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讲论语 16/30天打卡

033-034

哀公大概是在问宰我:干脆把三桓杀了吧?孔子听到后说:成定局了就不说了。哀公也的确没有平叛过三桓。到底是时局已定了呢?还是哀公他们心意已定了呢?

孔子认为没有管仲的话他们都早就被夷狄灭国了,所以他很崇拜管仲。因此这段话被认为不是孔子说的。后面评价简朴、礼仪还合理,第一说小气这句话没由头,也不像孔子为人说的话。

这段是孔子评价音乐的。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真像就在跟前演奏一样。虽然不懂音乐,但是听到美的音乐有时候就和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一样,精彩之处也忍不住要喝彩鼓掌。

仪封人看来内心也是向善的,不然就像今天的一句话: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任孔子再厉害,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没有善念的人也是绝无改变他的可能。

美是对音乐的评价,善是对内容的评价。后人演绎说因为周武王属于以下犯上夺了天下,孔子因此说《武》不尽善。

这三种表现其实都是因为内心缺乏“仁心”,对别人的感受没有感觉,对礼只是认为是一种形式,而感受不到礼的本质:慎终追远。有时候我们需要培养呵护我们内心柔软的情感,而不要被快节奏生活裹挟成了面具人。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原 句 译 文

3.21 哀公问宰我,土地庙门前该种什么树。宰我说:“夏朝用松,殷朝用柏,周朝用栗,用意是使人胆战心惊。”孔子听了以后说:“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和挽回了;既然是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

3.22 孔子说:“管仲真小气!”有人问:“管仲很俭朴吗?”孔子说:“他家不仅有三处宅院,而且佣人很多,这怎么能是俭朴?那人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吗?” 孔子答:“君主的宫殿门前有屏风,他家门前也有屏风;国宴有酒台,他家也有酒台。管仲懂礼,那还有谁不懂礼?”

3.23 孔子同鲁国乐官谈论音乐,说:“音乐是可以分析的:开头是轻缓但不明确的合奏;随后是纯正、主题清晰又绵长不绝的音调,这样就完成了。”

3.24 仪地的长官求见孔子,他说:“但凡有君子到了我这里,我都是要见一见的。” 于是门人就安排他们见面了。此人见完孔子后,出来说道:“诸位,没必要困惑于眼前的困境啊!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是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啊!”

3.25 孔子评论《韶乐》:“简直是尽善尽美。”评论《武乐》:“尽美了,但是却不能说尽善。”

3.26 孔子说:“身为领导却对下级不宽容;出席有仪式的场合态度却很轻慢;亲临丧事,丝毫没有悲伤。这些人叫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樊登讲论语 16/30天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