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系列”之《边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

导语

这一周大家辛辛苦苦地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不知有怎样的感受呢?

我在读《边城》的时候脑海中就一直回想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一个优美得如世外桃源的地方生活的人,他们性格应该也能体现这一方水土的特色。

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湘西纯美的山水具体是什么样?又养育了什么样性格和品格的人们呢?

接下来,我们从书中寻找这一题的答案,你要从整本书中去寻找一些细节来支撑你的观点。

Q1

翁老师:

我记得曹睿文同学的故乡在湘西,可以请她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她的家乡。

A:曹睿文:

我的父母是湘西人,但因为我回去的次数不是特别多,所以不太了解。

翁老师:

那请爸爸妈妈给我们介绍一下。然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就比较有针对性了。

A:曹睿文的妈妈:

翁老师您好,很高兴参加亲子共读的活动。我介绍一下,我的老家是邵阳西陵,位于湘西的南部,整体环境与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背景环境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们实际上是与四川交界,与广西靠近,所以它的山水有点桂林山水的这种感觉。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条河,因为小时候在老家长大,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那种机动的船,都是手划的船。当时也是没有桥的情况下,每到夏天的时候,是要有人摆渡来帮河两岸的人来过河的。

有很多小孩,甚至是青年男女都会到河里去游泳,等到摆渡船经过河中间的时候,游泳的人可能直接爬到船上去休息,小镇上的人不多,但是人跟人之间都很熟悉,因为在那个年代发展变化也不是很快,所以基本上小镇的人都是很熟悉,而且大家是在一种很淳朴的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现在想想还是挺怀念那个时候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我们湘西的情况大概是这样子的,有山有水,现在基本上也是可以坐漂流,然后两岸的山、风景都很美。曹睿文小的时候跟我们也带她和妹妹一起回老家,后来因为要上学,学习课业比较重,回老家的次数就少了。

小的时候带她们回老家,那个时候也是有摆渡的人,但是他们可能印象都比较浅,现在与他们聊起来这个话题,好像没有印象了,但其实我还印象很深刻就是当时她们坐在船上的时候有一个老奶奶,驼背驼得挺厉害的,几乎跟地面平行了,然后抱了一只老母鸡在手里边,看到曹睿文还说:“孩子的,别弄...”,老家人给人很淳朴的感觉,但是孩子们没有印象了,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

Q2

Q:翁老师:

特别感谢曹睿文妈妈给我们介绍了一下湘西真实的生活状态,就像沈从文先生描写的边城:有纯美的山和水,也有摆渡的人和船。小镇上的人不多,彼此又很熟悉,大家都非常平和的过着自己的日子,这与书中的背景非常吻合。

我们根据曹睿文家人的介绍,再结合《边城》作品本身,说一说文中有哪些情节和描写能够看出来在这一方水土当中养育的人情和人性美。请你找一到两处情节或者描写来具体分析一下。

A:蔡育希妈妈:

关于这个问题,我找了几处比较典型的景物描写:

小说的开篇就是一段景物的描写,他比较喜欢湘西边境,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写了小鸡、大河、山路,从而引出来渡船,引出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翠翠和她的祖父。我最有感触的是这样的一句话,原文是这样写的"翠翠是在这样的风日里长养着,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

我觉得应该就是这样一个有点像原生态的自然的环境,所以她希望远离大城市的环境。这是翠翠的憧憬,不懂什么人情世故,是造成她这样的一个原因。

第二章用了非常大的篇幅,我数了一下大概可能有七八页的样子,来描写茶峒的风光,是一个邻山邻水。细竹啦 、小船啦,说明小城特别的安静平和,是对人情风俗的一个描写。比较典型的就是说,在这里即便是做j,也不觉得是如何下流可耻,就证明这个地方它的风土人情是特别的淳朴,他们生活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的生活里。

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在其中也 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要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changji也常常比知羞耻的城市中的人,还可更值得信任。我觉得这个地方就是用了大篇幅来描写这个地方的人性美。

还有一句,尤其是富人,情感真挚,痴到无可形容。这一段就把城里人的纯洁善良进行非常深入的刻画。通过对这些大部分人的这种纯洁的描写,就说明翠翠她的这种纯爱、这种不懂门当户对的爱就显得很自然,不显得很突兀了。不是说只有她一个人是这样,而是说小城里的人大部分都是这样纯洁,不为世俗的眼光所纠缠。

在第三章里又用大篇幅描写了端午日小城的风光和民俗:赛船和捉鸭子。这几个活动证明当地的民风是特别淳朴的。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端午日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特别重要。

首先翠翠与傩送就是在端午日因为捉鸭子而认识的。还有在一年前又是因为天宝送了鸭子给翠翠和祖父,得以结识他与大佬,都是与端午节捉鸭子的习俗相关,开启了两个男主与翠翠的这种命运纠葛。

我个人觉得比较典型的一处描写靠近后面祖父去世的雷雨,我认为最特别的那个点就让我特别有感触的点就是一声惊雷,就是他们两个人都以为是悬崖崩落了,实际上我觉得是反衬出祖父当天不是与顺顺进行了对话吗?得知翠翠应该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嫁给傩送了。所以我觉得这就相当于是暗示对于她的最后一根精神支柱也倒塌了,我认为是这样的。

我觉得这些景物描写,还有人物的描写在对应当时这篇小说,它是写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应该是社会动荡,因为是临近抗日战争的爆发了,所以在一些城市里面上流社会腐朽,人民可能恶的表现会比较多,所以使得沈从文先生对这种世外桃源还有淳朴的人生就更加的向往。

而且我觉得边城小说它没有特别大的这种故事的起伏,也不像现在电视剧那么狗血。像是一个抒情散文这样慢慢的然后平静的写,在特别美好的一个风情中写一段悲剧,可能更让读者意难平。我觉得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写在这种世外桃源的环境,而是写在某一个大城市,然后社会动荡,然后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也不可能达到那种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的这种效果。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A:蔡育希同学:

我替我妈总结一点,或者说是概括一点。

沈从文老师对于人与自然相契合的湘西小城是有一种深深的爱意掩藏在里面,然后对他有着一种算是很高的评价。

因为他所构造的湘西小城看起来就像一种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而且它里面其实蕴藏着一种也可以说叫天人合一。这种想法其实一直都是当时的人也好,现在的人也好,心里面所向往的一种灵魂上的境界。

我就从另一个人入手,就是老船夫这个人。他其实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他的人生其实也很沧桑,但是并不影响他的淳朴、忠厚和善良。他每天在溪水中来来往往摆渡,算是一个奉献的人。文章中有一句话说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的商人送他一些粽子与其它的一些东西作为对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

这样一个角色,就算是前面对他可能有一些恩怨的顺顺,虽然之前有结怨,但是依旧愿意为他料理老人的后事。从老船夫到顺顺,然后再到翠翠到傩送兄弟,他们就像是来来往往的溪水一样清澈见底,这些人和自然已经融合的很恰当了,每天从容的过着自己的人生。而在我们的生活的时代,像爱情的阻力就是什么名利、什么金钱,这些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我大概能想象。

但是相反,翠翠她就是有一个简单的民族信仰,也渲染了她简单执着的民族性格,再加上沈从文先生对于自然美的渲染,就导致她给我的感觉她更像是精灵一样的存在。

然后文章中也有这样的话说“翠翠在风儿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就这个点跟我妈其实说的也很像。纵观全文这样的一个人配这样的一个景物,有一种说不出的和谐,其实也是作者自己把自己对乡村、对理想世界、对自己故乡的一种爱意埋藏进去的效果,大概就这样。

Q3

Q:翁老师:

我给大家一个细节提示,你们注意到了吗?书中所有写到的小人物都是心怀善意的。结尾处,老船夫去世以后,有一个看兵马的人来陪伴翠翠,文中有一小段对这个人的背景介绍:早年的时候曾经为翠翠妈妈唱了一晚上又一晚上的歌,可是翠翠妈妈并没有回应他,没想到十多年以后他却成了小遗孤的一个支柱来陪伴翠翠。

在十几年前上一代人的爱情故事当中,没有嫉妒、没有怨恨,有的只是爱的延续。我爱你但不强求你也爱我,我可以把爱埋藏在心里。将来有一天,你的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仍然可以把我的爱给予你的孩子。

这是多么真诚、善良和纯美的人性啊!我想可能只有在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才能够滋养出这么淳朴的人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共读系列”之《边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