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典型案例——川西民间艺术与民俗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课程背景
四川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民俗气氛尤为浓厚,童谣,剪纸,川剧等等,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1.幼儿民间文化意识淡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全国各大城市地区的孩子热衷于过洋艺术洋节日,对本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知道甚少。
2.幼儿园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有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课程内容来源于幼稚园周围的人事物方式,幼儿感兴趣的均为活生生的生活教育的材料,课程实施强调应以生活为中心课程,应该包括人类生活的全部全部的生活都是教育,即全部的生活也就是课程。所以幼儿身边的川西文化资源应该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中,丰富幼儿园现有的课程内容,让幼儿在家乡感受,浸润,内化,传承家乡特有的文化。挖掘本土文化优势,弘扬民间文化,促使幼儿在传统与现实中灵动成长。
二、课程概貌
(一)课程研究范围的界定。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曲艺和民俗。依据民间文化的分类,本课程研究范围,定于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资源三大领域,具体包括民间游戏,川西民谣剪纸染意川剧艺术以及重大节日和常见的民俗活动等。
(二)关键词界定。
民间文化就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文化。
民间艺术,是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就词义本身来讲,使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艺术,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又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即指那些普普通通,质朴无华,从事劳动与知识,阶层相比书面文化修养较少,它包括民间美术:绘画,手工,雕塑等;民间音乐:民歌,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等;民间文学:民谣,故事,传说。
民俗,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包括民间节日活动,娱乐活动,如民间游戏,宗教活动等。
川西,是指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西部地区,主要是指成都地区。
(三)课程目标。
课程总目标。一是,引导幼儿实际感知家乡川西的悠久历史及丰富优秀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资源,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幼小的心灵中洒脱朴实的爱国主义种子。二是,调整当前幼儿园的人文教育环境,给幼儿落下川西民间艺术,以民俗独特技艺,培养成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完美的人打下基础。三是,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四是,积极探索川西民间艺术和民俗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促进幼儿园及区域特色发展。
(四)课程内容。选取了三大领域:川西民间游戏(包括过家家,滚铁环,翻线线,挑小棒,抓子儿,牛牛等),民间艺术(包括童谣和剪纸),川西民风民俗(包括川剧,庙会,灯谜,木偶,皮影剧,杂技歌舞等)。
(五)课程框架和思路。1.课程框架包括向家长,社区发放调查问卷,查文字和影像资料,根据纲要和指南,设计教学、游戏活动。2.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成都十二幼,十三幼,十四幼。研究方法有:调查问卷,观察访谈,行动研究,经验总结,叙事研究等方法。
三、课程轨迹
(一)以点带面,挖掘资源
1.收集资料:通过上网查阅和图书馆查阅相关大量的创新民间文化资源。最终选择了两个标准,一是生活性,思想性所选择材料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二是有较浓烈的童趣,具有对幼儿文化教育价值。2.精心筛选资源:选择幽默诙谐短小,朗朗上口的童趣童谣,包括胖娃胖嘟嘟,王婆婆卖茶等;选择川剧变脸的艺术;还有选择剪纸,撕纸,印染,手工艺术;选择锻炼大肌肉的体育游戏,例如跳房子跳绳,滚铁环铲陀螺打野鸭子,攻城等。室内的民间游戏,如挑签翻线线,手指游戏等;还利用重大的节日:春节、中秋、端午、重阳等节日中开展常见的民俗活动,例如茶馆活动,民间劳作活动,庙会,花会等。3.拓展资源。①拓展资源的内涵,确定川西民间文化的“点”例如以重阳节为切入点寻找线索,尊敬老人——古诗吟唱——川西民谣欣赏和配乐——感受美,体验美。②拓展过程性的教育资源,关注川西民间文化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全过程。例如铲牛牛游戏活动,通过孩子“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的全过程,让孩子体验自身,努力进行学习,通过同伴间相互模仿,交流进行学习。③川剧脸谱活动,通过让孩子画脸谱,在过程中,观察、反思、分析,教师引导孩子使用不同的材料,满足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将画脸谱与做游戏结合起来。
(二)整合资源,注重净润
1.整合
将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渗透于幼儿园其他课程中,①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例如:早上来园和下午离园,过度环节,进行简短,安静的小游戏:念民间童谣。②渗透于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成都茶馆,锦里一条街,庙会等。③渗透于综合主题活动中,例如中秋节月饼展销会,点灯笼,观察月亮形状等活动。④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好家庭、社区资源,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创编儿歌,游戏,请家长到幼儿园参加民俗艺术活动:成都小吃,民间剪纸,手工制作,川剧脸谱秀,灯展等活动,通过开放日的活动,让家长积极的参与到我们的课程当中来。⑤与小学课间游戏资源结合。带领孩子走入小学体验小学,学习环境。⑥与社区资源整合,带孩子走进社区,感受川西民俗氛围,参观成都民俗公园,望江公园,杜甫草堂,锦鲤一条街等,感受家乡文化魅力。⑦川西民俗文化内容的整合,包括民间游戏和民间童谣,茶馆,游戏,剪纸等活动的整合。⑧传统与创新的整合,例如胖娃胖嘟嘟利用蝴蝶的图形,跳房子的传统游戏为基础,加上成都童谣将传统的游戏与现代生活气息相结合,形成农家乐,度假村等,吸引幼儿加入创造性的游戏中来。
2.浸润
①环境中的浸润:包括端午节,成都大庙会,川剧小舞台,老茶馆等等。为幼儿搭建舞台,开展相关活动,让幼儿感受川西民俗文化气氛。
②活动中浸润:例如重阳节主题系列活动,川西民歌打击乐活动,但幼儿参观成都民俗公园,望江公园,杜甫草堂川剧博物馆等,让幼儿访问民间艺人观看民间艺人表演,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③情感中的浸润:通过办灯会、花会等活动,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情境中与老师与爸爸妈妈共同观赏,留下美好的回忆,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感交流,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3.追求传承,探所创新
①剪纸艺术:注重内涵扩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剪纸的内容简化,细节粗犷。让幼儿通过简单的装饰学会压扁,将剪花戴在脖子上,戴在手上玩游戏等。还可以将剪纸进行中间染,边染,全染,单染多色染等多种形式的玩法,丰富剪纸的意境。让幼儿通过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纸张做剪纸材料,发现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作品,在利用纸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达到多重教育效果。
②童谣活动,玩出变式
讲故事《小羊过桥》,可变成体育游戏。还可以将童谣化为生活中好习惯的培养,例如生活小儿歌,行为小儿歌,讲卫生小儿歌等等。还可以挖掘地方方言,例如:四川方言中的夫妻肺片,张凉粉等,将成都小吃变成有趣的童谣,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乐趣,还可以将童谣编排成情景剧,让孩子边表演边学童谣。
③川剧艺术突出感受与表达。例如:表演《西游记》。从绘画,化妆,表演等形式表达对川剧艺术的感受。
④民间游戏追求整合与动态发展。注重与一日生活相渗透,包括体育活动,早操户外活动,包括过渡环节,还包括室内的活动,小游戏:棋类活动等。利用民间小游戏做好幼小衔接;民俗节日依托主题,以情入手;注重环境创设。例如庙会活动需要将幼儿园精心装点成庙会的现场,让孩子可操作并感受川西传统民俗气氛。
四、影响与效果
1.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性方面,体验快乐并在快乐中发展;爱家乡的情感得到培养;传统美德在心中萌发;规则意识得到增强;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能力增强。
2.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隐性教育价值的捕捉;教师教学策略的改进;师生主题活动的生成。
3.对家长及社区的影响。家长感受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从不支持课题研究到一起发生观念的转变。社区的孩子,都要求到幼儿园来一起签字,学童谣和民间游戏,形成了区域的特色。走出成都,走向四川乃至全国,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第3次会议代表大会及15课题成果表彰大会交流发言,受到热烈的欢迎。
4.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使课程与文化有了天然的血与肉的关系,就历史发展而言,课程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
五、反思与讨论
1.追求川西民间文化,向幼儿园有效教学资源的转换。
2.追求川西民间文化资源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3.追求幼儿自主参与和教师支持引导的结合。
4.追求川西民间文化的本体价值与教育价值的融合。
六、主题活动案例
1.案例一:锦鲤一条街
①主题活动来源:包括民间手工艺品,像糖人,面人,吹画,藤编,竹编,蜀绣等。
②主题活动目标:对川西建筑有较充分的认识,了解川西建筑外形特点和结构形式,感受川西建筑的美,喜欢悠久历史的川西建筑;具有较高的大型主题建构活动的搭建技能,例如:搭高、架空和大面积的维和等;能够根据自己能力和需要进行分工合作,并体验创新所带来的快乐和分享成功的喜悦;能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美术表现形式制作,装饰搭建材料。
③主题活动网络:捏面人,美丽的竹编,古老的故事,观赏建筑图片,锦里一日游,自制灯柱,灯笼,刷围墙,屋顶,脸谱画,搭建城市等。
④五个具体的活动案例:锦里一条街;锦里的店招;绘画锦里一条街;稻草屋顶;搭建锦里一条街。
2.主题活动二:翻线线。
3.主题活动三:成都名小吃
个人感悟:
各位小伙伴们,早上好,元气满满的一天开始了,今天是今天是4月8日,是“云端相约 “疫”同品读”--东莞市陈妍慧名园长工作室读书会的第7天,也是我们阅读《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将进入“云”上交流阶段,今天我们阅读最后一章《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这一章,大家主要结合自身情况,谈一谈您感受。
我4月8人日读书打卡:通过学习川西文化的案例学习,一、课程背景,1.幼儿民间文化意识淡薄。2.幼儿园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有限。二、课程概貌。(一)课程研究范围的界定。(二)关键词界定。(三)课程目标。课程总目标。一是,引导幼儿实际感知家乡川西的悠久历史及丰富优秀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资源,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幼小的心灵中洒脱朴实的爱国主义种子。二是,调整当前幼儿园的人文教育环境,给幼儿落下川西民间艺术,以民俗独特技艺,培养成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完美的人打下基础。三是,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四是,积极探索川西民间艺术和民俗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促进幼儿园及区域特色发展。(四)课程内容。选取了三大领域:川西民间游戏(包括过家家,滚铁环,翻线线,挑小棒,抓子儿,牛牛等),民间艺术(包括童谣和剪纸),川西民风民俗(包括川剧,庙会,灯谜,木偶,皮影剧,杂技歌舞等)。(五)课程框架和思路。1.课程框架包括向家长,社区发放调查问卷,查文字和影像资料,根据纲要和指南,设计教学、游戏活动。2.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成都十二幼,十三幼,十四幼。研究方法有:调查问卷,观察访谈,行动研究,经验总结,叙事研究等方法。三、课程轨迹。(一)以点带面,挖掘资源;1.整合;2.浸润;3.追求传承,探所创新。四、影响与效果1.对幼儿发展的影响。2.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3.对家长及社区的影响。4.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五、反思与讨论。1.追求川西民间文化,向幼儿园有效教学资源的转换。2.追求川西民间文化资源研究视角的多元化。3.追求幼儿自主参与和教师支持引导的结合。4.追求川西民间文化的本体价值与教育价值的融合。六、主题活动案例1.案例一:锦鲤一条街;2.主题活动二:翻线线。3.主题活动三:成都名小吃等三个具体案例,让我更加有信心可以学习模仿他们,做好自己的园本课程了。
罗明珍 4月9日阅读打卡
今天阅读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川西民间艺术与民俗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相对来说结合案例再回顾前面的理论知识,轻松易懂一些,看完后收获蛮大。特别是在课程影响与效果方面。在这一段章节里其实讲的就是我们对课程评价的一个梳理与导向。
首先是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其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再者对家长及社会的影响,最后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涉及的这几方面缺一不可。从逆向思维来讲,在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时候就必须要很注意这几个层面。特别是在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方面:
1.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课程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
2.我们在构成课程过程中应逐渐摆脱完全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改变千地一面的格局,积极审视和反应本地本园的文化优势,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集全员智慧,共同开发出适合本园幼儿的课程。
3.坚持不懈地深入专研,深入领会其特有的课程内涵,只有这样子,坚持坚定的走下去,我们才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最终实现幼儿的和谐发展,教师个人风格的凸显以及园所的特色发展。
杨倩 4月8人日读书打卡:看到群里面各位园长那么认真学习,实在汗颜与敬佩,我对太专业的理论兴趣不大,老是这头读了转头就忘了,但不管读懂多少,我都会思考,书上说的和我们做的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是我可以借鉴的。今天看的川西幼儿园课程案例读起来容易很多,特别是了解到了课程应该怎么梳理,一、课程背景,1.幼儿民间文化意识淡薄。2.幼儿园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有限。二、课程概貌。(一)课程研究范围的界定。(二)关键词界定。(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选取了三大领域并制定了详细的教育目标:川西民间游戏(大中小班级)、民间艺术(童谣、剪纸、川剧)、民俗,(五)课程框架,注重课程资源的挖掘。另外这些内容怎么实施也是我比较关注的点:书中介绍课程“渗透”于幼儿园其他课程之中1.渗透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之中;2.渗透于游戏活动之中;3.渗透于综合主题活动之中。课程的“整合”1.社会资源的整合;2.民间文化内容的整合,3.传统与创新的整合;课程的“”浸润”。看到后面的内容,让我对这三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会对照自身幼儿园情况进行思考!
4月8日 莫丽红 阅读打卡:
不知不觉,陈妍慧工作室本期阅读之旅已经来到最后的一个章节。感谢工作室各成员学员在这一个星期的快乐陪伴,更感谢工作室陈园长的一路牵引和鼓励,不但让阅读的路上不枯燥,更是避免了让我们在阅读的路途上迷路,紧紧围绕着课程之于儿童发展的方向进行探究。
今天阅读的内容包含有《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和《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展望》两个部分,典型案例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示范,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让课程开发的实施过程和步骤作出了明晰的指引。《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展望》很到位地道出了“园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我园目前都存在的问题。
1.园本课程的价值定位方面,我园对园本课程的资源的利用和发展上还存在着水平低、范围窄、方式单一的问题,幼儿园正处于单纯的磕碜执行者、实践者和演绎者,课程意识还没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2.在课程能力方面,课程理念是有的,但是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让老师的课程模式淡薄和陈旧,这关乎园长和教师的课程能力问题。
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需要园长和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不断成长,期待在陈园长的引领下,意识不断改变和进步。
吴敬勤4月8日读书会打卡:
今天认真看完书中的课题案例,深入了解川西民间艺术与民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传承了川西文化,而且建构了特色园本课程,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其价值实现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这也是“以幼儿为本”、“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价值原则!因此,以儿童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园本课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基调,体现了对人存在价值、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确认,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建立对园本课程价值和意义上,需要园本课程开发各方人士的支持,并确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活动观、评价观以及环境观等,践行“人化”的课程价值定位,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让幼儿、教师、幼儿园得到充分发展。
龙梅,4月8日读书会打卡:
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了,之前看专业书都是找重点来阅读。但这一次,我一章一章的品读,在了解课程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与实践进行思考。也越来越坚定信心,因为我们的方向没有跑偏,在陈园长的引领下,工作室的研究中心始终围绕着儿童在进行,也是今天这个章节给我带来的感受。
1.对于园本课程的开发,我们不是初尝者,但我们是不懈的实施者。这一个过程也许艰难,也许并不容易,可至少我们敢于挑战,敢于直面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2.书中的事例让我们对于园本课程开发的脉络更清晰了,让我们的课程建设有了可借鉴和参考的方案,且使得我们去重新审视自身园所的园本课程。
3.无论哪一类课程,我想我们的关注点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儿童。儿童的发展是我们做这些事的本质特征,只有回归儿童本真,才能达成园本课程开发的真正目的。
肖杰贞4月8日读书打卡:
今天,阅读了第八章《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内容很多,采用川西民间艺术的案例也是比较系统化的教我们怎么去开发园本课程。今天就结合实际情况说一说个人感受吧!在去年我园在开展自主游戏活动的时候也是一直在思考要采用怎样的主题,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地域特色。但是通过这几天阅读了几章书籍,让我觉得我们做的跟最后书上呈现的案例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今天看到川文化的一个系统设计,其实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于文化意识的淡漠,了解的也不够透彻,然后我们并不能很好的整合资源,教师的观念转变以及研究探索水平也是有待提高的。所以,我们在开放课程的时候重点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再重新思考了:
一、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如何利用资源,让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回归本土文化。
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思考哪些内容项目,能体现社会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的?
四、如何将本土文化,渗透到日常的生活教育中、各个领域教育活动中、社区活动中、环境创设中。
陈妍慧,4月8日读书打卡:
如果说前面几天的理论学习让我们对建设园本课程有了一个轮廓,那么今天的第8章,《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案例》就是实践的成果,该案例让我们对建设园本课程及搭建课程方案框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回归现实,我们众多园所其实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
1.目前我们很多园所还是处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实施者。那么何时才能向课程开发者转变,这需要园长及班子们的统筹和布局,因为课程涉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实践,从理想步入现实,使理想完全转变为现实并不容易,让思想融入实践也绝非易事。这个过程,我们管理者和教师们要抱有极大的决心,锲而不舍地坚持与努力去探讨和研究。
2.通过学习我们都知道课程是实施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服务的。但在以理性和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很多幼儿园目前的课程更多的是关注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内容--知识,从而忽略了课程的主体--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课程一直被看作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即课程由教科书、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组成,课程即教学科目,这样的以知识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也是直接影响园本课程价值的认识和定位,导致在开发园本课程时存在着水平低,范围窄,甚至把出版教材直接作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的现状。
最后,我认为幼儿园课程建设首先要树立一个以儿童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园本课程观和体现“幼儿为本”的教育观,还需要各方人士,专家、园长、教师、家长及社区等方面共同努力和实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园本课程开发道阻且长,只有坚定信念,坚持探索,树立信心,才能开辟康庄大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