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 风雨靠山屯(41)

贺广福

五十年代初期,靠山屯村出现了互助组。互助组是农民为了解决种地中的劳力、畜力、农具不足的困难,自愿结组,结成的互助组织。青头家、大标家、玉师傅家、村东赵喜才家共同结成了一组。

赵喜才和青头一起读的小学,俩人脾气投缘,关系好。喜才家土改前,没有多少土地,土改时,定成中农。他家院子和青头家紧挨着,两家从村上分到的土地挨得也近,喜才爸妈商量,选择加入了青头家的互助组。

喜才爸原来在乡里小学教书,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喜才是老大,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喜才爸将喜才的两个弟弟和妹妹先后培养成了大学生,这件事儿,在当时,轰动了三乡五屯。

喜才二弟赵喜贵考入南开大学数学系,参加工作后,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三弟赵喜泰考入北京石油机械学院,后来,成为石油战线的业务骨干。妹妹赵冬花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在航空研究所工作。这三兄妹,真像是山村里飞出的三只金凤凰,人人夸赞、羡慕!

喜才妈名叫赵唐氏,个子高,小时候,家里给裹了小脚,在村里,她和玉师傅媳妇最投缘。玉师傅媳妇名叫吴王氏,也是小时候裹了小脚,个子很矮。两个老太太到了一起,有唠不完的磕。唠得最多的,是孩子们的事儿。玉师傅一儿一女,闺女早年夭折,只剩下战如一个儿子。

这天,喜才妈扭着小脚儿,和玉师傅媳妇唠嗑来了。“四姑娘(玉师傅排行老四,玉师傅媳妇比喜才妈岁数小,在靠山屯,年岁大的称呼比自己小的妇女为姑娘),战如来信没?他和兰芳的事儿,啥时候操持呀?”。

玉师傅媳妇正在院子里扫地,她给喜才妈找了一个小马扎(一种用木板和布带做的凳子),“唉!他爸给他去信俩多月了,没回信呀!准是出差了呗”。说完,自己也找了一个马扎,坐在喜才妈对面。

“大嫂,你家喜贵的事儿有眉目了吗?”玉师傅媳妇一边纳鞋底儿(做布鞋鞋底),一边问。

“唉,喜贵这事儿也挺不好办呢”,喜才妈叹了一口气。

原来,赵喜贵上大学前,家里也给他订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下关村的,名叫张秀花。秀花爸在内蒙古做牛、羊生意,家里经济条件挺好,只是秀花一直和妈妈在村里生活,一天也没有进过学堂。她家里条件好,不用她下地收拾庄稼,天天大门不出,二门步入,帮着妈妈做做家务。

赵家供三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实在紧张。喜贵考上大学后,秀花家从经济上支援,供他读完大学。大学毕业后,喜贵进了北京一家研究院,他的婚事儿一直没有着落。家里多次去信催问,他只是说:工作忙,顾不上。工作忙不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喜贵考虑:俩人一旦结婚,秀花得去北京生活,落户是个问题,她没文化,找工作也是问题,将来,俩人一起生活有太多麻烦事儿等着那!

喜贵的婚事儿,成了喜才爸妈心里的一块儿心病。

见天色不早了,喜才妈站了起来。“我得给他爸(喜才)做饭去了!”,说完,一扭一扭地回家了。

这一阵子,马爷的木器铺子生意挺多,青头和大伙儿连续加了一个多月的班儿,才忙完铺子里的活计。

这一天,他和师傅请假,休息了一天,他要去四叔玉师傅店里,打听四叔给他介绍的婚事。

早上八点多,青头就到了马兰饭庄。玉师傅正在宿舍收拾屋子,见是大侄子来了,高兴地说“咳,你这终于来了,我打听着(问别人)你们这阵子挺忙,忙完啦?”。

青头和四叔问好后,坐在桌子旁边,“嗯,这节儿(一段时间)挺忙,天天加班,刚忙乎完,就来您这儿啦!”。

“好,好,先喝杯水!”,玉师傅给他倒了一杯开水。

“内事儿(方言:那事儿),你妈和你说啦?”玉师傅直奔主题,问青头婚事儿。

“嗯,说啦!”,青头脸有点红,神态也有点不自然。

“你咋想的?”玉师傅坐在炕上,看着大侄儿。

“小玲儿人挺好,就是个儿(个子)有点矬,过日子应该也不差吧…”,青头低声说,脸涨得通红。

“嗯,那孩子就是个子有点挫,干苦大力活儿不行。不过,人机灵,有心眼儿,过日子肯定差不了”,玉师傅看着低着头的青头。“别挑挑拣拣啦,咱家这出身,小玲儿这闺女不嫌弃咱,就忒不容易啦!”。

青头低头想了一会儿,“叔,小玲儿家里啥意见?”

“大文儿问他爸妈了,他把你夸得花儿似的,他爸妈也没啥意见啦。小玲儿说,自己的婚事儿,听他哥的。就看你是啥态度啦!”。玉师傅说完,喝了口水,润润嗓子。

“叔,那您觉得合适,我也没啥意见啦”,说完,青头就低下了头。

“哎!就等你这话儿呢!”,玉师傅轻拍了一下手掌。“青儿,放心吧,我这两天就给大文儿回信儿去!”

青头的婚姻大事儿,就这样订了下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说 | 风雨靠山屯(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