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24 佳豫觉察日记日经第976篇

2021.8.24    佳豫

觉察日记

日经第976篇

如果你可以很仔细的观察自我的内在真相,那么你就会发现,内心与外部世界根本是一体的,但这须由关心这件事的人去亲自体验并觉察出真理,这项实验就是静修。

比如说:(-1)²=1

没有任何感官或外在证据可以证明(-1)的2次方等于1,但它却被某个内在逻辑所证实。

也就是说,在外部世界无法找到“负一”这个东西,只能在心里找到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静修过的人,就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没有表决权。

如果不是数学家,就不能对毕达哥拉斯定理说三道四。(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中国叫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哲学里有个术语叫“二元对立”,说的是事物总呈现出一种矛盾对立状态。如:明与暗,善与恶,好与坏等等。

科学上也有个推论,认为人是一种“二元动物”,只要我们在二元世界,就会出现对立性,就是说人逃不开非此即彼的认识论。

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必须通过一连串的阶段和次第,从发展最低的和最不能整合的,到发展最高的和最能整合的。

每一个阶段的自我发展,有可能很好,也可能很糟。这个区分加整合的过程,称之为演化。

让我们回看人的成长史来参静修。

婴儿的状态,大家觉得婴儿是合一的状态吗?

合一指的是将两个分开的东西,往更高的地方整合。

那婴儿的状态是成长的最低点,处于尚未分裂的混沌的状态,也就是说,婴儿是不可能整合一个尚未分裂的状态的。

老古话说: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

1岁到3岁,孩子开始区分自己和在外的物质世界,也就是说,有了初级的界限感认知:自己是这个世界独立的存在——建立自我。

到7岁左右,开始出现各种符号、概念,语言。存在感,会以肉体为基础转向心智,开始有了表象思维,比如:名字,身份……

11岁左右,角色取代心智,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已经开始有能力依据规则来运用思维,比如:分类。

15岁左右,有了是非判断,这意味着有了更高或更宽的整合: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再到以世界为中心……

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他们的存在感也会持续扩张,甚至进入巅峰状态。

如果心理成长也一直持续,那就会发展出高度的身心整合,出现某种程度的定力。

大家有没有发现,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圣人头顶都有光环,它象征着直觉和内在的光明。

也就是说,当修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都开始超凡入圣,也就意味着本身变得光明神圣和庄严。

在静修的过程中,被压抑的东西也会爆发出来。静修不可能消除被压抑的障碍,而是通过静修,可以帮助我们与它和平相处,不被它束缚和影响。

师父在静修课上说:看着那只猴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8.24 佳豫觉察日记日经第97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