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工作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但不是所有简单的事你都能有机会接触到,所以可以通过此类事情总结经验。
我们平日工作里,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做新功能的开发,二次开发,bug修改的工作,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修补工作和项目优化的工作,足够让你升职加薪!
但是如果有机会,有机会尝试些自己平日里很少做的事,我觉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前不久,接了个新项目。只有一些idea在业务需求方脑海里,然后就开始需求讨论,然后就开始做事了。项目不复杂,但是由于是用JAVA语言实现,对我个人显得比较有意义。
总结下来,其实也就是一个项目清单。个人觉得还是有点意义吧,给没有一定全面实践的同学参考吧!
1.1 首先,你得彻底明白到底要做什么?
这个过程,可能是你要反复读需求。 然后假设,你已经在完了这个产品,他能达到什么效果。
1.2 其次,明白需求后,就要进行整体框架的构思!
比如用什么呈现给用户(ppt,页面,文档),用什么来存储数据(数据库选型),需要些什么样的系统等(Application应用程序,Applet小程序,ServerletsCGI 编程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层次上,一般都会遵循公司的规定,再根据客户调研,然后再根据项目本身需求,做些相应的调整。
我们在这个项目里的整体框架为:前端使用 APP(ios&android)、H5进行用户界面呈现 ===>> 接入网关进行数据加解密,流控转发等 ===>> 第一层API服务,接受客户端请求,做简单业务检验组装 ===>> 第二层核心业务SERVICE服务,进行核心业务处理,如写库、调用第三方接口等 ===>> 最下层基础服务,提供单一的功能服务,如消息服务,订单服务。
前期只提供APP,因此不存在单独H5调用API服务的情况,但是H5的应用场景仍然存在,此时的H5地址,由服务接口提供地址返回到APP进行webview加载。
后期我们加上了页面平台和后台管理平台,做的前后端分离的项目,设计到接口单独调用测试和联调,使用Eolinker做接口文档管理和发布编辑,使用postman测试。
1.3 人员规划
项目整体框架出来后,得要有人去实施才行。
这里一般需要遵循一个最小原则,即划分出开发人员,尽量做到能够独立完成自有的模块,而不是一定要依赖于另一方的实现才能进一步。比如 android,ios各一人,API与SERVICE可以多个人,但是都要让其有全部权限,因为我们做的是前后端分离的项目,所以可以同步并行开发,不需要等待后台开发好后前端才能根据要求去调用,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基础服务各自安排相关人员实现。最后进行联调即可。
1.4 时间规划
有了人员之后,也不能无限时间的去做事。肯定是要规划的,否则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项目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订时间计划一定要去询问当事人,要多少时间,尽量站在专业的角度给出合理的建议和评估。促进项目的完成。
2. 框架规划及搭建
2.1 有了整体框架的构思后,就要细节到每个层次的实践了
因为都是应用的分层,所以,不可能有统一的描述,只能是针对每个应用层。做自己该做的事。如 android/ios 有自己的开发框架;h5有自己的开发框架(因为很多应用场景可能涉及到h5与app原生的交互,所以即使功能简单,也尽量利用一些已有的框架进行开发)。
而服务端,虽分为多层应用,但是应尽量使用同一门语言,利用同一套开发框架,自己公司有研发框架自然最好,没有也尽量利用统一的开源框架。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有人员变动时,可以立即熟悉其代码及应用场景,从而增加适应性和管理性。
针对服务端的框架,我觉得有必要多说点。因为整个应用运行的流畅性,可靠性,准确性,都是由服务端来决定的。虽然用户看到的是APP或者H5,但是可以说,服务端才是应用的核心。所以,服务端要做的事情自然很多了。
2.2 怎样搭建好一些服务端的框架呢?
首先,框架类的东西,自然是要提前学习的。但是,就目前市场行情来说,可以利用的开开源框架有很多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尤其是公司内部提供的框架,是有对应的模板。这样,照着项目要求,进行调试,确保整个应用流程时候通的;
代码复用,删除不需要的模块代码,添加特别需要的模块代码,保证在开发过程中,能够统一代码风格,便于后期的维护和二期开发;
充分了解框架需要的一些配置参数(xml文件,做好代码注释),知道事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里,应有一个配置中心与之对应,但是自己得清楚。
使用一个顺手的IDE工具,不是说你技术不够牛逼,而是一个好的工具,idea提供有很多开发工具可以使用,能够让你事半功倍。(其实能够多背点套路,也不一定非要体现在正式项目上)
写出第一个可供使用的接口服务,可以说,第一个永远是比较重要的。因为,第一个的思路,就是你后续所有功能的方向,因此,写好第一个”hello world”;
3. 开发环境的搭建(服务端)
3.1 其实这项工作是及其重要的,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三点,是因为,没有代码作铺垫,开发环境搭了也没用。
3.2 开发环境的搭建,主要也是服从于整体框架的构思。
主要包括,需要多少个服务,需要多少台服务器,需要多少个基础应用,需要多少个基础配置等等。
当然,开发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一般还是交给专业运维几十年的老司机来完成了。自己就当作了解得了。
目前的项目开发,除一些小规模公司还在利用一套服务端代码,干完所有的事外,大部分应该都是多个应用的配合完成。而测试环境,不太可能利用多个服务器提供服务。因此,使用docker进行测试环境搭建尤佳。建立多个docker进行多个服务器模拟,也算是和线上环境保持一致了。
目前的主流技术得用上(当然关键还得看你的框架规划),zookeeper, dubbo, redis, mongo, mq …
3.3 只有开发环境搭建好了,才能让后面的流程无忧。搭建的过程一定是,又搭建,又改代码,又排错…
4. 进度的同步
4.1 及时向领导同步项目进度
对于一个新项目,有些地方行动缓慢是很正常的。而部分开发同学(比如我自己),就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纠结,走不出来,从而忘却向领导汇报工作。而作为一个有点同理心的领导来说,他又不愿意实时都来盯着你做事,因为也怕你遇到困难,想多给你点时间解决。
但是,这种情况,开发同学自己其实是要吃亏的,因为,给外人的感觉就是,你啥都没做。所以,解决问题的同时,有问题要及时的抛出来,你不理解的,也许其他人以前也遇见过,他们有不错的解决方案,拒绝闭门造车,每天填写任务进度,也不忘向领导汇报。
4.2 有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向大牛们或者领导请教
独立解决问题是好事,但是千万别过了头,实在解决不了,就要及时请教。否则,浪费的是时间。进步最快的方式,莫过于向比自己牛逼的人请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3 尽量将问题分摊下去
问题肯定是有的,而且会很多。千万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压在自己这儿,那样自己会累死的,而且项目进度也会因此变得缓慢。要多利用小组成员的各自优点,适当多让其搞点事情。
工作永远都不是单一的一件事,肯定还会有其他的事情插入进来,观察事情的重要性解决。如果能够让其他同学解决的,尽量让其他同学处理,这点也得与领导同步。否则分心过于利害,受阻的只有项目进度,延期可不是自己一人的事情了。
需求也不可能一下就是完善的,在做的过程中,才可能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这时及时与需求方沟通,保持高效的状态。当然,后期的跟进,也是尽量做到不要一人大包大揽,而是相应的人就去负责相应事情的跟进。其他人只要知道结果就行。
5. 功能模块的完成
5.1 说到具体的业务实现,个人觉得,已经不那么难了。不过就是,先尽力提出的一个初稿,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2 各自系统能做的事情完成后,就是联调各系统间的调用关系,保持高效的沟通,让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尤为重要。在这种时候,我觉得,一个小黑屋也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5.3 联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测的过程,应把尽可能多情况给考虑到位。
5.4 代码检查,自己开发的代码,基本上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即时找到相应人帮忙检查代码,是比较好的解决代码问题的方案。其实,在给别人检查的时候,也是自己检查的时候,相当于自己再一次的开发,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6. 多轮的测试验证
6.1 测试同学,其实在开发快结束的时候,已经把测试用例给到大家。这也是另一个角度的开发,因此,参考测试用例进行相应开发修改也是很有必要的。
6.2 第一轮测试,可能主要是大功能的验证,小功能的检查,挡板环境即可,无需真实环境。
6.3 第二轮测试,则是要把之前的测试及各种配置,全部清空,以一个全新的项目来对待,重新进行相应环境搭建,代码部署,然后再进行测试,确保问题解决后,做好了相应的处理方案备份。这时,就需要用到真实的应用环境了。对之前一些暂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重新测试。确保无问题。
6.4 第三轮测试,应该是一个灰度发布的环境,也可以认为是预上线。将所有环境当作是线上来处理,如果运行ok,即可准备发布上线了。
6.5 在测试过程中,因测试人员只是人工的处理,有时不一定能捕获所有的问题,开发在这时,也应站在测试的角度,发现问题,即时监控,即时处理。
6.6 自动化测试,这个其实应该是靠后的处理,但是如果能做到这些的话,也能够快速的重现问题。
6.7 压力测试,应对线上环境,需有一定的能力评估,不然,只瞎猜,恐怕也不是好事。随时准备横向扩展,也只是出现问题后的解决方案。做好压测,发现代码中存在的问题,即时处理掉。
7. 外围处理(上线前)
7.1 上线前,肯定是有很多事务要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