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而不自知

    小时候幻想自己有超能力,不过要只能在各种超能力中间选一个。想过隐身、飞行、变强壮...最后学习了物理,决定要控制波动这个能力。一个超强的波连浩克都可以震成渣渣,想想就兴奋得不行。

    这周在得到上听了《平行宇宙》,顿时觉得我超能力的选择是多么的睿智。

    平行宇宙的概念被漫威已经用到烂大街了,我认为下一季的《复仇者联盟》中,死去的超级英雄们都会复活的,而复活的方式我猜有两种,一个是平行宇宙、一个是时间穿梭。

    得到上已经被人解析过的《平行宇宙》对于普通人的接受能力十分友好,全文一共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M理论以及M理论的由来。

     M理论这个名字一听就非常高级,感觉能用一个字母来取名的都很厉害,比如写了《哈利波特》的J·罗琳、X博士、V字仇杀队等等。    

    M理论的由来可以从爱因斯坦说起,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36岁时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人生巅峰毫不为过。而与牛顿爵士不同,爱因斯坦在他的后半生没有进行神学的研究,而是想要找到一个大一统的万物理论来解释宇宙的所有现象,很可惜的是他失败了。

    万物理论为何如此的重要,需要爱因斯坦耗费一生的精力来研究它?这不得不说是理科男的浪漫,科学家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一统的,所有的现象都是基于一个相同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万物理论,找到这个理论就可以认为找到了宇宙的真理。不得不说这比把一切都寄托在无所不能的神头上的想法酷多了。

    科学家们发现,在宇宙中只存在四种基本作用力,分别是: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这四种力驱动着整个宇宙的运行,而他们的性质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如果有一个理论,能够把这四种力完美的解释,统一在同一个框架中,那么这个理论就可以解释整个宇宙,这个理论就是爱因斯坦追求一生的万物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等人把弱核力和电磁力用弱点理论统一了起来;7年之后,科学家们提出了“标准模型”把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统一了起来,但是这个“标准模型”有点像是打满补丁的衣服,有着19个无意义的参数带入,不点都不具备数学美。

    搞研究的人,总是会有各种不同的流派,不具备“美感”的“标准模型”虽然行不通,但是另外叫做“弦论”的路却显得比较宽敞。

    同样是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物理学家韦内齐亚诺和同事创立了弦论。这个理论认为,所有的围观粒子都是由一根根震动的弦构成,由于弦不同的振动状态,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从而粒子分成了不同的种类。而这个构成基本粒子的弦有多小呢?科学家们规定,它的长度是物理学允许的最小长度,专业一点就是普朗克长度。

    我认为弦论的高明之处在于两点:长度为可允许的最小,所以它可以构建所有比他大的物体;第二点就在于不同的振动状态则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特性。A振动状态就是电子、B振动状态就是夸克等等,一切的粒子都可以用弦的振动状态来解释,简直完美。

    正式基于这种理论,弦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万物理论的基础。因为四种基本力都是来自于各种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套用弦论就可以说这四种力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弦的作用力,研究对象从几十种粒子变成了一根根不同状态的弦。

    不过,弦论有着很多优点,但是在它被提出来之后,科学家们发现弦论的形式有五种之多,这五种形式不同弦论都有自己的一套完备的体系,能够自圆其说。直到1994年,美国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等人从数学的角度做出了突破,把五种弦论统一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新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M理论。

    因此,在这本书面世之前,M理论成为了最为接近的万物理论,最具有成为万物理论的潜质。

    从这以上的论述,让我这个爱好者都算不上的外行看来,是科学家们为了形成这个M理论而一直在妥协。

    为了能把四种力统一起来,干脆把四种力的来源变成一种东西,而这个东西还是所有人都看不见的东西。而这个弦又出现了五种体系,又用一套理论把它结合在一起。就像有个段子:

    不要跟傻子吵架,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一个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然而,在科普以外的地方,这些科学家们为了这些理论而建立的一系列体系肯定是博大精深,不为普通凡人所能理解。

    因为无知,听了这一段内容后我感触最深的不是这个理论多么牛逼,而是不能用无知去恶意揣测别人的能力。无知而不自知是最可怕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知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