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是一个有梦想,更爱幻想的年纪。
试问这样一个问题:谁不想中彩票呢?
看着外国那么多中大乐透的幸运儿,我也曾买过几次彩票。
当我买的时候,大人那种赌博的心态我随即感受到了,所以从那以后我就不碰彩票了。
这是梦想凌驾于幻想之上的虚妄,二十多岁的年纪,多少次,就想这样,一夜暴富,把烦恼都抛掉。
事实上,越是物质匮乏的年纪,越应该慢下来,慢慢走自己的人生路。
就像时间自己没有脚,而是我们自己用脚,走出了自己的路。
人最怕的是什么?
我们到游乐园坐跳楼机或过山车时,会有一种感觉:
当慢慢上升时,总会感到舒适,当达到最高点时,开始随着周围的人尖叫而感到心慌,当加速度加快到让心脏搏动失衡时,是一种快感,也是恐惧演化而来的又一次恐惧。
慢慢走,既舒适,又安心,对吗?
《人生》一书的开头就引用柳青的一段话,说到了此书的重点: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试错,说年轻时是最好的试错阶段,我觉得这个观点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在高加林所处的时代,试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现在我们选择错了,可以有多种选择。
比如毕业后,在这家公司干得不舒服,就可以跳槽到另一家公司;
这个职业不想做下去了,可以做另一种职业,只要心中有热血,社会都能提供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去创造。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选择是多样的。
而高加林在还是大社挣工分大锅饭的年代,对于一个大山中的年轻人,尽管有梦想,但很难出去见到广阔的天地。
所以在有机会走出去时,就会不遗余力地往前冲,不顾一切地奔跑,丢了原则,丢了人性。
与其说是高加林一人的错,其实那个时代也造就了无数这样的悲剧。
我们现在这个城市干得不爽,可以马上在手机上预定一个房子,坐上飞机和火车就来到另一座全新的城市。
每座城市都在抢人,户籍虽有限制,但是比起高加林的那个年代,真的是天差地别。
所以向前冲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走得太快,有时就会迷失自我。
尽管高加林在镇上出名后察觉自己惹人眼红,觉得应当收敛时,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开始不断幻想走出这个镇,去往更大的地方,做更大的事。
所以他开始嫌弃村中的巧珍,开始嫌弃那个生他养他的土地,开始不断挥去身上的乡土味,想要变成城里人。
在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一切被打回原形时,路遥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梦想应该基于现实,一旦离开现实,就是虚妄。
有着时代局限性的一本小说,将人物困在这种机会缺失的年代,尽管主人公想要挣脱,奈何现实不允许。
所以在书中作者通过各种人物一直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凡是亲近土地的人,都是可亲的。
因为土地就是这些人最现实的条件,也是最顶格的待遇。
比如说:
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
她觉得大地的胸怀是无比宽阔的,它能容纳了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
这些书中的语句都在强调土地的可亲可爱,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想要出去见到更大的天地,又何错之有呢?
所以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存在局限性的,换到现在来看是片面的。
但是基于现实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年轻人应该有的意识,这个观点,极其推崇。
我们不是活在天上,不是一朵云,所以每一次感到轻飘飘,绝对是一种善意的警告,因为稍有不慎,跌得会很惨,这种代价,一生恐难承受多次。
从现实出发,是刚出社会的年轻人必须认识到的基本意识。
高加林原来和巧珍心有彼此,但是就是脱离现实,脱离自己的家境,活在当下的迷幻之中,想着和黄亚萍一起走出这个镇,到南京大城市生活工作。
那时的户籍调度和工作调整是何等的难。
没有认知现实,脱离现实不讲人的原则,是高加林最后失败回村的重要原因。
现在网络上,总是宣传一夜暴富、日赚过万,一种浮躁风气正在冲刷着年轻人的内心。
想要马上得到太多太多,反而也会失去太多争取这些欲望的机会和时间,沉迷于幻想,不脚踏实地,终究是要自食恶果的。
慢慢走自己的人生路,慢慢地走,从文字中感受间架结构与人生的关联;
从画画的费时感受人生不可荒废时日,需多艰辛;
从锻炼减肥来看,只要保持对欲望的克制,总是会一步步完成心中的理想目标。
没有一蹴而就,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