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数论】(121) 空间对称与时间对称
我们已经知道,在卦体上有两种对称,一个是空间对称,另一个是时间对称。空间对称也就是上与下、前与后和左与右,换成天干也就是甲和己、乙和丁、丙和戊、庚和壬、辛和癸。时间对称则主要是指甲和己。甲如果是开端,己就是终结;己如果是开端,甲就是终结。以此我们把甲叫做“天元”,把己叫做“地元”,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甲和己就既看做是空间对称,也看做是时间对称。
但是,在爻量完全同等的条件下,仅看天干能量的传递,就会发现,甲的能量到达己时并非丧失殆尽,而是略有一些富余,如下表: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天数 9 8 7 6 5 4 3 2 1 0
地数 0 1 2 3 4 5 6 7 8 9
量 9 7.1/3 5.2/3 4 2.1/3 2/3 -1 -2.2/3, -4.1/3 -6
从上表可以看出,甲的能量消耗殆尽,不是在己处,而是在己庚之间,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翘尾巴”。这就说明,空间对称与时间对称有一致的地方,时间对称不能脱离空间对称。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那就是空间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对称,永恒的对称,而时间对称则是一种相对的对称,大体上的对称。
【易数论】(122) 时间对称的游移性
上文谈到,空间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对称,时间对称则是一种相对的对称,大体上的对称,原因就是因为从天干能量传递的角度看,甲和己都有“翘尾巴”问题的存在,所以事实上时间对称便与空间对称分离开来,具体说就是时间对称滞后于空间对称,并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种时间对称滞后于空间对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比如说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一年里,黄道上最北的一点为夏至点,最南的一点为冬至点,这可以看作是空间对称,但是我们知道,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不在夏至,而在夏至之后;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不在冬至,而在冬至之后,假如把最热和最冷看作是时间对称,那么这就是时间对称滞后于空间对称,但这并不等于时间没有对称,只是这种对称与空间对称有所不同,具体说就是时间的对称点不象空间对称点那样固定,而是游移的,这也可以叫时间对称的游移性。
以乾坤卦为例,如果把乾坤视做第一个周期,那么甲和己便是两个空间对称点,而时间的对称点一个在己庚之间,另一个在甲乙之间。在以后的周期(如果有以后的周期的话),那么这两个对称点还会移动,移动的轨迹将象是螺旋那样,距离中心越来越远。天干的运动便呈现类似海螺或蜗牛的形状。
如果是时间不受空间的制约的话,这种螺旋式的运动便会无限地延续下去,但是我们知道,时间与空间是不能分开的,把时间与空间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这正是易经的一大特点。时间的对称点虽然在移动,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对称点虽然有离心倾向,但同时还有向心倾向,两种对立倾向的折中,就是一方面使得后甲脱离了原来的圆圈,另一方面也不是直线形地“飞”了出去,而是沿着另一条曲线,做围绕中心的类似周行的运动。
这种周行运动是否可以无限制的进行下去呢?也不是,我们知道,后甲所以要“飞”,是因为离心力超过了向心力,如果是离心力与向心力的绝对值相等,那么,周行运动就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如果是离心力小于向心力,那么运动的轨迹就不是扩张,而是收缩或塌陷,所以这里少不了还看天干运动所携带的能量。
我们知道,天干经过第一个周期,甲戌比甲子多了一又三分之一的能量,这个能量的释放就是使得甲戌的实际位置移动到甲乙之间。假如我们把这一又三分之一的能量看作是一个常数,那么经过第二次循环,到甲申时又会增加一又三分之一,这样甲申的实际位置就会离甲子更远,具体说就是接近丙的位置。如是经过六次循环,新增的能量将达到八,如果按照原来的直径,这就接近最初的甲子的位置,这或许就是六十花甲子的由来。当然,所谓接近就不是完全吻合,另外一又三分之一的能量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常数,所以也不能把这个问题绝对化,但这毕竟可以看做是时间对称的一个周期规律。
【易数论】(123) “甲帮”和“己帮”
上文谈到,时间对称有游移性,就是说它们的对称点不是固定的,而是游移的、可变的、有周期性的,但是甲和己作为时间对称点,也还是存在的,不能因为游移、可变而否定了它们的对称性。
甲和己的对称,主要表现为开端与终结,在一个卦中,如果是甲为开端,那么己就是终结;己如果是开端,那么甲就是终结,这种开端与终结的对立又是绝对的。
甲和己都不是孤立的,甲和己之间是过程的中间阶段,依据中间阶段与甲和己的亲密程度,我们就把六爻分成了两个基本的帮派,一个是与甲关系密切的乙丙和壬癸,另一个就是与己关系密切的丁戊和庚辛。
在经文上,甲的一个取象是“父”,己的一个取象是“母”,因此这两个帮派我们也叫“父系”和“母系”。甲的另一个取象是“龙”,己的另一个取象是“虎”,因此我们也把“甲帮”与“己帮”的斗争叫做“龙虎斗”。在经文中,“王”、“主”、“公”等这些取象有时候是甲,有时候是己,但“天子”、“帝”这些象则是甲的专利,“王母”则是己的专利。
甲的嫡系是乙和癸,乙是甲的“斧”,是甲的得力干将,是甲的“夷主”;癸是甲的“资”,是“配主”,是后勤保障。丙和壬则是甲的“非嫡系”。
己的嫡系是庚与戊,庚是己的“斧”,是己的得力干将,是己的“夷主”;戊是己的“资”,是“配主”,是后勤保障。辛和丁则是己的“非嫡系”。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每一个派系也不是铁板一块,派系当中,同样也有矛盾、摩擦。上面谈到的丁和戊属于一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干仗,当然换了条件也会言和。我们还谈到,甲是乙的“后台老板”,乙是甲的得力干将,但在师卦中,当出现了“長子帥師,弟子輿尸”的时候,甲也会不客气地号令对乙围剿(“田有禽,利執言”)。按说乙应当对甲唯命是从,不得抗拒,但是也不尽然,比如小畜二为乙,三为甲,三爻辞说的“輿說輻”就是乙这个“轱辘”不听甲的使唤。己是庚的“后台老板”,庚是己的得力干将,按说庚对己也应该是唯命是从,不得抗拒。但是在小过卦中我们看到,正是二爻庚与三爻己发生了冲突,使得三爻“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兇。”这真是验证了一句话:最亲近的人,往往也可能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易数论】(124) 甲帮与己帮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上文谈到,周易当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帮派”,一个是以甲为首的“甲帮”,一个是以己为首的“己帮”,“甲帮”有乙丙和壬癸,“己帮”有丁戊和庚辛。乙和癸的方位是北,丙和壬的方位是东,丁和辛的方位是南,戊和庚的方位是西。坤卦辞讲“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这是因为坤卦是己在初位,坤初无论是按照人道还是天道,都是朝着庚辛进发,庚为西,辛为南,所以是“利西南得朋”,坤的势力范围不超过辛,这样壬癸就得不到己的接济,壬为东,癸为北,所以是“东北丧朋”。
甲的朋友是乙丙或壬癸,己的朋友是庚辛或戊丁,两个帮派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势力范围的分界线似乎就在丙丁或辛壬之间,实际上不是的,由于甲的潜能大,因此它的势力范围就大;己的潜能小,因此它的势力范围就小。究竟“甲帮”与“己帮”的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划在哪里合适呢?这里还是离不开天地之数。
我们已经知道,天数与地数的一般比值是一比一点五,这个比值用古人的说法就叫“三天两地”。“甲帮”与“己帮”的势力比正是“三天两地”。
从甲到己,表面上是六个天干,其实表现的是五个单位,由甲至乙为一个单位,由乙至丙为一个单位,由丙至丁为一个单位,由丁至戊为一个单位,由戊至己为一个单位,共是五个单位。在这五个单位中,甲的影响占三份,己的影响占两份,这就是“三天两地”。不难看出,甲的势力范围在丁以内,超过了丁,就进入己的势力范围,丁就是“甲帮”与“己帮”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如果是己为开端,甲为终结,那么己的影响不会超过辛,超过了辛,就会进入“甲帮”的势力范围。所以辛就是“己帮”与“甲帮”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丁与辛在卦体上是同一个爻位,只是表现的时间段有所不同。作为两大帮派势力范围的分界线,也可以说是两大帮派势力的一个均衡点,或者说是“中和点”,我们把这个“中和点”也叫做“天心”。“天心”是沟通甲和己的纽带与桥梁,是卦爻畅行的一个标志。
【易数论】(125) 爻量的本身值与附加值
什么是爻量的“本身值”呢?通常我们说到爻量,是指这个爻包含的天数与地数的多少,天数越多,爻量越大;地数越多,爻量越小。这样的爻量我们就叫爻量的“本身值”,这种“本身值”是与外界无关的。
什么是爻量的“附加值”呢?原来考察爻量,不只是看它的“本身”包含着多少天数,多少地数,还爻看它处在什么位置,处于过程的什么阶段。不同的位置与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爻量产生的影响,我们就叫爻量的“附加值”。
我们已经知道,同样的一个爻,也就是包含着同样天数与地数的一个爻,处在下层与处在中层是不一样的,处在中层与处在上层也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势能越大。泰卦是个整体失衡卦,泰卦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泰初与泰三同为阳爻,但三在中层,初在下层,单就层次说三爻就占了优势,这可以说是“地利”;泰三为丁,初为戊,由丁至戊,正合其时,这就是说三爻还占有“天时”上的优势,因此泰三辞才说“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这个“于食有福”就是三爻把初爻看做是食物。
再比如谦卦,谦卦是个局部失衡卦,谦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谦三为阳,处在中层;谦上为阴,处在上层。单从爻量的“本身值”来讲,谦上肯定不如谦三大。但是,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谦上要比谦三高出一个能级,这可以说谦上占有“地利”。又谦三为丙,上为乙,谦上还占有“天时”上的优势,因此谦上讲“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谦上所爻征伐的“邑国”就是谦三,由此可见,爻量的“附加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易数论】(126) “含章,有隕自天”是怎么回事?
前面我们谈到了坤卦三爻的爻辞“含章可贞”,指出“含章”就是包含着与自身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种存在,“含章可贞”是因为“含章”,故可以保持稳定。同样的“含章”一辞还出现在姤卦,姤卦五爻讲“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了解为什么“含章,有陨自天”,就必须了解姤卦的数构成,了解三道,不了解姤卦的数构成和三道,那是根本无法解释这句爻辞的。
关于姤卦的数构成,前面我们探讨过夬卦的数构成,指出一阴五阳之卦的夬卦,其异构体多达四百余种。姤卦是夬卦的覆卦,可以想见姤卦的异构体也有四百余种。
姤卦是一个平衡卦,姤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在姤卦的异构体中,不乏这样的数构成,如055554、145455、344445、045456、054546、244446、144447、044448、146464、155554、345454、164644、354544、046465、055555、245455、064645、145456、154546、344446、045457、054547、244447、144448、044449。这些数结构的卦,就是绝对平衡卦,其中的二与四、三与五完全等量,像这样的平衡卦,卦爻是不能够运动的,不能够运动的卦,就会陷入僵局。
假定姤卦的数构成就是044449,那么我们看到,上爻是一个纯阳爻,初爻是一个纯阴爻,单就爻量讲,两个爻的绝对量差是三比二,相对量差是十五比一。如果考虑到初上两个爻的位差所造成是势差,那么上爻对初爻而言,就不仅像剥卦那样,如同细杆子支着块大石头,这里简直就是五行山压着孙行者,初爻想要翻个身都难,难怪姤初辞讲“系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姤初虽然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压力,但如果不动,也没有凶险,这就是“贞吉”的原因,但如果有所动作,那就势必凶险。
打破姤卦僵局的就是五爻,五爻为己,这是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轮流定位的爻,眼下是天数上岗,地数下岗,如果是地数上岗替换下一个天数,五爻就成了三个天数,也就是五爻由阳变阴,这样三与五这个“跷跷板”就会发生倾斜,倾斜的结果就是上爻癸至三爻甲不仅合乎天道,也会合乎地道,这就如同陨星自天而降。
在这样特定的条件下,姤卦五爻只是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换岗,就造成了“有陨自天”的后果,这也同乾坤“二用”一样,不同的是坤卦“用六”,其结果是“利永贞”,乾卦“用九”就造成“群龙无首”,姤卦五爻“用九”就是“利永贞”,“用六”则是“有陨自天”。需要说明是是,“用九”就是天数上岗,“用六”则是地数上岗。
同是“含章”二字,姤五与坤三也有不同,坤三“含章”,是要说明这个阴爻包含着天数,这些天数眼下是在坤三,但也可能周流到其它爻,它们是“大衍数”。姤五“含章”则是定位数的变换,这种数是不能周流到其它爻的。据此我们把坤三的“含章”叫做“相对的含章”,而把姤五的“含章”叫做“绝对的含章”,因为这种“绝对的含章”不受外界的影响,是“章自内生”,因此也可以叫“生章”。
【易数论】(127) 什么是“来章”?
“来章”一辞出自豐卦,豐五讲“來章,有慶譽,吉。”什么是“来章”呢?
前面我们探讨了“含章”指出“含章”就是爻内包含着与自身性质不同或者相反的另一种存在,阴爻“含章”是说爻内包含着天数,阳爻“含章”是说爻内包含着地数。不论是相对的含章还是绝对的含章,都不会影响爻的阴阳性质,但会影响爻量,阴爻含章也还是阴爻,阳爻含章也还是阳爻。爻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到爻的阴阳变化,这就是量变导致质变。
如果说“含章”就是爻内包含着与自身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种存在,那么“来章”就是有与自身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种存在从爻外而来。豐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豐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豐五是个阴爻,所谓“來章”是说具有阳性的东西到来,豐五周边有两个阳爻,初爻依照天道、地道可至五;四爻依照人道可至五,无论是初是四,只要能给五爻带来“天数”,就会增加五爻的实力,五爻实力增加,又可以平衡三爻的力量,保持卦体稳定,所以是“有慶譽,吉”。
“含章”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除了纯爻(纯阳、纯阴)以外,所有的爻都是“含章”的爻。“来章”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无论是阴爻还是阳爻,除了那个天数与地数轮流上岗引起的变化以外,只要是爻量起了变化,就是“来章”造成的,阴爻“来章”是有天数自外而来,阳爻“来章”是有地数自外而来。“来章”转变为“含章”,引起了爻量的变化,爻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在此基础上,又引起了爻的阴阳性质的变化。
“观变化于阴阳”是对的,因为在卦体上阴阳是可见的,但是如果不了解爻的“含章”与“来章”情况,那么也就不了解阴阳变化的原因或根据,正是天数与地数的周流,引起了爻量与爻的阴阳性质的变化。
【易数论】(128) 什么是“括囊”?
坤卦四爻讲“括囊,无咎无誉”,什么是“括囊”呢?传统上的解释就是“束紧口袋”,这个解释是不错的,但为什么坤四要“括囊”呢?对这一点,人们就不太清楚了。
“括囊”的意义有两个,一个是阻止内部的东西外出,二是阻挡外部的通道。
我们说过,爻是数的一个群体,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领域。说是数的群体,是因为每个爻都有九个数;说是封闭的领域是因为爻与爻之间有着明确的界线,是某个爻的数,就不是其它爻的数;说是开放的领域,是因为每个爻除了定位数以外,其它的数都可以周流到其它爻。从封闭的领域这个角度上讲,每个爻就好比是一个“口袋”,如果是不让内部的数外出,这就只有束紧了这个口袋。
在卦体上,爻的运动也是有“轨道”的,这就是“三个圆圈”,初二上四为一个,初三上五为一个,二三四五为一个,“三个圆圈”同心、同径,彼此相互垂直。爻的每一步运动,势必牵涉到同一个“圆圈”上的另外三个爻。假如由一个爻不动,那么另外三个爻也不能运动,这就好比只能通行一辆车的马路上有一个车抛了锚,其它车也就只能停下来。坤四处在初二上四和二三四五这两个“圆圈”上,如果是坤四不动,那么就等于阻挡的这两个轨道上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通道上的车都不能动,要动只能改道,这也是一种“括囊”。
“括囊”是有条件的,一是爻内的数能够和谐共处,二是外界没有冲击与诱惑。就坤四而言,它就具备这样两个条件。坤四内部包含着四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在天数与地数的量比为一比一点二五的条件下,它的相对爻量为零,天数与地数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没有哪个数能够脱颖而出;坤三依据天道与人道是至四,但由于缺少动能,只能是“含章,可贞”,对四爻也形不成冲击,这就使得坤四得以“括囊”。
“括囊”好比闭关锁国,断绝了与外界的交流,一般说这不是好事,但在坤卦这样的态势下,坤四虽然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却也避免了外界的伤害,因此爻辞断为“无咎无誉”。
【易数论】(129) “得”与“失”
“得”字的基本字义是获取、接受,对于一个爻来说,获取或接受的内容有很多,诸如地位、利益、影响、信誉等等,但从数的角度上看,也就是这样两类,一是获取天数,失去地数;二是获取地数,失去天数。
获取天数,失去地数,这意味着自身实力的增加,如果是这个爻原本是个弱爻,那就有可能变强;如果这个爻原本是个穷爻,那就有可能变富;如果是这个爻原本量小,那就有可能变大;如果这个爻原本是个阴爻,那就有可能变成阳爻。举凡一切由弱变强、由穷变富、由小变大、由阴变阳的爻,从数的角度看,都是因为获取了天数,失去了地数。乾卦二、五讲“利见大人”,就是因为它们获取了天数,失去了地数。小畜五讲“富以其鄰”,是它从邻居那里获取了天数。
获取地数,失去天数,这意味着自身实力的减少,如果是这个爻原本是个强爻,那就有可能变弱;如果这个爻原本是个富爻,那就有可能变穷;如果是这个爻原本量大,那就有可能变小;如果这个爻原本是个阳爻,那就有可能变成阴爻。举凡一切由强变弱、由富变穷、由大变小、由阳变阴的爻,从数的角度看,都是因为获取了地数,失去了天数。讼卦原本有四个阳爻,在变师卦的过程中,有三个阳爻变成了阴爻,就是由于讼上实行了“終朝三褫之”的政策,使三个阳爻失去了天数,获取了地数。否卦五爻原本是个阳爻,爻辞讲“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到了同人卦变成阴爻,就是因为它失去了天数,获取了地数。
对于一个爻来说,获取天数,就会失去地数;获取地数,就会失去天数,这就是井卦辞讲的“无丧无得”。
“得”有获取与接受的区分,取之于外为获取,取之于内为接受。需卦的一个特点是站在上爻的立场上看待与其它爻的关系,四爻讲“需于血”就是取之于内,这是接受;五爻讲“需于酒食”就是取之于外,这是获取。泰三讲“于食有福”,渐二讲“飲食衎衎”,这些都是取之于外,因此是获取。无论是接受还是获取,这都是“得”。
“失”也有失去接济与失去进取的区分,失去接济就成了无源之水,这是先天不足;失去进取能力就不能从外界获取,这是后天无能。在经文上,接济就叫“资”,进取就叫“斧”,旅卦四爻讲“得其資斧”,就是既有接济,也有进取的能力。
【易数论】(130) “只得不失”与“只失不得”
六十四卦每个卦六爻当中,有这样两个爻,一个是天元甲,另一个是地元己。在原筮卦(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中,天元甲是时间上的开端,地元己是时间上的终结,到了复筮卦(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天元与地元的这种性质就反了过来,天元甲是终结,地元己是开端。
作为开端,我们说它是“只出不入”,作为终结,我们说它是“只入不出”。从数的得失的角度讲,“只出不入”也就是“只失不得”,这个“得”是获取,不是承接。“只入不出”也就是“只得不失”,这个“得”是承接,不是获取。
天元与地元的两种性质,也可以叫一个是发散辐射,另一个是回归聚拢。在一个卦中,当着天元发散辐射时,地元就会回归聚拢;当着地元发散辐射时,天元就会回归聚拢。经文上是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两种性质的,管发散辐射叫“辐”,管聚拢回归叫“輹”。小畜三讲“輿說輻”,这是因为小畜卦排在第九位,为奇数,是个原筮卦,三爻为甲为天元,是开端,具有发散辐射性质,只是处在天道与人道相悖之间,不能辐射,因为叫“輿說輻”。大畜二讲“輿說輹”,这是因为大畜卦排在第二十六位,为偶数,是个复筮卦,二爻为甲为天元,是终结,不能发散辐射,但有回归聚拢的性质,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归聚拢,所以是“輿說輹”。
在一个卦中,天元与地元的这种性质是绝对的,是“得”就不是“失”,是“失”就不是“得”。如果是把原筮卦与复筮卦统一起来,就会发现天元与地元的这种性质不是绝对的,“得”可以转化为“失”,“失”也可以转化为“得”。
至于能不能“得”或“失”,还要看外界条件,不是说“只得不失”就一定“只得不失”,也不是说“只失不得”就一定“只失不得”。
【易数论】(131) 可得可失
在一卦六爻当中中,除了天元与地元以外,其它爻都是“有失有得”,例如乙爻可以得之于甲,也可以失之于丙;丙爻可以得之于乙,也可以失之于丁,如此等等。
“失”与“得”,在经文上也叫“损”与“益”,“损”就是“失”,“益”就是“得”。损卦初爻讲“酌損之”,就是讲这个爻可以适当减少天数,增加地数。二爻与上爻讲“弗損益之”,就是讲这两个爻的数不变,既不增加天数,也不减少天数,或者说既不增加地数,也不减少地数。损卦五爻和益卦二爻讲“或益之十朋之龜”,就是讲这两个爻可以大大增加天数。益卦上爻讲“莫益之”,则是不要增加天数。
一般说来,对于一个爻来讲,增加天数就是“得”,就是“益”;减少天数就是“失”,就是“损”。爻就是通过得失或损益,改变自身的量,甚至改变自身的阴阳性质。
【易数论】(132) “配主”与“夷主”
“配主”与“夷主”这两个辞出自豐卦,豐初讲“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豐五讲“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什么是“配主”与“夷主”呢?
原来数的运动是有方向性的,按照天道,甲爻的数要向乙爻方向运动,乙爻的数要向丙爻方向运动,如此等等。这样一来,对于某一个爻而言,为其输送数的爻就成了这个爻的“配主”,从这个爻索要数的爻就成了这个爻的“夷主”。打个比方就是祖孙三代,对于父亲而言,爷爷就是父亲的“配主”,是父亲从爷爷那里承袭了家产。儿子要从父亲那里承袭家产,儿子就成了父亲的“夷主”。
豐卦是个整体失衡卦,豐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不难看出,初爻丁的“配主”就是三爻丙,而“夷主”则是五爻戊。从稳定卦体的角度考虑,初爻不能擅动,不只是位不动,数也不宜动,这样就可以顶住三爻的压力,所以是“虽旬无咎”。四爻处在卦体的背面,虽然是个阳爻,但也不能直接看到,所以是“日中見斗”。依据人道,四爻的运动方向是五爻,因此是“遇其夷主”。豐四是豐卦的终结阶段,在豐卦中没有进取能力,但如果是“激活”,那么五爻就会变成庚,由四至五就成了“天人合一”,此时庚就成了四爻己的“夷主”。解决豐卦失衡的一个方法就是增加五爻的天数,因此豐五讲“來章,有慶譽,吉。”豐卦是个阴爻,“来章”就是有天数自外而来。
“配主”与“夷主”的关系主要是依据天道,与爻的阴阳关系不大,就是说阳爻可以充当“配主”,阴爻也可以充当“配主”。家人卦是个平衡卦,家人卦的天道是乙戊己丙甲丁,二爻是个阴爻,三爻是个阳爻,但因为二爻为戊,三爻为己,因此二爻就成了三爻的“配主”,三爻则成了二爻的“夷主”。家人二讲“無攸遂,在中饋,貞吉。”所谓“在中馈”就是像送食物那样给三爻提供补给,由二至三是个“天人合一”,但终因力量有限,因此还是保持稳定为好,这就是“贞吉”。
【易数论】(133) 什么是“不息之贞”?
升卦上爻辞讲“冥升,利于不息之貞。”“不息”就是不休止、不停止,“贞”一般是说静止、稳固。既要不休止,又要静止、稳固,这岂不是矛盾吗?原来这里说的就是“数动而位不动”。
升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升卦的天道是癸甲庚己壬辛。依照地道,二爻有迫初之势,但由于初爻至二是个“天人合一”,因此初爻辞说“允升,大吉。”三爻也有迫初之势,但三爻是“三道分途”,依照天道是至上,依照地道是至初,依照人道是至四。三爻选择的是至上,上为辛,辛为南,所以卦辞讲“南征吉。”三爻辞讲“升虛邑。”上爻为阴为虚,故称“虚邑”。三爻为阳,为“大人”,卦辞讲“用見大人”,即发挥这个爻的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要用这个爻的天数,来改变升卦失衡的问题。升三给上爻输送天数,上爻截留了会怎样呢?假设上爻也由阴变阳,失衡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只有继续依照天道至五,使五爻也变成阳爻,三五失衡的问题才会解决,升卦“原始反终”变成困卦,升五变成困二,困二就是一个阳爻,这说明升五就是经由上爻,从三爻那里得到了天数。升上变成困初还是个阴爻,说明自身只是有天数路过,但并没有截留。这就是“不息之贞”,不息的是数的流动,稳固的则是爻位。
“不息之贞”并不是升卦特有的现象,屯初的“利居贞”等等,也是说的爻位不动,但数可以流动,这就是“数动而位不动”。
【易数论】(134) 什么是“大吉”?
“大吉”一辞,经文中出现多处,如家人四讲“富家,大吉”;萃四讲“大吉,無咎”;升初讲“允升,大吉”;鼎上讲“鼎玉鉉,大吉,無不利”;小过卦辞讲“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对“大吉”一辞,传统上一般就是解释为“大的吉利”,这是说的吉祥的程度,程度一般就是“吉”,程度很大就是“大吉”。其实这是不对的,“大吉”不是指的吉的程度,而是说的爻量,是“量大则吉”。
我们已经知道,从量的角度看,爻有十个级差,一般说阳爻有六个,阴爻有四个。阳爻的量要大于阴爻,但是同是阳爻,其量未必相等,同是阴爻,其量也未必相等。在某些情况下,爻量的大小也决定着爻的命运,“大吉”就是说在爻量大的情况下,爻是吉祥的。
家人卦是一个平衡卦,二四为阴,三五为阳,这说明两个“跷跷板”都处在水平状态。但是同为阳爻或者同为阴爻,它们在量上不一定就是相等的,二与四就有一个谁的量大合谁的量小的问题,假定是二爻量大,四爻量小,那么这就给初爻造成压力,使得初爻难于践履人道;假定是四爻量大,二爻量小,那么就便于初爻践履人道,就是四爻讲“大吉”的原因。
萃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萃卦的天道是乙己丙甲五丁。萃卦四五两爻为阳,它们都对初爻造成压力,假定是五爻比四爻的量大,那么形势就有可能像屯五一样,有可能颠覆卦体。如果是四爻比五爻的量大,那么四爻对初就可能是一种接济、支撑。四爻为甲为天元,卦辞讲“王假有庙”就是指的这个爻。“王假有庙”就是在当权者无法执政的时候,凭借“王”的权威行使职权。如果是四爻本身很强大,那么五爻就不能做乱。因此萃四的“大吉”也不是说吉的程度,而是量大则吉。
升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升卦的天道是癸甲庚己壬辛。升卦初爻至二是个“天人合一”,但是正与地道犯顶,在这种情况下,初爻自身的量就起了决定作用,如果是初爻量小,那么尽管是“天人合一”,但也抵不住二爻的压力;如果是初爻量大,那么就可能“允升”。
鼎卦是个局部失衡卦,鼎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上爻辛是“三道分途”,依照天道是至四,依照地数是至三,依照人道是“反身”至五,在这种情况下,上爻自身再量大,那么就可以不受其它爻的摆布,自由的选择,这就是“大吉,无不利”。
小过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小过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三爻四爻为阳,给初爻造成压力,其中四爻至初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质。卦辞讲“大吉”,没有明确说是哪个爻。从小过卦的态势上看,这个“大吉”说的就是四爻,四爻的量大,就可以给初爻以接济或支持,所谓“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也是说的四爻。但是,这里的“宜下”说的是数,而不是爻位,四爻辞讲“往厲必戒,勿用,永貞”才是说的爻位,卦辞讲“亨,利貞”也是说的依靠数的亨通求取卦体的稳定。因此这个“大吉”还是说的量大则吉。
【易数论】(135) 决定数的动静的条件
我们已经知道,天地之数分动静两类,所谓静数就是“定位数”,所谓动数就是“大衍数”。天数地数的比例与比值决定了爻的刚柔与阴阳,数的周流决定了爻的刚柔与阴阳的变化。现在的问题是,数为什么爻周流?在什么条件下周流?下面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决定数的动静的一些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
1、“用九”、“用六”对数的动静的影响
2、阴阳与刚柔对数动静的影响;
3、天道对数动静的影响;
4、地道对数动静的影响;
5、人道对数动静的影响;
6、“德”对数动静的影响。
【易数论】(140) 地道对数动静的影响
地道对数动静的影响,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所谓“地道”,是指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严格说来,“地道”还不算“道”,因为这里还没有运动;但也可以算“道”,因为它是运动的一个潜在原因。在由二与四和三与五爻构成的两个“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向下,或者说量小的一端向上,这种趋势就叫“地道”。
前面我们谈到过卦体的形体与形态,卦体的形态只有一个,也就是六爻,卦体的形态则有六十四个,也就是六十四卦。无论是形体还是形体,从数的角度看,也就是二十四个天数与三十个地数,或者是二十五个天数与二十九个地数。卦的形态还可以分为平衡与失衡两类,区分平衡与失衡的标准就看中间四个爻,如果是中间四个爻完全对等,或者是二与四、三与五都对等,那么这样的卦就叫平衡卦,如果不对等,那就是失衡卦。
从数的角度看,在平衡卦中,的确存在着中间四个爻完全对等,或者二与四、三与五也完全对等的情况,但是这只是个别情况,基本的情况是不对等,例如夬卦,如果它的数结构是475440,这个结构不只是中间四个爻不等,二与四和三与五也不等,但中间四个爻都是阳爻,因此,所谓平衡卦,只是大体上的平衡,基本的情况是不平衡。因为不平衡才有了地道,地道的作用就是消除不平衡。
地道的方向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在由二与四和三与五爻构成的两个“跷跷板”上,量大的一端向下,或者说量小的一端向上。例如屯卦三五失衡,五爻量大,就有向下的趋势,三爻量小,就有向上的趋势,受此影响,初爻也就有了向三的趋势,上爻也就有了向五的趋势。
地道对数的影响,有数动与位动之分,数动说的就是通过数的流动,填平补齐,寻找平衡。位动说的是数的群体运动,也就是爻动,目的也是寻找平衡。前者就是“危者使平”,后者就是“易者使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