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行业解析:9.9一碗面怎么赚钱?八个角度看海底捞的思考

最近海底捞推出了一个平价品牌,在北京开了唯一的一家店,是个面馆。最便宜的西红柿鸡蛋面只要9.9,贵的回锅肉面也才15块钱多点儿,配点儿小菜饮料什么的,平均客单价大概在20出头,算得上平价中的平价了。

那么,问题来了:

1. 海底捞已经是中国餐饮的一哥了,为什么要做个面馆,杀入平价市场呢?卖得这么便宜,真的能赚钱么?

2. 为什么只开一家店?以海底捞的实力,不是应该先来几百个店热热身么?一个店再怎么火,赚那点儿钱也不够塞牙缝啊。

我好奇,带着这2个疑问,特意去了一趟。这家面馆,叫“十八汆”,最后这个字儿,我是真的不认识,查了才知道,是汆丸子的汆(cuan一声)。


0 1 需 求


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尝试纯从商业的角度,猜测一下海底捞干这个事儿的逻辑。

首先,平价餐饮市场,基础需求已经被“极大满足”了,也就是说,不是只要开个平价店,就一定有人来;不是只要卖得足够便宜,就一定卖得出去。

那么,潜在的需求在哪里,答案,应该在场景里。


什么叫场景?


比方说,下班后自己回家吃饭,这是一个场景;周末跟三五好友小酌小聚,这是一个场景。

也就是说,4个问题界定清楚场景:在哪儿?什么时间?谁?干什么?

有一个场景,挺有意思的,就是工作日中午的这个时间点,上班族的午饭。这个场景下,人们的需求:一个是,一个是别太贵

首先,中午休息时间有限,大家都合计着赶紧吃完,出去走两圈,或者回去眯一会。这个时间,很少有人愿意喝酒吹牛侃大山,越快吃完越好。

另外,无论月薪8000,还是月薪5万,对中午这顿饭的心理预期,大概都是二三十块钱,多点也就四五十块钱。很少有人说,每天中午必须吃超过100的。这个和花不花得起没关系,主要还是心理预期。

所以,简简单单,好吃不贵,快速方便,成了这个场景下,人们最核心的需求。


02 战 略 破 局 点


但是,这样的生意有一个问题,就是毛利太低了。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一个普通的小馆子,房租水电,加上厨师服务员,只靠二三十的客单价,撑个小生意都挺辛苦的。你说能赚大钱,是不大容易的。

所以,之前听说西贝开了“弓长张”, 喜茶开了“喜小茶”,都试图杀进平价市场,暂时都没掀起大的风浪。本质上,是还没有找到破局的点。

这一次,海底捞敢杀进来,也许是找到了可能破局的点,这个点,在我看来,叫做“翻台率”。

我们说餐饮开店的生意,本质上是一道数学题。什么题?

利润 = 坪效 – 成本

这里的单位,都是“每平方米”。

“坪效”这个词儿,源自于台湾零售业,听起来好像是说效率的,实际上,“坪效”说的是平均每平方米的收入。

所以,开店做生意,只要每平方米的收入,减去每平方米的成本,得出来的数是正的,这生意就有得赚。

那么,如果客单价很低,只有二三十,怎么提升这个每平方米的收入呢?

薄利多销,你一定想到了。

一个客人吃一餐,确实赚不了多少。那有没有可能,我快速地赶他走,快速地翻台,快速地换人,拿人头凑收入呢?

假设别人家店,一个中午,一张桌,一到两拨客人;我如果能整他个十几二十拨,这不坪效也上来了么?

好,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要杀入平价餐饮,还要有再复制扩大的机会,在毛利必然会很低的前提下,“翻台率”成了破局点。

到这里,还不是整个商业链条里面最难的,很多有餐饮经验的人,用“旁光”就看出来了。

问题是,能不能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所有的动作围绕这个“翻台率”来做呢?这就要考验执行力了。


0 3 选 品 类


首先是选品,中餐有这么多品类,做哪一种呢?

第一步,如果知道了翻台率是破局点,那么有些品类,就可以排除了,比如炒菜,比如火锅,这些东西,都太磨叽了,不够快。

有一个数字很重要,就是平均每一拨客人,吃完这顿饭要多长时间。毕竟中午的黄金时间,就那么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寸秒寸金。

我不知道海底捞内部讨论的时候,怎么定的这个数字。如果是我,一个客人一屁股坐到那儿,平均10-15分钟站不起来,这个品类,我可能就直接否掉了。

第二步,一旦确定了目标客户是上班族,是白领,那么如果想将来做大,可以复制到全国,就一定要选择这个人群心智当中的“强势品类”

什么叫“强势品类”?怎么区分强弱势品类?

这个话题有点儿大,关注我,我们将来找机会说。

确定了这个原则,又会排除一些品类,比方说“乌冬面”,比方说“煲仔饭”。这些东西都很好,但上班族每天中午吃饭,很难第一时间想起来这东西。

选这些吃的,需要动脑,需要琢磨,需要决策,偶尔吃可以,一周吃好几顿不现实。这就属于弱势品类,至少从全国市场来看,算不得强势。

那么,一圈下来,还剩什么了呢?海底捞决定做一个面馆。

考虑到光中国就有一百万种面条,所以我们强行给海底捞选的这个品类,取个名字,叫“家常面”

什么叫家常面?就是类似于炸酱面、西红柿鸡蛋面、茄子肉丁面这种,老百姓在家也会吃的东西。

“家常面”这个品类最大的好处,就是暂时还没有能够代言品类的品牌,也就是没有品类老大。

比方说我问你,西红柿鸡蛋面哪家强?你是不是就想不到什么牌子?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缺一个西红柿鸡蛋面里的“蓝翔”。

更重要的,扣回到战略破局点,面条不但做起来快,吃起来也是最快,可能没有之一。老路吃面条,呼噜呼噜一碗就下肚了,都不用嚼的,你说快不快。


0 4 定 价


选完了品类,咱们得开始定价了。

一线城市,小饭店的面条,大多是20来块钱一碗,有些上30、40的,也不奇怪。那你说了,就这么定吧,反正高也高不了,低也低不下去。

错了,你这么定,消费者不会感知到差别。老百姓可不知道你是海底捞旗下的,一段时间之后平淡下来,来的人稀稀拉拉,拿什么保证翻台率呢?

我们说定价这里的讲究,就是要定出差别来,定出策略来。有些东西是爆品,是帮你吸引流量的,有些东西是长尾,是帮你保证毛利的。

在“十八汆”这个案例里面,9.9块的炸酱面和西红柿鸡蛋面,是不是谁听都觉着便宜?感觉十年前都没有这个价了。就算去到三四线城市,也很有竞争力。

而且这个便宜,是超越预期的。翻译成人话,就是人们会一下子注意到,忽略不掉。

老路去的当天,在我前面排队的几个人聊天,原话是这么说的:“说这家店,是整条街最便宜的。”

有意思的是,旁边挨着就是一个吉野家,我上网一查,他家的招牌牛肉饭,小碗的是27,大碗的是33.5,这还是单点,不是套餐。这么一对比,你就知道9.9块的面条,有多便宜了。

你看,消费者也许不知道你背后站着谁,但是你的爆品出奇地便宜,人们是记得住的,也愿意帮你传播。

那么问题来了,9.9块,这已经不是低毛利了,是有可能赔钱啊。别急,这是带流量,带口碑的爆品,肯定不能只卖面条嘛。

“十八汆”这里,凉的小菜大概4-5块钱一份儿;肉的小菜比如说鸡腿什么的,好像是9块钱;饮料,比如说梨汁什么的,10块钱左右一杯。

每个看起来都不贵,但是你随便组合,拼拼凑凑,算下来怎么也上二三十了。我自己当天点的,算下来,差不多35块左右。

下面这里是重点,这些小菜饮料什么的,我仔细观察,不是在店里现场做的。猜得不错的话,应该是批量生产,是很标准化的产品。

现阶段有没有用中央厨房,我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将来有个几百上千个店,中央厨房统一调度,统一生产配送,成本应该是可以控制到很低很低的。


0 5 动 线 设 计


面条低价做爆品,带流量,小菜饮料做长尾,保毛利,听起来是挺顺的。但是,这里紧跟着两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1. 我就只点面条,你怎么办呢?一个人9.9块,赔死你。

2. 就算我点其他的,无论站那儿点餐,还是坐那儿扫码,这决策都需要时间,越是可选的东西多,越是浪费时间,这不跟你要的“翻台率”,背道而驰了么?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十八汆”,流水线式的动线设计

啥叫流水线?就是人们排着队,拿个托盘,排着队往前走,顺序路过橱窗里的各种小吃饮料,喜欢的拿一份,最后是面条,全拿完了一起结账。

这种流水线式的动线设计,有两个好处:

第一,决策快。大家都排着队,人们都不好意思磨磨唧唧的,大多排队的时候就合计好了要拿哪个。

第二,容易多拿。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在排这种队的时候,一定会多多少少拿点小菜、饮料。很难说前面一个都不拿,一路空着盘子,等最后要一碗面条。

这种流水线式的动线,我之前见到最多都是米饭家常菜的。至少在广东地区,尤其是深圳,已经被很好地验证了,基本是开一家火一家,有兴趣的同学下次去到那边,看中午哪个店门口排长队的,基本都是这种。

“十八汆”这里,还有一个骚操作吓到我了。他们不知道用了一个什么技术,当我把餐盘放到指定的位置,不用服务员计算,机器自动蹦出来结账金额。

什么情况?机器已经可以自动读取餐盘了?用人工智能卖9.9块的面?是老路太老,太过时了么?

另外,不但小菜饮料是标准化的,面条虽然是店里现做,但也是标准化的。统一的煮面机器,每种面浇上不同的卤,卤都是提前做好的,速度很快。

我去那天,人特别多,粗略算了一下,从拿起餐盘,到最后结账付款,全程不超过3分钟。要是没有很多人排队的话,估计1分钟左右能完成。


0 6 座 位 安 排


既然点餐都这么快了,在吃上面,就更不可能有半点儿含糊了。

整个面馆,座位主要都是类似于图书馆的单人隔断。也就是,一个人,一块地,两边挡板隔开。就算是几个人一块儿去的,也得分开坐。

这个暗示太明显了:坐下赶紧吃,吃完赶紧起来腾地方。别聊天,别扯淡,别浪费时间。

这种类似于日本“一兰拉面”的,一人一座的设计,我的感觉,不太会让消费者不爽。

一方面,本来有些上班族,中午就是自己一个人吃,这种设计就让这群人很舒服。

另一方面,就算是一起去的,也大多是同事关系,大家完全可以吃完一边走一边聊,或者回办公室再说。上班族中午吃饭的场景,跟那种朋友相聚的场景,有很大不同。后者重点在聊,前者重点在吃。

“十八汆”留了很小的一部分空间,放了几张多人桌,估计主要是考虑其他时间点的需求,比如晚上下班后,吃面的人没那么多了。这个时候有几桌稍微慢一点,也能接受。

除了座位安排,还有一个细节,从我的视角看,也是很有设计的,就是收餐盘。

普通小饭店,肯定是服务员收。“十八汆”呢,让顾客自己收。但通常情况下,人们没有养成自己收餐盘的习惯,你挨个告诉,成本更高。

怎么办?“十八汆”给了一个理由,叫做:“店小利薄,请帮忙收餐盘”,然后贴在每个桌最显眼的地方。

为什么说很有设计呢?

第一,再次传递价值:卖得便宜。这个事儿,借着这个理由,再告诉你一次。不但告诉你便宜,还得告诉你,利润很薄。

但你如果硬生生地告诉人家说,卖得便宜,所以利薄,就不太好。为啥呢?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一颗ETC的心,自动抬杠这个事儿,消费者最在行了。

“卖得便宜就利薄?那可不一定,你们指不定在原材料上面下了什么手脚呢?消费者还能算计过你们商家?”

你看,直给,人们很容易不买单。“十八汆”的这一招,是把利薄这个事儿,作为前因,巧妙地植入人们的脑袋。因为店小利薄,所以请你帮忙收餐盘。

都已经沦落到这步田地了,那还不利薄么?

类似的例子,比如喜家德水饺,服务员会集体喊:“好吃,再来喜家德”。同样的,是把好吃,作为前因,偷偷地植入。

这个时候,你就算抬杠,也是想:“凭啥你好吃,我就得再来。”看到没,这个时候,“好吃”已经被默认接受了。

第二,节省费用:请消费者帮忙收餐盘,省了服务员的费用。这个很简单了,一眼看得出。我去的当天,高峰期,店内的服务员,加上做面条的,夹小菜的,不超过5个人,以当时的客流量来看,效率相当惊人。

第三,节省时间:最后这一点,是我自己的猜测,还是为了追求极致翻台率。

中午人最多的时候,大量的客人同时进出,就算不差钱雇服务员,也很难保证每桌的餐盘第一时间被收走。没收走的桌子,就没办法坐人,一个桌子平均耽误1分钟,加起来就很多。咱们说过,这个时间段,寸秒寸金。

那么,怎么样地收餐盘,是最快呢?就是在客人起身的那一刻,同时把餐盘收走。谁能做到呢?只有顾客自己。所以,这一套动作在我看来,还是在追求,每一张桌子不断人,还是在死磕“极致翻台率”。

我们粗略算一笔账,中午从11点半左右开始,到2点左右,这个时间段,都是有很多人的。如果平均一个人坐下起来10-15分钟,那么光中午这个时间段,翻台率大概就来到了10%-15%。

对应的,我给你一些其他品牌的翻台率作为参考。

比方说,海底捞的火锅店,全天的翻台率大概是5%左右,太二酸菜鱼,也是5%左右,这都已经是国内做得最好的了。

“十八汆”光中午这一小会儿的翻台率,就已经是其他品牌全天翻台率的两三倍以上了,如果再算上其他时间段呢?


0品牌名和广告语


当然,从我个人的视角,这个品牌,也不是一切都做到了完美。

比方说这个品牌名,有一个生僻字,汆丸子的汆,很拗口,不查手机,估计95%的人不会念。

有人可能会说,正是因为有生僻字,大家都去查,挨个分析一遍,成为一个话题,不是可以更好地帮助品牌传播么?

的确,借着海底捞的贵族血统,加上这个生僻字,初期确实吸引了很多讨论,带来很多免费的流量。

但是,当我们讨论的,是大众传播的时候,当我们讨论的,是未来几千家几万家店可能性的时候,当我们讨论的是,可能要进入二三四线城市大批量复制的时候,这种生僻字带来的坏处,可能就要远远大于好处了。

你能想象麦当劳肯德基,人们说的时候,会加一句:“哪个劳?哪个基?”。

品牌起名,有“四个不要”。

不要用生僻字,不要中英文混杂,不要用看不懂的符号,不要挨个解释是哪几个字儿。

这“四不要”,算及格线,尤其是大众传播。

另外,他们的广告语,叫做“一碗讲究的面”,这个也有待商榷。

首先不错的一点是,广告语带了品类,换句话说,一听就知道是卖面条的,这个还是加分的。

问题呢?是“价值跑偏”。

无论这个店本身的价值,是快还是便宜,在广告语这里怎么选,怎么组合,都可以研究。但是说“讲究的面”,这是在讲品质了,就跑偏了。

问题是,作为消费者,我怎么会相信一碗批量做的,1分钟一碗的,9.9块的面条,是讲究的面呢?

另外,“讲究”这个词,在人们的心智当中,一定对应着特定的风味。

比方说,讲究的东北酸菜,讲究的四川火锅,哪怕面条也可以是讲究的兰州拉面,或者讲究的老北京炸酱面。

但是你泛泛地说,一碗讲究的面,人们就很难直观地反应,哪里讲究,跟谁比讲究。

对了,十八汆的面条呢,老路亲测,肯定是对得起价格,作为一个中餐选择,还是不错的。只是,这个味道呢,和“讲究”这个词儿,肯定还是有差距。

那你说了,广告语也不能用“一碗快速的面”啊。

我们说,广告语带价值,是一个大的方向,具体怎么写,要看你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比方说这个例子当中,我随便说一个:

“赶紧吃完,回办公室还能眯1个小时。”

具体的语言文字可以再推敲,但是“快”这个价值肯定是传递了,而且上班族的需求肯定是对上了,你一定明白这个意思了。

所以,当你的广告语宣扬的价值,和原本的价值不符,又不能逻辑自洽,人们就很难买单。

对广告语的不买单,表现在消费行为中,不是去质疑你,问你到底哪里讲究。人们的动作,是无视,是划过去,是看不见。

不够妥帖的品牌名和广告语,也不是不行,只是人家好的,可能传播一次人们就记住了,不太好的,可能就需要更多地传播,会浪费广告费而已。

我个人猜测,他们这个品牌名和广告语,也都在内测中,未来是有可能调整的。

另外,在品牌名、广告语和品牌符号这里,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说哪样是好,哪样是不好。小商业整理了一套标准在我们的课程里。根据这个标准,我说自己的观点。这里无论好与不好,都只是观点,不是事实。


0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最后,我们尝试回答开篇的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贵为中国餐饮一哥的海底捞,杀进平价市场,起手只是闹着玩儿的一家店?

还是回到做产品的基础思路,迭代思维

《精益创业》里面,关于“MVP – 反馈 – 迭代”的产品思路,就是要用最小的成本,快速做出一个可以验证的“最小可行产品”,然后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调整,快速迭代。

这一步,叫做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下一步,如果验证单店的收入成本模型,可以成立,那么就可以快速复制,快速扩张,可能是外部加盟,也可能是沿用他们的老传统,内部孵化,内部创业。这些路子,海底捞玩儿的很溜了。

这一步,叫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所以,最关键,是要验证。

验证需求,验证场景,验证“快+便宜”这个价值组合,消费者是不是真的买单。一旦单店逻辑成立,我猜测,后面的店,可能会以几十几百家的速度开起来。

据我所知,海底捞并不是只开了北京的十八汆。在成都,他们开了一个“捞派有面儿”,最便宜的凉面只要2.99块,另外一套路子,另外一套玩儿法,也是只有一家店,这个有机会我们再分析。

我猜测,这完全是腾讯当年做微信的路子。每种玩儿法,都只开一家店,团队内部,分头测试,谁跑出来,谁当老大,全国复制。这个思路现在看起来,可能比较明显了。

那有同学担心,说这些巨头,有钱有人有地盘,他们都来杀平价市场,我们自己开小馆子的,还有活路么?

别担心,我个人粗浅地认知,餐饮服务的平价市场,特别难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肯德基、麦当劳加起来多少家店了,耽误别的饭店活下去了么?

微信可以只装一个,谁能天天都吃一模一样的西红柿鸡蛋面呢?

再加上这种店,天生有一个悖论,永远不好平衡:

他的核心价值,是快,但是做得越好,排队的人越多,就会越慢,就会反过来拉低他的价值。换句话说,他越火,越有人怕排队,不敢去。

所以,别担心。咱们只要自己有真本事,谁来也不好使。


总 结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简单小结一下:

1. 平价餐饮市场,基础需求已被极大满足,所以要在场景里找潜在的需求。打工族中午吃饭这个场景,有文章可做。

2. 平价餐饮毛利低,要想赚钱,就得推高“翻台率”。

3. 极致的翻台率,需要一系列的动作支持,从选品,定价,动线设计、到座位安排,甚至怎么收餐盘,都要极致的配合这个策略。


“十八汆”这个案例,你get了么?

学商业,就是学赚钱。咱们下个案例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路行业解析:9.9一碗面怎么赚钱?八个角度看海底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