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共鸣,得意旋舞

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有人给你打电话时,那个手机响铃的声音到底是存在于你的手机上还是你的大脑里呢?可能有人会这样回答,手机响铃的声音就是从手机里发出的,难道还有别的解释?我说,这真的还是另有他意,因为从手机里发出的是叫声波,那是一种物理现象,而声音则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要想理解声音这个心理现象——感觉,得首先知道,我们的大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只能接受或理解神经信号。

那神经信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知道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再来思考,“我们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都是感觉吗?”可能你会肯定的回答,可能会让你有些发懵,可能你的大脑立刻波及而回,坚定的说:“不,我们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并不都是感觉,有时候可能是记忆。比如,我们回忆起了看到过的一种物体的颜色,虽然反映的是这个物体的个别属性,但这种心理活动已不属于感觉而属于记忆。”

结论是: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体的个别属性。

那就是说,你感觉到的一切,不是一种原生态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通俗地讲,声音、色彩等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你的大脑创造出来的。由此而知感觉过程涉及将刺激转变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就是神经信号,就像移动电话将电子信号转变为你能够听到的声波一样。

仍是很难理解,苏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琴诗》一起来读: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然后思考:悠扬悦耳的琴声,是从哪里发出的呢?如果是从琴弦上发出,那么把琴放在匣中,无人弹奏,为什么又没有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是从琴师的手指上发出的,怎么又不从他的指头上去听取琴音呢?

相信此时您有了心动!

又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听嘉陵江声》的五言绝句: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鸣?

水是安安静静的,石头本身也悄然无声;可为什么两者碰在一起,比如飞瀑撞击石头,却能在空山中有了炸雷般的轰鸣?
爱问为什么的您,一定想来探知,一个人能够听到水声和琴声,依靠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听觉吗?那一定是还有一个知觉的解释,它来自于感觉,但高于感觉,心理来讲,这是我们将知觉定义为一个为传入大脑的感觉信息赋予意义的心理过程。正是具备了知觉,我们才能区分开自己所听到的是水声而不是雷声,是有人在弹琴而不是吹号,也才能让你有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敲门在外的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了。
何其奇妙,又何其复杂!不仅让我们来反问自己,一个人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等,就能够欣赏飞瀑击石的轰鸣或领略指弦碰触的妙音吗?
琴声的美妙与嘈杂是倾听者和演奏者的感受,它既不来自于琴本身,也不来自于弹拨琴弦的手指;同样,水击石声引发的轰鸣,是让人心旷神怡还是惊悚万分,也与水、石无关。

它们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

悄悄来问生活中的我们,当是生气、愤怒的与他说:“我已经说了三遍了,你还没听到吗?!”

一首欧阳修的《赠无为军李道士》共勉: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弹琴虽然用指,但琴声却源于意,所以听琴不是用耳而是用心,所谓欣赏,就是弹奏者和倾听者之前心与心的共鸣。如是《诗·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和鸣,定能演奏出美妙的乐音,正如是在环境心理学中,凡是人们不愿听的声音都叫噪音。如果你在读书,外边播放的乐曲扰乱了你,那么你会觉得烦心,这时乐曲就不是乐音而是噪音。所以,声音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你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听到了什么,一首歌曲唱得好,“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妙音共鸣,得意旋舞!


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

 

你可能感兴趣的:(妙音共鸣,得意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