道,而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自以为自己全知道。孔圣人说:“知道你所知道的,同时又知道哪些是你不知道的,这才算真知道!”世间义理无穷,我们不可能都知道。最重要的,就是知道哪些事自己不知道。”跟成甲老师书中,我读到了关于思考,我不知道的地方,也就是思考会跳的“坑”。知道了“坑”有哪些、在哪里,就可以更顺利的掌握“多元思维模型”,成长为“超级玛丽”。

你可能感兴趣的:(练就高超思考力,小白需要好好思考避免“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