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尖子生》共读2/7

图文/清许清如许

从今天的马文亚和马佳佳的故事里,发现了每一个不同凡响的人都有些非同寻常的经历和一套自己做事的基本法则。

第一点就是精准定位目标。知道你的目的地在哪里,才知道今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就像小马宋在马文亚这篇最后写的那样——锁定目标,然后将大目标量化变小,逐步去实施。

第二点,研究。当时正在读初三的马文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合股的方式购买了人生的第一套别墅,这不是偶然的。

本身便对投资感兴趣的他,在此前已经对《上海楼市》的全套杂志做过多次纵横对比研究,又利用假期对全市的楼盘进行走访,在充分了解了当时的楼市情况下才去做的决定。

马佳佳也是,曾为云南高考的语文单科状元,而最直接的原因是她特地去研究了高考要得高分,必须拿下主观题,而弄清楚出卷老师到底想要什么,只要搞清楚主观题的答题公式,而后利用公式组合出答案,便能取得高分。这也是她与众不同的点。

除了这两点,在前面李倩老师的那篇也有提到。李倩老师曾有一段时间,约遍了所有自己认为有趣且有“价值”的朋友,在与这些人的交流中,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机会”。

第三点是持续行动。所有梦想的开花结果,都是通过日积月累的行动才能有落地的可能。

就像马文亚被《21世纪经济报道》的张庭宾,借调去做黄金反担保的研究项目,是因为张庭宾的文章,马文亚一篇不落地全部读过。再有是,央企控股的金融机构聘请马文亚为“总监”,是因为他对当时新兴的“信托”行业比较熟悉。

这些我们眼中的尖子生,他们自开始就有一套自己做事的理论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清晰明确,改善修正,每一次机会的到来,都是在此前做好了十足的准备,所以在面对所谓的“际遇”时,才能从容上场。

最后一点可能是最基础的,却不是每个人都受到过启发的,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文章开头提到了,马文亚12岁开始,用妈妈的账户炒股,15岁说服妈妈在上海买了一栋别墅,并开始炒楼生涯……而马佳佳的妈妈却和我们印象中的高中校长不同,在马佳佳五六岁的时候,就和她说,没有必要太听老师的话,这也和马佳佳后来喜欢挑战权威和“反其道而行”的独特性格有一定关系。

作为父母,不仅要提供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做好家庭教育,不限于培养孩子的爱好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也要自己不断学习家庭教育这方面的知识,拔高自己的眼界,于孩子来说有一两点受用或也受益匪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圈的尖子生》共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