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我小的时候书籍很少,大多从长辈那里听一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儿歌、寓言、戏剧或者日记。这些文学篇幅都比较短,像类似于《红楼梦》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真的少之又少,而且还真不乐意看(长、复杂、用词、字句有内涵)。脑海中留下的《红楼梦》印像一方面来自影视剧,另一方面来源于教课书。
喜欢看电视或会看电视的朋友,都知道每年的暑假一些电视台都会播放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电视剧一部或两部而且四集联播,其实暑期气温高,长时间开电器容易聚热,而且有台风有雷电,看电视也不算是最好的选择。看书阅读也是一种学习消遣,更是一种好习惯,选择它也挺好。今年暑期我着重推荐《图解红楼梦》一书。(该书作者: (清)曹雪芹 著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
《图解红楼梦》用了大量人物形象图、人物关系图、活动路线图、经典情节再现以及谜底追踪等图解形式,全方位展示贾、薛、王、史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荣宁两府的地图,中医、饮食、茶、酒、科举制度、官职制度等传统文化的传承,让读者轻松阅读《红楼梦》。该书的精彩内容如:《红楼梦》书名的来历;《红楼梦》中的美食、名茶、美酒;关于林黛玉死法的五种猜测;贾府败落的根源;神秘的评点者:脂砚斋;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珍藏的《红楼梦》或《石头记》版本图等。(以下内容均摘自《图解红楼梦》一书)
书名的来历
《红楼梦》原书中共提到了五个书名,即《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第 1 回中写道:“空空道人将这《石头记》细阅一遍……从头至尾抄录回来,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里一口气就交代出五个书名:
1.《红楼梦》——总其全部之名。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这是书中对于《红楼梦》这一题目的点睛之笔。
2.《风月宝鉴》——戒妄动风月之情。书中贾瑞害相思病时,跛足道士送来了一面宝镜,上面便錾着“风月宝鉴”四个字。
3.《石头记》——自譬石头所记之事。因为这一大篇故事,据说都是那块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后返本归真的石头上记录下来的,所以有《石头记》之名。
4.《金陵十二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各册判词,预示了这三组薄命女子的命运和归宿,是全书内容最集中的概括。这也是曹雪芹自己所定的书名。
5.《情僧录》——除第 1 回外,原书其他部分都没有再提这个书名,似乎这只是作者为了行文上的需要而故弄的玄虚。
曹雪芹的炼“字”
《红楼梦》字字读来皆是血 , 如果我们不逐字地细细品读和玩味,就无法读懂作者隐藏于字面以下的内容。
● 品人名
从贾府的先祖说起,宁、荣二府的创立者分别是贾演和贾源,他们是贾府“安宁”和“荣耀”的繁“衍”者和“源”头。但是到了贾代化和贾代善这里,贾府的基业就开始向着衰落的方向“嬗”“化”了。贾家父子两辈的名字正体现了贾府从兴盛到嬗化,最终走向衰落的轨迹。还有小说中最先登场的甄士隐和贾雨村,一个表明是将真事隐去,另一个则声明用的是假语村言。既然是“假语”,那自然就是胡诌的假话了,恰好这贾雨村就是“湖州”人氏,姓“贾”名“化”。作者提前声明,就算书中有什么内容犯了忌讳,也不过都是胡言乱语,没办法认真的。还有,贾宝玉的前生是神瑛侍者,“瑛”是像玉而不是玉的美石,所以说他是假宝玉。而林黛玉的前生绛珠仙子呢?“绛”为红色,“珠”是泪珠,“绛珠”就是泣血成泪的意思,不但主人公黛玉最终泪尽而逝,就连作者自己也是以血泪为墨写就的这部小说。
● 品地名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先讲述了一段神话:无材补天的顽石被女娲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荒”即荒唐,“无稽”就是无稽之谈,前两个地名也在说明“本故事纯属虚构”,而最奇的却是这青埂峰,“青埂”就是“情根”,也就是说,这块顽石之所以会遭丢弃,其根源就在于他有“情”。此外,在写到秦可卿夭逝,贾珍为她大办丧事的时候,作者又写其用的是一口出自铁网山上的高级棺材。铁网山虽然是作者虚拟的一个山名,脂砚斋却点明“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这“铁网”二字,正预示了贾府难逃倾覆的结局。
● 品物名
贾宝玉在神游太虚幻境时,看到那里所用的薰香叫“群芳髓”,所品的茶叫“千红一窟”,所喝的酒叫“万艳同杯”。很显然,所谓“群芳”“千红”“万艳”都代表的是普天之下的女子。而群芳“碎”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可见,封建社会中所有女子的命运和结局都注定是悲惨的。
人名与人品、命运
甄士隐(书中出现的第一个凡人) 真事隐(去)(第1回)
甄英莲(甄士隐之女,被拐后卖给薛蟠) 真应怜(第1回)
霍启(弄丢英莲的家仆,甄家大祸的开端) 祸起(第1回)
贾雨村(士隐资助的穷儒,后为官) 假语村(言)(第1回)
姣杏(士隐家丫头,因偶然回头而成了贾雨村之妻) 侥幸(第1回)
冯渊(为夺英莲而被薛蟠打死的公子) 逢冤(第4回)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贾府四春) 原应叹息(第2回)
秦可卿(宁国府贾蓉之妻,以多情著称) 情可亲(第5回)
秦钟(秦可卿之弟,因与小尼姑调情而死) 情种(第5回)
詹光(清客,作者贬低的对象) 沾光 (第8回)
单聘仁(清客,作者贬低的对象) 擅骗人(第8回)
卜固修(清客,作者贬低的对象) 不顾羞(第16回)
卜世仁(贾芸的母舅,作者贬低的对象) 不是人(第24回)
钱槐(赵姨娘的内侄,强娶柳五儿为妻) 奸坏(第60回)
石呆子(死守古扇不卖,最后被贾赦强行夺去) 实呆子(第48回)
清虚观拈戏
《红楼梦》中还有一处写到戏目,这也是作者为全书情节埋下的伏笔。在第 29 回中,贾母率家人到清虚观打醮,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是《白蛇记》。”贾母便问是什么故事,贾珍说是汉高祖斩白蛇起首的故事,贾母听了很高兴。贾珍又说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在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说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贾母意识到了什么?
● 第一本:《白蛇记》
《白蛇记》演的是刘邦醉斩阻道白蛇的故事,象征着起身微贱而后来达到极贵,在这里则反映了贾府的兴起。据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藏有《汉高祖斩白蛇》的剧本,从中也可以看出曹家丰厚的家学对于作者的影响。
● 第二本:《满床笏》
《满床笏》是清代在生辰上寿时常演的吉庆戏目,演的是唐代“老令公”郭子仪过生日,郭子仪有七个儿子、八个女婿,他们个个都是大官,于是这七子八婿都来祝寿,祝寿者的笏板摆满了笏床。这出戏暗示了贾府之“盛”,所以贾母听说拈到了这一出后,笑着说:“这倒在第二本上?”
● 第三本:《南柯梦》
贾母听到第三本是这出戏时,便不言语了。为什么呢?因为《南柯梦》演的是梦中历尽荣华,忽遭祸败,醒来方知是梦的警世故事。这出戏并非吉庆喜事,所以贾母才会兴致大减,沉默不语。作者在这里正是以《南柯梦》的故事来预示贾府将遭祸败,它的“兴”“盛”,都只不过是南柯一梦而已。可见,《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三本戏,正暗示着贾家由兴、盛,再到败落的发展轨迹。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描写梦境的四部剧作,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紫钗记》写的是霍小玉与书生李益悲欢离合的幻梦。《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的故事。《南柯记》讲述了南柯太守的荣华富贵之梦。《邯郸记》描写卢生享尽荣华富贵,醒来方知是黄粱一梦的故事。
妇女被休的罪名——七出之罪
在《大清律例》中规定,凡妻子犯有“七出”即可休弃,这七条罪名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多言、盗窃、妒忌、恶疾(痨病、麻风等传染病)。而凤姐至少触犯了其中的四“出”:她一直没有生育儿子;她终日为王夫人效力,没有伺候公婆;她“多言”到了令贾琏不敢“多言”的程度;她妒忌成性,把尤二姐和鲍二家的都给逼死了。
茶的妙用
《红楼梦》中写茶,除介绍了很多关于茶的品种、特征等知识以外,还向我们展示了贾府喝茶的习俗,以及茶的妙用。比如第 3 回在写林黛玉初进贾府所吃的第一顿饭时,就借她的视角看到有“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吃过饭后,又有“小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第一道茶用来漱口,第二道才是吃的茶。书中曾多次写到用茶来漱口,饭后漱口有益于口腔卫生和牙齿的保健,而用茶水漱口与用清水相比,更可以去除油腻。饭后喝茶则有助于消化。
灯谜六首
婚俗中的茶文化
第 25 回中写到,黛玉、宝钗、宝玉等人一起谈论凤姐送来的茶叶,众人都说不太好,只有黛玉觉得好,凤姐便要让人再给她送去一些,还要求黛玉一件事。黛玉挖苦凤姐使唤人,凤姐便拿她打趣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黛玉顿时羞红了脸。原来在古代,“茶”被视为男女双方定亲之物。宋代把茶与金银并列,作为婚娶的定礼。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一书中有一段说明:经过相亲后,男家中意,便派媒人往女家送定礼,礼物除珠翠首饰、金银器具、衣服以外,必须要有茶饼。到了下聘,送的聘礼也必须要有花茶果物。即使是贫穷人家,聘礼中茶叶也是不可或缺的。俗话说:“好女不吃两家茶。”意思是一女不许两家,表明了婚姻与茶的关系。
《红楼梦》中对于戏曲的描写很多,从曲目来说,就有《琵琶记》《荆钗记》等宋元南戏,《西厢记》《李逵负荆》等元杂剧,《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满床笏》等明传奇,《一捧雪》《占花魁》《长生殿》等清人传奇。从唱腔来说,这些戏曲大部分都属于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戏曲声腔和剧种,也叫“昆山腔”或“昆腔”,因为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而得名。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合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于南戏系统。(注:昆曲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昆山人梁辰鱼所编写的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的文人学士都争相用昆腔来创作传奇,使得昆腔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
到了万历末年,昆曲的影响开始扩大到北京、湖南等地,明末清初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更是进入了全盛时期,《红楼梦》中关于戏曲的描写恰恰反映了这种文化现象。
附: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
科考制度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