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君子:《论语》务实(《公冶长》篇第五)

《公冶长》篇第五

本篇讲述人物评价,不仅学习孔子识人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问和人性的态度和观点。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éi xiè)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评价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人虽然在监狱中,但不是因为他的罪过。”把女儿嫁给了他。孔子评价南容:“国家政治清明,能被重用;国际政治昏乱,能够免受刑罚。”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择婿标准主要还是看其为人。公冶长的特点虽然没有说明,但是不因为他在监狱中就改变对其评价,说明公冶长必然又其自身固有优点。南容似乎更胜一筹,不但有能力,而且更稳健。

孔子看人其实也是看人的所学是否得到了真修实证。

5.2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啊!但是鲁国没有君子,他是从哪里获得君子的品格呢?”

通常孔子称赞一个人都说他好学,而不说他天子聪颖。这反映出孔子认为教育和环境更加重要。

当代教育专家给父母的建议类似,表扬孩子的努力而非表扬其聪明。天资不可变,而努力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5.3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怎么样啊?”孔子说:“你,可以比作一种器具。”子贡接着问:“什么器具?”孔子说:“庙堂之上祭祀用的瑚琏。”

庙堂之上的器具是很高贵的,将子贡比作瑚琏,是对子贡的很高评价。

5.4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人,焉用佞?”

有人说:“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善口才。”孔子说:“何必要用口才呢?滔滔不绝的言辞,常常被人厌弃。我不知雍是否有仁德,但何必用口才呢?”

可能当时社会风气崇尚辩才和口才,孔子针砭时弊,再次强调要没有内在情感的口才是无意义的,甚至招人讨厌的。

5.5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对做官我还不是很自信。”孔子很开心。

漆雕开有大志向,不会被其他目标诱惑。同时又自知而谦逊,所以孔子很赞赏。

企业和个人的发展路途上有很多诱惑,能够长期抵制诱惑的靠的不是聪明而是志向。

5.6 子曰:“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我的主张难以推行,我要作竹筏漂浮于海上,能跟从我的只有子路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子路啊,好勇精神超过我,但是从哪里找竹筏的材料呢?”

这是孔子和弟子日常放松交流的场景。孔子借机感慨自己主张的大道推行困难,甚至有想隐遁于海上的心思。而且还结合子路的个性,不失幽默地调侃他过于勇猛。但最后还是自嘲,我想逃离到海上,但是没有做木筏的木材啊。其实说的是无法逃避,只能继续努力。

孔子都有感到工作难以开展萌生退意的时候,何况我们?但圣人戏谑调侃之后,还是回归正题,继续前行。

5.7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国,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又问了一次,孔子说:“仲由(子路)啊,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可以由他来治理兵役等工作,至于是否达到仁的境界,我不知道。”“那冉求有仁德吗?”孔子说:“冉求啊,一千户人家的封地,可以由他来做县长;百辆战车的封地,可以由他做总管,至于是否达到仁的境界,我不知道。”“那公西赤呢?”孔子说:“公西赤,穿上礼服,站在朝堂上,可以由他接待外宾,交涉应答,至于是否达到仁的境界,我不知道。”

孔子的学生各有各的特点和专长,孔子对他们了如指掌,对他们的理想职业也有很恰当的规划。但是仁是通用的德性和修养,孔子不轻易肯定他们达到了仁的境界,但也没有否认,只说不知。这三个人的德性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仁的追求没有止境,所以孔子才这么说。

5.8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哪个更强?”子贡回答:“我怎敢和颜回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出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出二件事。”孔子说:“我和你都不如他。”

子贡对颜回心服口服在于颜回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子贡能够“以一知二”是对事物对立面的理解,颜回“以一知十”则是对事物全面的了解。

连孔子也承认不如颜回,可见其对颜回的喜爱,也是自谦,同时也是安慰子贡吧。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的气象及其于弟子之间的融合乐趣展现在我们面前。

5.9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我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粪土墙没必要粉刷。对于宰我,不值得我教诲了!”孔子后来又说:“开始的时候我对人的方式是听他说的就相信他能做到;现在我对待人的方式是听他说的观察他的行为。就是从宰我这件事开始的。”

宰我可能好说大话立大志,但行动没有跟上,所以孔子才这样严厉地训诫他。

现在看来白天睡觉的确不算什么,但是孔子认为这是志气昏惰的表现。“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民族性格。孔子对其弟子的训诫就体现出来,并通过《论语》流传开来。

5.10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g)。”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遇见过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啊。”孔子说:“申枨多欲望,怎么能刚强呢?”

此处的刚强并非好勇争胜的血气方刚,而是理性主导的道德坚守和道德意志力。

人若有过多欲望,则就容易被欲望所左右,此时“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气势和信念就会动摇。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把控自身欲望的才是强者。

当年赖昌星想贿赂一个海关官员,但是此人没有什么特别爱好,赖昌星的财色等手段对他毫无作用,最后打听到此人酷爱名人字画,于是送了一副据说是张大千的画,至此作为缺口突破,将此人拉下水成为了赖的马仔。从此堂堂海关官员在赖面前何来刚强可言!

5.11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我不想要的东西给我,我也不要强加东西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啊,这是你力所不能及的。”

自己不强加别人不要的东西给人家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不让别人强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给自己,是自己难以控制的,所以孔子说这是子贡力所能及的。

我们不能控制他人,只能管好我们自己的事。社会中的很多事情的冲突和纠结就在于不能认清这个现实。

5.12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关于礼乐诗书的话,我们是可以听到的。老师关于讨论人性和天道的话,我们是听不到的。”

孔子的学说经常是从日常生活和现实人伦的实际问题入手,平易近人,又映射出背后的天道和人性,但是孔子几乎又不直接和弟子讨论这些玄乎的问题,以致于学生认为老师有所隐藏,所以才作此感慨。

但是性与天道确实在孔子时代没有发展成清晰表述的理论体系,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遗憾。但性与天道也许存在于类似宗教式的体验中,这也是东方智慧的一个表征,或许只有践行者方能感知。

5.13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知道一件道理,还没来得及做,便生怕知道第二件。

通过这则记录了子路勇于实践的美德,这是《论语》的特点之一,记录贤者的德性以表彰。

另外,看到子路对自己还没来得及实践的事情有些恐慌,唯恐来不及做。说明这未必是其性格这一个原因,还在于其严格的自我约束,知道的就要实践。也说明贤者也是在普通人基础上严格要求自己达到的。

5.14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被封谥号‘文’?”孔子说:“勤快好学,不耻下问,所以封谥号‘文’。”

孔子高度重视学的态度和学的过程。

5.15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价子产:“他有四种君子之道。他自己的行为谦逊庄重,对上级严肃尊敬,对人民有恩惠,使用人民符合法度。”

子产是优秀的政治家,当时人尽皆知,孔子列举其四项美德,是鼓励弟子向贤者靠近。

为何是这四项?大概是包括了“修身、治人、敦伦、笃行”。

5.16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交往很久了还对对方保持尊敬。”

这不是交友的技巧,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朋友的仁爱和恭敬的态度,正是内心有仁和恭敬所以才有对朋友的日久之后的尊敬。无须刻意 做作,更不是伪装,而是人品和德性的体现。所以才赢得善于交友的名声。

在当今社会,这真是难能可贵,也发人深省。

5.17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

孔子说:“臧文仲给一个大乌龟改了一间屋,有雕刻着山一样的斗拱和画着藻草的梁上短柱子,这个人的聪明程度如何呢?”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始终保持着理智,而反理性的事情今日依然在发生。

孔子读《易》,但是对占卜却敬而远之,在今日也要参考其态度。

5.18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为令尹时,没有表露出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表现出怨恨不满。自己任期内的政令都告诉新上任的令尹。这个怎样呢?”孔子说:“算是忠”又问:“达到仁了吗?”孔子回答:“不知道——怎么达到仁了呢?”又问:“崔子弑杀齐国君王后,陈子文有十乘马车的地位,他也放弃并离开了齐国。到了其他国,又说‘还是和齐国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又到一国,又说‘还是和大夫崔子一样。’再离开。他怎么样呢?”孔子说:“够清白。”“算仁吗?”“不知道——怎么达到仁里呢?”

令尹子文和陈子文的行为或忠诚或清白实为难能可贵,但孔子仍不轻易说他们“仁”。除了“忠诚”和“清白”不同于“仁”之外,孔子不轻易准许某人达到仁的境界在于仁具有内心的真情实感和宗教般的热忱,不是一种品德或行为能够证明的。

5.19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

季文子总是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思考过多其实是瞻前顾后、掺杂私利而已,和深思熟虑并不同,反而少了刚断果决。

稻盛和夫每次重大决策前的自问是否有利于社会民众和组织长远利益,这是深思的典范。

5.20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显得是一个智者。在国家危乱的时候,表现的像一个愚人。他表现智慧的样子是可以学的,他表现得像一个愚人的样子是学不到的。”

孔子有其刚勇一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处也表现出灵活性的一面,赞赏宁武子以道家黄老之术的应对乱局的策略。智者装傻不是要逃避,而是隐忍自保以图完成使命。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结合是中国人的人格内核,也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精神法宝。

5.21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被困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年轻人志向高大,文采斐然,我都不知道怎么栽培他们啊!”

孔子在陈国没有吃的,困窘不已,感到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所以发此感慨,想回到家乡教育青年,希望青年人能继续自己的事业。

自己不得志寄希望于后人,孔子也是如此啊。

5.22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二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不快,所以内心也无所抱怨。”

不念旧恶是基于人能改过自新的仁心,也是既往不咎、面向未来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假定对方能够改变,承担一定的风险,这是大丈夫的胸怀和勇气。果然如此,则心胸自然坦荡,不会怨天尤人。

5.23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爽?有向他讨一点醋,他不说没有,而是从邻居那里讨来给这个人。”

醋是小事,有就给人家,没有就说没有。而微生高为了维护自己的好名声,从邻居那里借了再给人家。孔子看来这是“委屈事故”。

遇事不按照当下第一念而行动,却根据第二念行动,就未必是自己内在本真的意思了。这也是孔子指出的“三思”和“再思”的差异。所以微生高应该是个活得很累的人。

孔子看人见微知著,有理有据。

5.24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用语音、表情和姿态取悦他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是这么认为。隐瞒内心的怨恨不外露,假装出友好,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是这么认为。”

职场中的人经历的教训就是要隐匿自己的真实情感,喜怒不动于色似乎也是大人物的标配。孔子似乎对此很蔑视。

那么该何处理职场和政治中的复杂关系呢?就是以礼相待——既不违心,也不伪善,且无冒犯,就事论事,不夹杂个人情感。这才是是现代职场的修行关键,也是良好企业文化的一个特征。

5.25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自己的车马、衣服和裘皮与朋友共享,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自己的善事不自夸,不夸耀自己对别人的恩惠。”子路说:“愿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愿使老者安心,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怀念我。”

人生志向折射出人的差异。子路关注的是物质和朋友,颜渊关注的是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修养,而孔子关注自己如何利益不同人群。

良好的社会必然包括孔子描绘的理想特征吧。

5.25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见过一个能看见自己的过失而又能在内心责备自己的人呀。”

孔子的学问修养就是在自己的过错中下手,要“不贰过”,要“内自讼”。孔子发此感叹,大概是觉得这样的人太少了。可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也是我们今人努力的方向,结合“日三省吾身”体察错误,究其原因,不再重犯。

5.26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必定有忠实可靠像我这样的人,但是不如我这样好学。”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良才美质,随地皆有,成就与否,视学与不学!”。

这是最励志的话语,孔子自称材质平常,之所以成就彪炳千古的成就,就在于不断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为君子:《论语》务实(《公冶长》篇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