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樊登学论语608日志

齐帆齐微课

140. 《颜渊篇》 必也使无讼:中国人为什么不爱打guan司?

141. 《颜渊篇》 居之无倦:职场瓶颈期可能来自“惯性思维”

140原文: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 文:12.12 孔子说:“根据不完整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从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

12.13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我更看重的是有没有让诉讼案件根本不发生的方法。”

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治理的重点是教化。通过一辈又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劝人向善,使老百姓对礼敬服,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标准。所以打官司在中国人看来是引起纷争的表现,破坏了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然而现代化发展的大潮早已使我们进入法治社会。在今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必要且高效的途径。推荐你读《乡土中国》。

我的学习心得:先讲一个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老家房子与吴家相邻。吴家盖房想占张英家的空地地,发生争执。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也难以定夺,就请张英作主。

张英从信中得知家里的情况,回了一首诗:“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诗,赶紧让三尺,吴家因此感动,也让出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

六尺巷”的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无论是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家人之间,当去践行之。

礼让,和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人人都传承和坚持,社会会有多美好祥和。


问题:你同意孔子“必也使无讼”的观点吗?来谈谈你的见解吧!


原文2: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

注:“畔”通“叛”,见《论语集释》。

译 文

12.14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12.15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充满干劲,而且态度比较谦虚,能主动反省自己的日常工作,看看有没有再优化的可能。然而在职场闯荡了几年之后,我们对自己的业务日益熟练,这时候就很容易陷入“惯性思维”里,也就是从前怎么干,现在就还怎么干就行了,别想太多。要知道,从前那些推动你走到今天的好习惯,反而有可能成为阻碍你进阶的坏习惯。所谓“无倦”,就是不懈怠,多反思,多做主动出击。推荐你读《身为职场女性》《能力陷阱》。

我的学习心得:说句实话,我也是ⅠT界的老油条了。做这么多年,确实有点倦怠。当初刚开店的时候确实满腔热情,我一个人可以通宵达旦编泽和测试小程序。

遇到难题,总是不服输。想方设法攻克,不彻底解决不罢休。难题攻克后满满的成就感。

这么多年后感觉懂太多也没多少用,我是不是该多花一点时间,投入到家庭厨房。

想要改变的惯性思维,努力把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从事业女性退隐出来。

问题:你从事自己现在的行业有多久了?你产生倦怠了吗?快来聊聊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樊登学论语608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