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原文】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ào)②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 sōu )③哉?”
【译文】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遮掩他的邪恶。心思正直,眼睛就明亮;心思不正直,眼睛就浊暗。听他说话,同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还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注】①存,观察。
②眊(mào),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③廋(sōu),隐藏;藏匿。
7.16【原文】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译文】孟子说:“谦恭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有些君主,侮辱别人也掠夺别人,唯恐别人不顺从他,怎么算得上谦恭与节俭呢?谦恭与节俭难道可以靠好听的话与笑脸来伪装吗?”
【解读】1、我们与人结交,习惯凭借自己的经验、阅历,从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有这种能力的人很多,我有时候也会这样,个人感觉还比较准。
但这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我们有时会被自觉地“经验”蒙蔽双眼。因为认识一个复杂的个体,很多时候,所谓的“经验”地判断并非就是对的。如果一味的相信“经验”,容易让自己吃亏。
所以,想彻底认清一个人,应该全方面的去了解,再结合自身的经验,做出更正确的判断。
2、我们看人的经验也是对人性的了解而来。像特别谦恭的人,肯定不会去侮辱别人;只有眼界窄、虚情假意的人,才会去轻慢别人。
另外,真正的节俭之人,即使是别人的东西,也不会随便的浪费;而那些说是节俭,其实是吝啬之人、贪图小便宜的人,只对自己的东西做到节省节约,对于其他人的东西,就会无视。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节俭之人。
像这些评判人的基本标准,也是我们的经验,是可用直接用来评判一个人的标准。
7.17【原文】淳于髡(kūn)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②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③;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译文】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礼制的规定。”
淳于髡说:“如果嫂嫂掉在水里,要用手去拉她吗?”孟子说:“嫂嫂掉到水里而不去拉她,就是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则用手去拉她,这是变通的办法。”
淳于髡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掉到水里去了,先生却不肯伸手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的人掉在水里,要用正道去救;嫂嫂掉在水里,要用手去救。你难道想用手去救天下的人吗?”
【注】①淳于髡是齐国有名的辩士。曾于齐威王、齐宣王时游于齐国稷下,他身“长不满七尺”,生性“滑稽多辩”。事迹见于《战国策·齐策)《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史记·滑稽列传》等。
②“权”是衡量事理,采取变通办法。任何礼制规定都是固定的条文,可以维系社会整体的秩序;但是人的现实处境却各有不同,因此要培养判断的智慧,出奇守正。
③ “援之以道”, “道”是指孟子所推崇的仁政。
【解读】孟子更希望用正道来启发各国的君主。而淳于髡用小节说大道,着实有点不不匹配。
7.18【原文】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①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译文】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就情势看,是做不到的。教育的人一定要讲求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就会生气,一生气反而伤感情了。儿子会说:‘您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您自己的作为未必合乎正确的道理。’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太糟了。古代的人是与别人交换儿子来教育的,父子之间不会因为要求行善而互相责备。要求行善而互相责备,就会彼此疏远;父子变得疏远,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注】①夷,“夷”为伤。《易经》有“明夷卦”,描写光明受到伤害或压抑。
7.19【原文】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①,必有酒肉。将彻②,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wú)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译文】孟子说:“哪一种侍奉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哪一种守护最重要?守护自身最重要。不丧失自己的节操而能侍奉父母的,我听说过;丧失自己的节操还能侍奉父母的,我没有听说过。谁能不去侍奉别人?侍奉父母是一切侍奉的根本。谁能不有所守护?守护自身是一切守护的根本。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时,每餐一定有酒有肉。撤除食物时,一定要请示剩下的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多余的,他一定说‘有’。曾哲死后,曾元奉养他的父亲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有肉。但是撤除食物时,不再请示剩余的给谁;父亲问有没有多余的,他就说‘没有了’,准备留到下一顿再给父亲吃。这叫做奉养父亲的口腹。像曾子那样,才可称为奉养父亲的心意。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注】①曾皙(曾点)与曾子(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有关曾皙的志向,可参考《论语》。曾元:曾参之子。
②彻,撤除,撤去。
【解读】从古我们就说“父慈子孝、家庭和睦”。那如何才能“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呢?当然是父父、子子了。
1、就像这第18章节所说,之所以“君子之不教子”,就是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太熟悉了,自己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在孩子面前都展露无疑。而父母在教授孩子的时候,也会将好的、坏的,都展现给孩子,加之父母对待孩子,总是居高临下,教不会就会动怒,展现强硬的一面。这样的教育,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越来越疏远,又何来“父慈子孝”。
只有内外一致,面对孩子,也和对待外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也是可以教授自己的孩子的。正像樊老师在解读里说的,“身正以为范,学政以为师”。无论对待自己的孩子, 还是对待他人,都可以为师。
教育不是为了教育子女,而是在于努力改变自己,给孩子做好示范。
2、在孔孟看来,不孝顺父母的人,也不会忠心于国君;处理不好家事的人,也不会处理好过世。那何为孝?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还说“色难”。
所以,真正的孝顺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要尊重,不能嫌弃他们。
这样的家庭又怎能不和睦;这样的人又怎能做不好事情,做出不忠之事呢?
7.20【原文】孟子曰:“人①不足与适(zhé)②也,政不足间(jiàn)③也。惟大人④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译文】孟子说:“国君的用人,不值得多加谴责,施政也不值得加以非议;只有德行完备的人,才能够辨明、纠正君主的偏差心思。君主行仁,没有人不行仁;君主行义,没有人不行义;君主端正,没有人不端正。只要使君主端正,国家就安定了。”
【注】①人:指国君所任用之人。据赵岐注,指当时国君身边多为小人,对于他们不必过于苛责。
②与:给予。适:繁体字作“適”同“谪”。谴责;指责。
③间:非议。
④大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解读】人们解决事情不能喜欢就事论事,这样的方法只能解决汇聚行问题;而对于发散性的问题,就需要改变自己的境界,提高自己的层次,才能用高层次的思想,才能真正解决这样的发散性问题。所以,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境界。我们都要做到“学无止境”啊!
7.21【原文】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译文】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誉,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7.22【原文】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说话轻易出口,那就不值得责备他了。”
7.23【原文】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孟子说:“人应该担心的毛病,就是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解读】从古至今,人们的言论总是偏驳的多,实事求是的少。
1、其实无论是古之圣贤,还是名臣佞臣,亦或是明君暴君,前提他们都是普通的人。多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先贤名臣明君之所以被誉为贤明,就是因为他们做事正直、功绩大;但他们依旧会有缺点,有的甚至是污点。对于那些佞臣暴君亦是如此。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要本着公平、辩证的去评价,不可夸大其优点,更不能放大其缺点。
而面对别人的表扬,我们要做到不骄傲,甚至要不断自省,鞭策自己,让自己做的更好。面对辱骂声的时候,也不要过于在于、过于生气,做好自己该做的,用实际行动无声的去反击。
2、那些口无遮掩的人之所以会这样,就是他们觉得说话不用负责任,尤其是法律责任。当下社会这样认知失调地人越来越多,网络PZ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人之所以会有恃无恐,就是觉得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安全”,不容易被查找出来,更不容易负责任。而收到网络暴力的人,却要默默地忍受着。这是何其不公。还好,现在自媒体可以显示IP地址,也希望人们都多一份同情心,不要妄加评论;更希望国家能对这些口无遮拦之人做出相应的处罚条例,既然道德已经无法限制他们,那就用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言语吧。
3、对于这些乱评价别人的人,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别人,去要求别人,甚至想去改变别人。即使不是那种可恶的网络PZ,但也会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人,其实也很让人讨厌。
这样的人,总感觉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总以教训别人的态度对待他人,而自己却固执己见。你说他做的有多好吗?好像也没多好,有的甚至是自己没做到,但却要求别人做到。我只能送给这样的人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啊。
只有真正能做到以身作则,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突破的人,以自身的改变来带动别人一起改变,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人师”。