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落凤坡落下的金凤凰

前言:本文为重读《三国志》系列第 6 篇。《庞统传》我一直在考虑怎么下笔,但是一直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庞统三十六岁殒殁,关于事迹的史实比较少,但是需要考虑的点却有很多。因为这几天时间比较紧张,我就只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了。

读《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裴松之注


先从凤雏说起吧,据裴注引《襄阳记》曰,凤雏这个雅号是出自庞德公。庞德公是高士,古代的读书人都是全才,尤其是唐代以前的读书人,而庞德公是荆襄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他同时又是一个隐士,因为他终生不出仕任何官僚贵族。

庞德公与司马徽、徐庶、诸葛亮交往甚密,而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他们几个人就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当然庞统最初是在圈子以外的,因为毕竟他是晚辈,而且他的年龄比其他的几个人要小很多。在汉朝的时候品评人物是一种风尚,《庞统传》中吴国的陆绩和顾邵后来就曾对庞统说过这么一句话:

“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  

意思就是说,等天下太平以后,我们要和您(庞统)一起聊遍天下的名士。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庞德公作为他们这个小圈子里最有资历的人,就在不同的时间里给他们分别起了雅号。诸葛亮叫卧龙,庞统叫凤雏,司马徽叫水镜。

龙和凤都是人杰的代表,而之所以叫卧龙和凤雏,是因为两个人当时并没有出仕,尚没有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等二人真正的施展才能之日,就是卧龙腾空而起、凤雏飞舞九天之时。至于水镜就更好理解了,因为司马徽(德操)最能识人,就像镜子一样能够呈现出人的真实面目。

庞统小的时候就是守愚,没有人认为这个小孩子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只有庞德公知道他不同凡响。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品评人物也是有大学问的,并不是像有些家庭妇女一样,坐在一起就是张家长、李家短的乱侃,而是通过自己的学识、经验等来判断一个人的才能与前途。

比如刘邦的老丈人吕公,在刘邦还是一个混混的时候,仅仅一面之机就能判断这个人贵不可言,所以早早的把把女儿嫁给了他;再比如刘备的叔叔刘元起,在刘备很小的时候,他就看出来刘备非同常人,所以经常在生活上资助他。

像这种例子在历朝历代都有,这是一种很了不起也是很实用的学问,但是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失传了,没有人能从小时候的马云的长相上判断出他会是未来的中国首富。

好了,我们说回正题。在汉朝那个尚没有科举取士的朝代,一个德高年劭的名士的品评,往往就会成为官家征辟人才的重要依据。庞统可能在长相上很不出彩,在举止上可能又比较木讷,所以没有人能看出他的不同寻常来,这对于庞统的仕途来说是很没有优势的。庞德公虽然是荆襄最厉害的识人大家,但是身为庞统的长辈他理应避嫌,所以在庞统十八岁的时候,庞德公就让他去见司马德操。

庞统见到司马徽的时候,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庞统也不跟他客气,一屁股就坐到树底下,两个人就开始聊天。两个人聊的兴起,司马徽都忘了从桑树上下来了,就这样一直从白天聊到了晚上,司马徽才想起来从树上爬下来。司马徽对于这个早就认识的小朋友感到万分惊奇,从这时他才知道庞统确实非同一般,他感叹道:“庞德公果然是知人的大行家呀”,他就给了庞统一个评语:“统当南州士之冠冕”。

说到这里,我就要插上几句话,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往往爱说一句话,叫做“世风日下”,因为社会风气和读书人的古风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就算是一直在讲“世风日下”,我们看就在汉末这个王纲崩坏、雅道陵迟的时代,社会还是允许像庞德公和司马徽这样的高士的存在。他们虽然胸中有乾坤,而且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常的高,但是他们并不是有钱人和有权人,他们需要自己耕种来维持生活,社会尊重的是他们的才华和品行。

我们接着说回正题,水镜说庞统是“南州士之冠冕”,这里我们就引出一个话题来。要知道诸葛亮也是南州士中的一员,而且司马徽对他相当的熟悉,那么为什么司马徽还会说庞统是“南州士之冠冕”呢?司马徽的意思很明显,庞统作为一个“士”,其品格能力是在诸葛亮之上的,这个地方可能很多朋友不太好理解。

我前面说庞德公和司马徽是高士,而诸葛亮和徐庶是名士,那么庞统可以称的上是真名士,这就是他明显比诸葛亮所高出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说另一个词,叫做“士风日下”,这里的“士”就是名士的意思。在古代,如果夸一个人是真名士,往往会说这个人有古人之风,或者说有某某某之风,这里的“某某某”就是更早时期的真名士。

我们常说“士风日下”,那么原来的士风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随便翻开《神仙传》,或者随便一本年代久远的《名士传》,我们就能发现,这些“士风日下”之前的名士们大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真”。他们往往都比较率真,比较随性,用《菜根谭》中的一句话说就是:是真名士自风流。

也就是说以前的名士是风流的,这里的风流完全是个褒义词,风流也就是真性情。因为我们都知道,随着秦始皇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集权王朝之后,越来越多的纲常礼仪被灌输到了读书人的骨子里,所以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变成“蠹虫”,完全为了做官而读书,这种现象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是积重难返。而上古时期是没有各种纲常之说的,到了夏商周各种纲常礼仪往往更多的是规谏,而从秦朝以后就慢慢地变成了无条件的服从,所以“真名士”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庞统就是一个“真名士”,相比较诸葛亮来说,在他身上能看到更多得古风。我们看他在见到司马徽时候得表现,才华之上我们能看到他的风流。后来周瑜病死以后,庞统到吴国送丧,在离开的时候很多人就慕名来送别,其中有吴国的大臣陆勣、顾劭、全琮,庞统就对他们说说:

“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 (全琮)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他的真实,完全的实话实说,不怕得罪人,不会弄虚作假,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太会来事儿。那是因为在我们当下的社会,几乎已经完全看不到“名士”这种稀有物种了,更遑论“士风日下”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刘备在攻破成都、纳降刘璋之后,长久的抑郁之情终于的到了舒展,因此就摆酒宴庆功作乐,席间刘备说:“今天这次酒会,才是真的痛快呀!(今日之会,可谓乐矣)”,这时庞统就说了:

"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说真的,作为一个读历史书的人,我读到这里,眼泪几乎都要掉下来了。这才是真正的“士风”,这是没有被污染过的士风。等到历史到了明清时期的时候,你翻遍整本《明史》和《清史稿》,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句子了。

我们接着往下看,因为时间太晚,我就不一一的给大家翻译了,直接把《三国志·庞统传》的原文放到下面:

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我们看庞统的这种率性、真实,即使在汉末三国时期,也已经是罕物了。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在性情方面庞统已经与他所处的时代脱节了,这种人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比较另类,比如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祢衡,庞统这个真名士没有跟着名士的进化而进化,但是我们扪心自问,这种脱节难到真的就不好吗?

回到我们当下的时代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摸着自己的良心来说,这种脱节是问心无愧、乐在其中的。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金钱和社会地位,这种脱节也许会让一个正常的普通人痛苦一生,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这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已经容不下这种真名士的存在了。

我们看后一次的名士爆发,就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王伶这些承庞统这一代而出现的真名士,他们的率性不拘、风流潇洒的性情,在晋初那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来说,已经渐渐的所不能被社会若接纳了。

关于名士我们暂时就先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把焦点重新转回庞统身上。

庞统一开始是在刘表帐下做一个功曹,后来刘备在周瑜的帮助下袭取荆州之后,庞统就被刘备任命为耒阳县的县令,而这个时候与他能力相当的诸葛亮已经是刘备的军师中郎将了,两个人的地位是天壤之别。从这里我们也能发现作为真名士的庞统,和作为名士的诸葛亮相比的短板之处了,因为他太真实不懂得像诸葛亮一样炒作自己,所以他的仕途起点肯定要比诸葛亮低得多。

如果对于一般的名士来说,他的仕途道路往往就是一步步的提升,比如说刘备本身就是从安喜县尉做起的,当然刘备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名士,而对于大部分读书人来说都要历经这样的一个过程。在一个小的位置上做的很好,证明已经有能力胜任这个工作的能力,然后再换到一个更大一点的位置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这是一个正常的升迁之路,也是一般人的常识。

但是到了庞统这里,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我们前面说了那么多,已经证明庞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了。可是庞统在做耒阳县令的时候,竟然连一个县都治理不好,以至于被刘备免掉官职。我们不禁要问,连一个县都治理不好的人,他怎么会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像庞统这样的真名士已经很少了,所以很多人会感到匪夷所思。我们要知道,作为一个县令,要打交道的对象往往是一些县吏,县吏和国家的官员不同,他们往往都是本地人,而且不需要来回的调动,所以一个县吏往往在一个县里待很长的时间,他们最熟悉县里的事物,也最懂得欺上瞒下。自古以来都是“吏滑如油”,像庞统这样的率直的真名士,与这样一群老吏打交道,可想而知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这就好像韩信一样,最初刘邦让他做治粟都尉时,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后来一旦让他掌兵,才发现灭项羽非此人不可,这就是所谓的量才而用。庞统被刘备撤职,吴国的鲁肃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就专程写信给刘备说:

“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鲁肃确实是个忠厚长者,要是放别人碰到这么好的机会,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把他挖到自己的帐下,当然这是句题外话了。诸葛亮也开始举荐庞统,这个时候刘备就找来庞统聊天,一聊发现庞统确实是大才,于是就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庞统追随刘备是在荆州,而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在荆州没有翻起什么大浪来,所以庞统也就一直没有立功的机会。这里我们插一句,诸葛亮的帝王之术见长,而庞统以王佐之术见长,精通谋略,所以刘备一般出征的时候都会留诸葛亮镇守大本营。

庞统最大的功劳,就是说服并帮助刘备拿下了益州,为刘备鼎足三分的局面打下了基础。我们看庞统每一次为刘备出谋划策,都是三个字“稳、准、狠”。刘备初入益州与刘璋会面的时候,他就建议刘备来一场鸿门宴,直接在会面的时候擒住刘璋。但是刘备认为初到益州尚没有建立恩信,所以就没有采纳庞统的建议。后来刘备为刘璋征汉中,庞统又退而求其次,为刘备提出了上中下三策,选则了中策的刘备以牺牲张松的代价拿下了成都。

大局已定,在进行扫尾工作的时候,庞统率兵攻打张任、刘循守的雒县,结果被流失射中而死,死的时候年仅36岁。一个高级的谋士被流矢射死,这在三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一个高级谋士带领士兵冲锋攻城,这恐怕也是很罕见的。


        2019.2.22 凌晨 潍坊

        作者:一字门生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阅读】

  第 3 期: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史上最牛的打工皇帝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落凤坡落下的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