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08 马克个案

第10章马克个案的副标题是“一个南非白人的两难处境”。显然,它又会涉及到社会大背景的因素。

先看马克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南非是一个盛产钻石和黄金的地方,早在18世纪的时候,就被英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入侵吞并变成殖民地了。马克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而且他是一个白种人。南非政府,从1961年还是1962年开始,就开始推行着备受国际谴责的种族隔离制度。南非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就是这样一个很复杂的状况。马克的职业角色就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的个人信念和自我的理想价值,没办法被普通大多数民众接受,不但不接受,而且还会被普通民众曲解和质疑。很多人会因为你在这样的政府工作,他们从心里就不接纳你,排斥你,也不会去理解你。这个职业本身是为他人解决心理困扰,提供心理援助的,但是人家大多数人不接纳你。

一方面你会面临被黑人拒绝和攻击,另一方面也面临被白人质疑和排斥。这两难处境,你该如何立足呢?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是不支持你的。作为咨询师的话,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不受欢迎、不受接纳,你就会陷入长期的被孤立和自我冲突的混乱当中,你要不要继续做这个事情?

点评一 关于共情

点评一在书中谈到罗杰斯和马克的观摩性面询,他是有马克的同行在场的,很有可能是马克的同事,马克本身是以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为取向的心理治疗师,因此他们做面询,从咨询设置上看,是很不严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反应都会受到限制的,客观条件本身会限制访谈的效果。

如果说我们要去面对这样的观摩咨询的时候,我们可以和来访者诚恳的讨论,对观摩的疑问,以及观摩现场所存在的限制的,这些都是可以和来访者在咨询开始的时候去讨论的,打消他的疑虑。另外降低他的期望值。

在马克这样的案例当中,这样一个敏感的国度,敏感的访客,就更需要去首先讨论这一部分,以及马克对罗杰斯本身的这种期待、幻想,以及他本人在当下这一刻的角色转换、身份转换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咨询去中去讨论的。罗杰斯的做法,他仍然是他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原则,一上来就很开放很直接,由马克去主导咨询的方向,非指导性、无条件接纳和尊重,让马克去自我实现,促进自我实现的他。这一部分功能,这些在技术操作层面它是没问题的,罗杰斯都做到了。

但是,他仍然没有跟得上马克的需求。马克在表达自己的这种冲突背后,其实内部那份隐藏的深深的无助和被压抑的委屈感,需要罗杰斯去共情。但是在咨询当中罗杰斯没有共情马克,什么原因我们可以假设一下,罗杰斯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面询,对这个环境他不了解,然后对访客也不了解。

首次访谈,其实不仅仅是访客紧张,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也会紧张,而且有些访客身上带着那种很生硬,很紧张,很焦虑的情绪,会直接传递给我们。在391页到393页里,大家会看到马克由于失望和愤怒,他对罗杰斯当众的批评和表达不满,罗杰斯是如何回应的呢?我们也会看到罗杰斯的态度仍然是非常的稳定、非常的诚恳,全然的接纳,没有反击、没有愤怒,也更没有拒绝。完全是以他那种平等、包容、接纳、真诚、和马克去积极的讨论着,彼此的看法也不同。在这样一个短暂的面训里,他们的信息交流量其实非常大。他盼望着像罗杰斯这样的人,能够马上帮他解决问题,但是在观摩咨询当中做不到,这本身就会给他带来很强烈的失望。

在这里我们也会看到马克就跟我们差不多,在学习和成长路上,我们内心也难以避免会有冲突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有冲突的时候,我们也很需要被看到和被及时的帮助。

评论中谈到了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共情,和其他治疗理论的共情有什么不同?在咨询当中,无论你使用哪一种理论的共情回应,你一定要建立在你对来访者的理解和倾听之上,就是一个好的倾听,本身就是共情。我们给出的理解性回应,也是共情,我们给出的知识性回应,也是共情,当我们在咨询当中作出解释性回应的时候,也是共情。我们要学会灵活的运用。

点评二 关于一次性观摩咨询的效果

后面提到一次性观摩咨询所带来的长期效应,观摩性咨询,它有一个局限性,这是很明显的。但是你说有没有帮助?其实上是有帮助的。帮助是多少呢?一个是来访者说了算,我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光是咨询师我们自身要去接纳现实,来访者他是需要时间来接纳的。这一次虽然没办法解决问题,但是你打开了探索的门,以后会在他后来的时间里,不断地回味,探索,内化这次咨询,带给他的启发和帮助。

在我们的现实工作当中,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我们去面对一个长期压抑了很久的来访者的时候,以我们最简单的态度去接纳、倾听、陪伴,就会让他畅所欲言,表达和呈现自己,这个过程本身在帮助他,因为像这样在咨询当中,能够完全不被干扰,不被打断、不被限制、不被评判的陪伴和倾听,在现实当中是很难遇到的,而且也可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08 马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