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着的鲁滨逊,漂流着的梦想,漂流着的你我

漂泊着的承载着我们童年时期探险梦的鲁滨逊漂流记在1719年的今天被出版,你是否也曾今想象过在荒岛生活,并一度成为理想

公元1719-丹尼尔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出版

笛福出生于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家庭,30岁之前的笛福也算过的不错,家庭幸福、生意成功。转折点就在32岁,生意破产,欠下17000磅巨额债务(我按购买力保守估计约现在一亿RMB)。

32岁后的笛福迫于生活干过很多工作但又屡屡失败,最后依靠写政论文章赚取稿费,结果又因其写作涉及政治斗争多次入狱,如此反复直到59岁。

59岁的笛福已垂垂老矣,决定写一部半自传的小说,于是《鲁滨逊漂流记》诞生,获得巨大成功,稿费也使其还清了一部分债务。此后,他继续写了几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杰克上校》等赚取不少稿费。

但是,晚年在文学上已经功成名就的笛福并不幸福。为了避债,他把财产交给了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并不是个孝子。对此笛福后来写到:“我把自己置于他的从属地位,信赖他,把我尚无生活保障的其他孩子托付给他,而他却连一点同情心都没有,折磨那些孩子,折磨自己行将就木的母亲,他本人过着极为富足的生活。”

最后步入古稀之年的笛福为避债不得不在伦敦老城中心租了间房隐藏起来,在穷困潦倒和孤独恐慌中去世。

从书中折射出的教育哲理

书里一开头,鲁滨逊的爸爸苦劝儿子不要出海冒险,三番五次地劝说,鲁滨逊根本听不进去,后来劫后余生,在荒岛上鲁滨逊回想父亲以前的循循善诱,觉得每句话都讲到了自己心里。

读到这一段,脑海中简直像黑夜中划过一道闪电一般,联想起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例,觉得这段故事情节几乎是对人的认知模式的最经典和深刻的解读。比如教育孩子切忌“讲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让孩子吃点苦头,亲身体会到自己的行为和后果的关联,对于“道理”的前因后果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然后再去教育孩子,这样的效果最好。

再衍生出来,我们可以说鲁滨逊最后领悟了他父亲早年给他的教训,但是代价太大了。在创业时有所谓的“精益创业”,就是通过“最小失败”获得真实的市场反馈,不断快速迭代产品,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代价较小的真实体验,来强化孩子的认知效果。

最后送大家两句话,适用于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坚毅,心平气和才能不被生活所奴役:

当鲁滨逊濒临绝境的时候,“当你感觉无能为力的时候,正是你可以随心所欲的开始。”

当鲁滨逊回到家乡的时候,“大多数时候,往往只有不被看好之人,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你可能感兴趣的:(漂流着的鲁滨逊,漂流着的梦想,漂流着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